2020年1月1日星期三

一個特別有用卻特別無吸引力的秘密

這是一個奇特的秘密,奇特在明明很有用,卻沒幾個人相信它,奇特在不管你說多少次給人家聽,人家都會在極短的時間內忘記它。每年年尾我都會給客戶講這個秘密,可是每年都有至少11個月被客戶遺忘在腦海的某個陰暗角落。

這個秘密就是:如果你越主動降低投資的收益預期,你就越可能獲得超額收益。

希望,無疑是人類的重要力量之源,如果希望等同或者低於現狀,它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許多事情有好的一面就有其副作用,希望也不能免俗。它的其中一個副作用就是帶來過高的投資預期收益。

顯然,不知道降低預期收益能夠帶來實際超額收益的人,不會平白無故花力氣去降低自己的收益預期,而聽說降低預期收益能夠帶來實際超額收益的人,腦子里已經在想著有多少超額收益了,怎麼可能真正做到降低預期收益呢?這就是矛盾所在。

作為普通投資人,花三成的精力去研究降低預期的好處,以及如何落實到具體行動上,并不嫌多。

而作為專業資產管理人,除了自己,還要多花兩成精力去降低客戶的預期。

因為,它是成功投資基石的一部分,而且還是舉足輕重的一部分。

管理好預期,至少成功了一半。

不相信的人,大可制訂一個你自己認可的降低收益預期投資計劃或者框架,然後拿一部分對你來說足夠小的資金去嘗試一下,以五到十年為限,強迫自己無論如何也要堅持到期限結束,有道是實踐才能出真知嘛。

我就以此秘密謹祝大家

新年快樂,投資順利!

2019年12月11日星期三

30%

在任何時候買任何股票,我都要假設該股票會繼續下跌30%。這是一個好技巧也是一個好習慣。因為所有人都可能在不知不覺之中高估了自己的判斷。如果我高估了自己50%,那麼這30%的假設就能幫我抵消相當可觀的一部分失誤。

真的這麼去做並且能夠堅持一直這麼去做,其實並不容易,應該說極難。可是通常極難做到的才有去做的價值。不是麼?

對自己的高估,向來都是投資者最大的敵人,為了消滅這個最大的敵人,你願意付出什麼樣的代價?

2019年11月8日星期五

商品期貨交易策略運行一週年

轉眼已經一年過去了。一年前的某一天鄰居問我會不會玩商品期貨,因為她玩了不到4個月已經虧近半,所以想到找我救場。以前我對商品期貨接觸不多,但是以我的性格,新的挑戰怎麼可能錯過?於是乎就答應研究看看。利用空閒時間,過了幾個月就自創了幾個短線交易策略,然後又挑選了其中兩個比較容易執行的開始試水。然後,經過一年的實踐,就有了上面那張圖。

其實上面那張圖應該叫累積收益率,助手粗心少打了累積兩個字,不過看得懂就行了。整年最大浮虧在5%以內,而最高收益在64%。雖說是短線交易,其實頻率也不是太高,不至於產生顯著的交易摩擦成本。從圖中還可以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直到過去了半年,收益還是負的,這個現象對於我來說並不感到意外,但是對於很多不明所以的跟投者來說就很難接受。事實上一開始有8個人跟著策略做,而最終堅持下來的只有1個,你看圖就能猜到那7個放棄的是在什麼時候放棄了。結果,那7個人十分後悔,又回頭來找我了。那個堅持完一年的,對策略的效果更加堅信不疑了,於是又推薦給幾個朋友。

圖中曲線的每個節點,其實就是賬戶中資金的變化,如果你長期持有某些股票,賬戶中的資金也會發生類似的變化,因此我才一直強調,從本質上來說,投資並無長短線之分。只有有原則和沒原則,有紀律和沒紀律,有方法和沒方法之分。

如果這是一隻基金,本年度排名應該在top 10吧?



2019年11月1日星期五

同理心

最近幾個月我都在內地辦事,關於香港的新聞我也是道聽途說(主要是通過各種主流媒體),並未親身經歷。發生這樣的事,社會上的各種評論自然不會少,所以我也看過一些。不少人跑來問我的看法,也有一些人表達了極其悲觀的預期,對此我的回應就是“沒什麼可大驚小怪的”。

問題的根本不在於誰使用暴力,不在於誰看不到希望,不在於誰故意搗亂,不在於誰壟斷了市場。問題的根本在於絕大多數人都缺乏同理心,或者說,絕大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同理心的意義,因此也就沒有刻意培養自己的同理心。

如果你是政府,你無意中發現原來無為而治可以使這個城市蓬勃發展,還獲得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的稱號,你會不會繼續無為而治?

如果你是商人,並且如果你有機會壟斷市場,你會不會放棄這個機會?

如果你是看不到希望的年輕人,你會不會感到焦慮,會不會惱怒?

同理心是比誠實更為珍貴的品質,它是一種極難培養的習慣,有同理心的人少之又少,缺乏同理心是社會矛盾的根原所在。

只要存在矛盾,就有矛盾激化的一天,遲早的事。因此我認為沒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

你不能讓商人放棄壟斷的機會,就如你不能讓獅子看到羚羊時無動於衷。你也不能讓年輕人在看不到希望的時候不感到焦慮,不感到氣餒和惱怒。但是,你能讓政府平衡各方利弊,促使各方妥協甚至團結。

這三者之中政府能夠做的事情是最多的,力量是最大的,因此最大的過錯方就是政府。俗話說得好: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更何況,調和社會矛盾本來也應該是政府的份內事。

雖然獲得同理心非常困難(有天賦的例外),但是它絕對值得你擁有。雖然一開始或許會吃點虧,或許需要一些妥協,但是以後會給你帶來你想像不到的巨大回報。這裡的“你”可以是政府,可以是商人,也可以是其他任何人。

2019年7月10日星期三

一個被大多數人忽略的問題

你有沒有過這種經歷:當你買了一隻股票,接下來股價很快翻了一倍或者更多,然後你發現自己高興不起來甚至感到不爽,因為它只佔了你10%甚至更少的倉位?

從很久之前我就發現我認識的所有人當中,沒有一個不是這種反應的。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如果是我自己遇到這種事情,我的反應是截然不同的。簡單來說,我的反應就是不管那隻股票佔了我多少倉位,我的高興程度是一樣的。

為什麼?

如果一隻股票佔了我100%的倉位,如果翻倍,我賺100%,如果爆雷退市,我虧100%。
如果一隻股票佔了我5%的倉位,如果翻倍,我賺5%,反之,我虧5%。
如果我買了20隻股票,每隻都翻倍,我賺100%,如果其中有一隻退市,我賺90%。

然後你會想:要找1隻翻倍的都不容易了,更何況20隻?

除非你認為你找的那隻股票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都獨一無二,並且,你所有的經驗和知識只能用來研究它,否則,你就有辦法找到更多的股票。

這種極端的例子,我認為是不存在的。我不認為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從數千隻股票中找20隻真正懂的有多難(問題在於是否有別的什麼原因阻止你選擇那些自己最懂的股票)。

更有可能的原因是:你比較懶,你比較沒時間,你比較沒原則(或有原則但不遵守),你比較容易被其他事物影響到自己的判斷。。。。。。

你不用太聰明就能猜到,任意20隻股票最終都翻倍的概率遠高於全部都退市。

如果你對這個判斷沒太大把握,不妨花點時間研究一下數據,自己統計一下。


2019年7月6日星期六

無辜的投資者?

過去一周某股票股價暴跌,原因就是董事長出事了。偏偏這股票是在兩地都上市的,而且過去表現也不錯,無論用什麼標準來看,都算是白馬股,所以重倉該股票的也大有人在。出事後各大媒體都爭相報導,出了這樣的意外,大多報導都傾向於認為投資者太無辜了,簡直就是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當然了,即便媒體不這麼認為,相信大多數重倉該股票的投資者也會以為自己是無辜的受害者。

可是,世上真有無辜的投資者麼?

在我看來,如果投資者認為自己是無辜的,那麼該投資者就絕不無辜。為什麼呢?因為認為自己無辜就表示自己在投資之前並未把可能使自己成為意外事件受害者的可能性考慮進來。既然沒有考慮進來,那就不無辜。

我實在想不出在何種情況下,投資的失利才應被看成是無辜。


2019年6月18日星期二

如何投資才能感受到幸福

有一次去買茶葉,茶葉店老闆強烈建議我品嚐新來的幾款茶葉,我左右無事,就應允了。

品茶確實是一件輕鬆寫意的事,而輕鬆感則讓我有擁有更多觀察身邊人事的機會。

在我進店的時候已經說了大概要買多少茶葉,就數量而言,絕對是散戶的量。儘管如此,老闆還是十分耐心仔細的詢問我對每一口茶的品後感。這讓我感覺到老闆其實是非常專注於客戶體驗,而非專注於其它方面。

開店賣茶葉自然是為了賺錢,可老闆明白他所擅長的並不是賺錢,他所擅長的是聽懂客戶對茶的直觀感受,以及根據該感受幫客戶挑選出最合適的茶葉。

專注於擅長的事未必能賺到最多錢,可是一定能獲得最大的幸福感。這一點完全適用於一切投資行為。有一點點不同的是,在投資行為上如果專注於擅長的事,不僅能輕易獲得幸福感,還能輕易獲得豐厚的回報。

所以,當大多數人思考如何讓回報最大化時,你不妨多想想如何獲得幸福感。如果投資有捷徑,這肯定是其中一條。

2019年6月5日星期三

如何學好。。。?

不管把標題中的省略號替換成什麼,答案都是基礎。

基礎等於正確入門,而入門並不一定等於容易或者簡單。

正確入門等於認識框架,條件或者規則。

為什麼投資難學?那是因為沒有從基礎學起。最大的原因可能是至今尚無出現相關的標準基礎讀物。其它學科大多都配有標準基礎讀物,而投資學卻沒有(大學裡有經濟專業,金融專業,但是沒有投資專業,可能就是因為它缺乏標準基礎讀物。不少人一開始以為金融學和經濟學就是教投資的,最後發現並不是這樣的)。於是大家只能自行摸索。如果靠自己累積經驗可能學得比較慢,如果從不同人身上學經驗可能快一些,但是如果從一開始就有意識的尋找和累積基礎經驗,可能學得最快也最全面。

有位普普通通但從業20多年的交易員回憶說,他在學校的時候學習了技術分析,畢業後第一份工作就是運用技術分析來做交易,一做就做了5年,5年後他覺得技術分析效果不好,很難持續獲利。於是他放棄了技術分析並投入了價值投資的懷抱,又做了5年,結果到2008年的時候,他給客戶虧了不少錢,回過頭一看發現原來那些一起做技術分析的同事僅僅靠劃幾條支撐線就躲過了股災。

於是他開始反思,反思的結果是發現自己必須構築一個完整的投資體系(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投資模型),雖然構築一個體系比較花功夫,但是一旦構築完成,就能一直使用下去。

我簡單的給他做了個總結,我說錘子是有其作用,鍋鏟也是,可是木工拿著鍋鏟沒什麼用,而廚師拿著錘子也做不了菜。一個投資體系的作用,就是讓你能夠認清在做什麼工作時應該使用什麼樣的工具,或者說,它清晰的定義了一系列工具的使用範圍。他對此表示贊同。同時他已經明白投資體系的構築過程就是基礎經驗的累積過程。

就我自己的認識來說,再聰明再幸運的人也不可能掌握所有與投資相關的基礎經驗,但是一部分基礎經驗就已經足以讓人構築一個出色的投資體系。優秀的投資者不一定要具備相同的基礎經驗,但是他們一定明白基礎經驗的重要性,以及經常留意甚至努力尋找各種能夠被發現的基礎經驗(基礎經驗,也有人稱之為有效經驗)。

2019年6月4日星期二

預測就像點火器

如果把投資比喻成賽車,那麼投資中的預測不過就是啟動賽車的點火器而已。

每輛賽車都有點火器,所以車手不會因為點火器而獲得優勢。

預測本身不會帶給投資者優勢,但是投資者擁有隨時認錯的覺悟卻是巨大的優勢。

當我們看到一些投資界大咖對未來進行預測並以預測進行投資決策時,千萬不要因為覺得他是大咖就跟,也不要覺得他的觀點跟你的一致就興奮莫名,普通人和大咖的區別往往在於是否隨時準備認錯,而不在於具體觀點。

產生觀點(或者產生預測)是建立在一個框架之上的,可以理解為一個推理體系。同樣的,發現自己錯誤並立即認錯也是建立在一個框架之上,也是一個推理體系。突發奇想的預測和因為負面情緒而導致的認錯,不在討論範圍內,因為那只是隨機事件。


2019年5月27日星期一

貿易戰與做好投資有關係嗎?

幾日前,一好友問我:看這貿易戰一時半會打不完,你說這股市是不是沒戲了?

我反問:你說高考要考進北大清華,和出什麼樣的考題有關係麼?

好友聽不懂。

我補充:假如說北大清華這一屆招生1000人,按考試成績從高到低的次序錄取,請問你考幾分才會被錄取呢?

他回答說:那不是考幾分的問題,只要考到排名1000人以內就能被錄取了。

然後,過了大約1分鐘,他恍然大悟了。


2019年5月21日星期二

具備什麼特質的人最可能成功?

答案很簡單,就是具備科學家素養的人。

想一想科學家應該具備哪些特點。

好奇,渴望了解事物的本質,忘我,客觀,理性,遠見,冷靜,專注,淡薄名利,不怕失敗,重視理論,重視證據,重視邏輯,不輕易下結論,不狹隘,誠實,謙虛,縝密......也許還有更多,但那不重要。重要的是:1.這些特點之間存在內在聯繫,不可能獨立存在。2.因此,擁有以上特點的可以視為具備科學家素養。

政治家,藝術家,企業家,投資家......你能想到的各種家,只要是他們之中的佼佼者,就一定具備科學家素養。

只要多加留心,就能夠從另一個人的言談中判斷此人是否具備科學家素養。

懂得這些之後,要找到好的管理者,好的領導,好的部下,好的學生,好的導師......就方便得多了。

2019年5月17日星期五

我的新嘗試

前後用了7個月時間大致完成一項新嘗試 - 投資就如生活,沒點新花樣怎麼行?

在第一個月,我構思了好幾個短線交易策略,然後深入思考以及跟別人進行一系列討論,最後在理論層面篩選出一個最佳策略。

在第二個月,我找來許多歷史數據進行策略回測,其中不乏各種壓力測試,結果顯示該策略與理論上的預期效果十分接近。同時在回測過程中發現一些可以改進的地方。月底策略更新至2.0版本。

在第三個月,使用2.0版本進行同樣的流水式回測和各種壓力測試,結果同樣令人滿意。同時在回測過程中又發現一些可以改進的地方,於是策略更新至3.0版本。由於對回測已經有了一些經驗,回測速度加快了,至月底已經完成3.0版本的測試,結果與預期一致。

在第四個月,使用策略3.0進行實盤操作,僅用0.1%的資金進行嘗試和練習,結果非常滿意,而在過程中又發現可以改進的地方,於是4.0版出現了。

在第五個月,使用策略4.0進行實盤操作,依舊用0.1%的資金進行,結果令人興奮不已。

在第六個月,一邊繼續使用4.0進行交易,一邊向所有客戶展示這一嘗試的結果,還一邊探討是否有必要把策略程式化以便今後可以實現自動化交易。

在第七個月(本月),月初進一步微調策略,更新至4.1版本,一眾對此感興趣的客戶的嘗試性資金到位,我自己投入大約8%的資金,開始一段為期3個月的實盤體驗之旅(主要是讓客戶體驗)。從第四個月到第六個月,從3.0到4.0,實盤淨收益為28%,本月至今實盤淨收益率為9%,總收益為37%(已經扣除一切實際交易費用)。

對於這個新嘗試,格外謹慎和理智的客戶必定要問一句:“你怎麼確定該策略在未來12年會表現得像過去12年一樣好呢?”

我的回答是:首先,先假設這個策略持續有效,在這個前提下,在未來12年中可能表現得比過去12年好一些或者差一些,但不會差太遠,因為過去12年中已經經歷了上千次連續交易,並且也經歷了2輪牛熊週期,事實上,對於這種短線策略而言,經歷了不下100輪牛熊週期,只要想像一下你作為一個人類,從這個方向直走3天,你會翻過2座山,可是如果你是一隻螞蟻,走同樣的路線,你要翻過的很可能是2000000座山,就明白我的意思了。其次,假設這個策略以後永遠失效,在這個前提下,市場的短線零和效應不復存在,而這是不可能出現的結果,因此該假設不成立,因此該假設的反面成立。

4.1版肯定不是最終版本,但是這個版本已經足以令我興奮不已,也足以跑贏99.99%的人了。

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只投入8%的資金呢?因為,我其實更希望我只投入1%的資金,如果是這樣,就說明我嘗試成功的投資策略有足足100種了。我的快樂,主要來自於發現和驗證不同的投資策略。


2019年5月15日星期三

過度優化

如果你是企業的大股東,你僱用了一位職業經理人替你管理企業,再假設該經理人有能力把企業經營至8分(滿分10分),再假設你同樣有能力將企業經營至8分,那麼,如果你總是習慣插手經理人的工作,最佳和最壞的長期結果分別是什麼呢?

最佳的情況是其中一方的8分中的2分有效填補了對方的空白,另外6分大家達成理智的共識,於是企業的經營達到最高的10分。

最壞的情況是雙方的8分實際上是重疊的,並且由於在溝通上出現了問題,雙方意見統一不了,最終變成0分。

我把這種重疊優化稱為過度優化。“過度”是要表達不好的意思,因為在現實例子中,由於各種複雜的因素(主要是人的心理因素),這種過度優化的結果往往很少產生互補效果,更多的是變成互相拖後腿。

可以把上面例子中的大股東和經理人替換成基金投資者和基金經理,或者普通股市散戶和上市公司管理者,或者交易者和既定交易策略。顯然,這裡每一對之間的溝通幾乎是零,正因為這個原因,所以過度優化就常常帶來負面的影響。

2019年5月11日星期六

最幸運的一群

要客觀看待各種事物真的很不容易,要了解世界上各種系統如何運作同樣很不容易。

有些人在這上面努過力了,可是往前方一看發現還望不到盡頭,於是感到傷心失望。

有些人往回看,發現自己實實在在的進步了,於是感到欣慰和振奮,然後繼續走在這條路上。

後者,可能是世上最幸運的一群人了。

在學會客觀看待其他事物之前,最好先學會客觀看待自己的各種不完美,並且懂得最快的進步就是每天都在進步。

2019年5月8日星期三

偉大的投資機會到底偉大在哪兒?

芒格曾經說過如果抓住的是平庸的機會,那麼結果也好不到哪兒去。言下之意就是如果抓住的是偉大的機會,那麼結果會變得更好。我的問題是:這裡說的偉大,到底指什麼,或者說,到底偉大在哪兒?

這個問題花了我不少時間去尋找答案 - 雖然芒格是貨真價實的智者,我也十分推崇他的一些觀點或者原則,然而我還是不願意毫不思索的接受他的每一句話。事實上我不願意毫不思索的接受任何人的觀點,因為不經過自己思考領悟的觀點始終是別人的觀點,而別人的觀點難以牢記,也難以在需要的時候派上用場。

起初我以為所謂的偉大的機會是指那些經過比較長時間才出現一次的趨勢性機會,儘管每個人對於趨勢性機會的判斷標準可能有所不同。後來我發現並非如此。我的發現並非僅僅來自自己經歷過的投資案例,而是絕大部分來自對海量數據的分析。

有些交易(或投資)機會出現的頻率低,但是一旦遇到並抓住這些機會就賺的盆滿缽滿。相比之下有些機會出現的頻率高,但是這些機會提供利潤空間不大,抓住100個這樣的小機會可能也不比抓住1個大機會賺的多。這一點相信許多人早有體會。

問題是,在同等時間段內,比方說10年,大機會出現1次,而小機會出現幾百次,抓住幾百次小機會獲得的回報其實比抓住1次大機會所獲得的回報要大,而且很可能要大很多。

既然如此,那麼偉大的投資機會到底偉大在哪裡呢?

其偉大之處在於大大節省了投資者最缺的資源 - 耐心。

假設給你兩個功率不一樣,但容量一樣的電熱壺,A和B,A功率比B大1倍。你在使用A煮開水時每隔5秒看一次煮開了沒有,而你在使用B煮開水時每隔100秒看一次煮開了沒有,雖然A煮開水的時間比B短了50%,但是由於你看它煮水的頻率高了20倍,你很可能感覺A用的時間比B還要長一些。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因為你每次察看電熱壺都在消耗你的耐心。

投資者最缺乏的資源不是資金,不是知識,不是經驗,而是耐心。而偉大的機會之所以偉大,就是最大限度的防止投資者浪費耐心。你可以從別人那裡獲得資金,獲得知識,獲得經驗,耐心卻沒有人可以給你。


2019年4月30日星期二

開始做空納指

如今做空納指竟然有點大逆不道的感覺。

在我看來,納指已經進入泡沫區域,如果現在投資納指,未來十年內的投資回報大概率會十分平庸。因此,我決定開始做空它。

在大多數時候,做空不是必須的。因為經常同時存在可做多和可做空的對象,而且做多比做空要容易一些。我不排斥做空,不排斥加槓桿,也不排斥做做短線交易,只要適當即可。適當對於每個人來說是有區別的,先從少量做起,實踐一段時間之後就能找到適當的真正含義。

在每一年的投資收益中,有些收益是來自多頭倉位,有些則來自空頭倉位,有些來自槓桿性交易倉位,有些來自短線交易倉位,我認為這樣的收益來源十分正常也十分健康,同時還十分有趣 - 畢竟這讓我有機會學習和實踐不同的投資方法和工具。

在一個簡單的系統中,事情總是非黑即白的,因為簡單系統的特點就是變化十分有限。

在一個複雜的系統中,事情永遠不是非黑即白,因為複雜系統的特徵就是擁有數量龐大的變化。

永遠不做空,不加槓桿,不做短線交易,這些讓我有點非黑即白的感覺。


2019年4月24日星期三

探索

探索是人生的全部意義。因為它是一切進步,一切快樂的源泉。

失去探索的人生是什麼樣的人生?失去探索的社會又將發展成什麼樣子?

撇開探索,時間對於人便不再有意義。

世上不存在毫無意義的探索,因為在探索開始之前,一切都是未知的。

人只有在“不知道”的狀態下才可能進行各種各樣的探索。因此知道自己不知道遠比知道自己知道更加重要。

當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價值所在,承認自己“不知道”就不再需要勇氣來幫忙,也不會覺得沒面子,取而代之的是即將開啟一段全新的探索之旅的興奮感,雖然你會發現旁人很難察覺這種興奮感,也幾乎不可能欣賞你知道自己“不知道”。

2019年1月11日星期五

去全球化

最近注意到一些關於去全球化的言論,而且提出該言論的是大名鼎鼎的Ray Dalio,在此之前我從未想過這個問題,不過既然已經被提出來了,那就來想一想吧。

言論認為過去是全球化進程而未來是去全球化進程。對此,我持反對意見。

全球化有三個前提條件(或者基礎),其中兩個是生物條件,一個是物理(或者技術)條件。我們知道,如果一個局面要反轉,那麼造成這個局面的基礎必須首先發生重大改變才行。然而,這三個條件所構成的基礎並未出現反轉的跡象。

讓我們先來看看這三個條件是什麼。

兩個生物條件是:1.人的模仿天性,2.人對高效的追求。要是沒有這兩個條件,我就不知道世界貿易該從何談起了,反之,如果具備這兩個條件,我也想像不出世界貿易該如何結束。這兩個條件關乎人的天性,天性只能通過進化來改變,而進化則緩慢得不可想像。因此,在可見的未來,這兩個條件是不可能發生巨大改變的。

第三個條件,也就是物理條件,是各種科學技術及其產物,比如我們的手機,電視機,互聯網等等。我們每天都透過這些科技成果來獲取全球信息,從中我們看到別人的需求,也產生自己的需求,而需求則是一切商業活動的基礎,有了需求的刺激,商業活動就開始活躍。需求來自全球,所對應的商業活動也就是全球的。這個物理條件只能越來越進步,而不會越來越退步,更不會消失。

既然三個基本條件都不可能(或者看不出有可能)發生大逆轉,那麼去全球化又從何談起?


2018年12月17日星期一

投資中最難懂的事

扁鵲乃春秋戰國時的名醫,他有兩個哥哥,三兄弟都精通醫術。魏王問扁鵲:“你們兄弟三人,誰的醫術最好?”扁鵲回答道:“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最差的。”魏王不解:“但是你的名氣卻是最大的。”扁鵲說:“大哥治病,是在病情發作之前,那時候病人自己還不覺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藥剷除了病根,使他的醫術難以被人認可,所以沒有名氣,只是在我們家中被推崇備至。我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時,症狀尚不明顯,病人也沒有覺得痛苦,二哥就能藥到病除,使鄉里人都認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靈。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嚴重之時,病人痛苦萬分,病人家屬心急如焚。此時,他們看到我在經脈上穿刺,用針放血,或在患處以毒攻毒,或動大手術,使病人病情得以緩解或治愈,所以我名聞天下。“

醫者如此,投資者又何嘗不是?

真正的高手,是在潛在風險尚未發生作用之前就已經採取措施保護自己不受風險打擊。

次一等的高手,在風險初現端倪的時候及時採取自保措施。

再次一等的,只會在風險來臨時急成熱鍋上的螞蟻。

兩個基金經理,一個讓客戶多賺100%,另一個讓客戶少虧50%,哪個更受歡迎?永遠是第一個。哪怕第一個基金經理不是讓客戶多賺100%,而僅僅是多賺了50%,也會比第二個更受歡迎。為什麼?因為在真正虧損之前,客戶很難想像虧損50%的痛苦,也就想像不出避開這種痛苦的幸福感了,相比之下,多賺50%或者100%,客戶卻能馬上體驗到幸福感,無需靠想像。

能夠在歷次熊市中都力保不失的投資者肯定是頂級高手,而大部分人肯定都不(或不願意)承認這就是頂級高手,故此類人將永遠保持頂級高手的地位。

投資中最難懂的事,便是懂得此中緣由。

僅以此文為禮,預祝各位聖誕快樂、新年快樂!

2018年12月8日星期六

聊聊止損

雖然止損是交易中的必要環節(期權買方除外),但是我發現止損的概念並未被普遍認識。

對止損的認識誤區主要有三個:

第一,認為價值投資無需止損,需要止損的就稱不上價值投資。老實說,我看不出價值投資和止損與否有什麼直接關係。價值投資有相當一部分是主觀意見,比如說你給一個企業估值,不管你的估值能力有多高,都有可能出錯,萬一出錯了,那就應該盡快止損離場。

第二,不捨得止損,認為只要不止損,那就只是賬面虧損,不是實際虧損。假如不止損就不虧損,那麼就意味著無論什麼時候進行投資都虧不了,充其量就是少賺一些罷了,然而這顯然與事實相悖。

第三,認為止損是消極的,負面的,當止損發生時,不是懷疑策略的可靠性就是產生莫名的負面情緒,連續止損還可能產生恐懼心理。在我看來,止損和止盈並無正負面之分,止損就像人每天需要睡眠,止盈就是從睡眠中醒過來,長期不睡活不長,長期不醒那就是植物人了。最優秀的策略並非永不止損,而是確保止損所帶來的損失遠低於止盈帶來的收穫。止損可以理解為策略的充電階段,而止盈則是放電階段。我看待止損止盈真的就如看待電池的充放電,既不感到興奮也不感到難受,唯有如此,才能夠長期保持交易紀律,才有生存下去的可能。

通過對大量數據的分析,我發現世上並無錯誤的止損也無錯誤的止盈,致命的錯誤往往來自於對交易紀律的漠視。如果不曾仔細分析過大量數據,那就絕對不可能體會到這一點。

2018年11月20日星期二

判斷一個結果很好的投資是否只是因為運氣好?

一筆投資持續10年以上,

一筆投資持續不到1天,

在過去1年做了200筆投資,

在過去10年做了1000筆投資,

以上四種情況,如果它們的投資結果都是好的,那麼哪一種情況更能排除運氣成分?

我認為僅憑時間長短而忽略投資次數不足以排除運氣成分,僅憑次數多少而忽略時間長短的也一樣。所以只能同時考慮這兩個因素之後才能最大限度排除運氣成分。

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單筆投資持續N年後獲得優秀回報的實例,並且它們似乎總是附帶著非常合理的解釋,然後我們就對此信以為真。然而,我們殊不知一些不起眼的小小運氣往往給最終結果貢獻了不小的力量。我們還不知道的是,很多時候僅僅是市場的噪音造就了優秀的投資結果,我們的某些信仰信念或者好運使我們有時候在不知不覺之中利用了市場的噪音而不自知,乃至事後也不知真相,我們寧願把好的結果把自己一開始的“合理判斷”聯繫起來,以獲得更多的成就感。

2018年11月13日星期二

市場的信號和噪音

自認為理智的投資者似乎對市場噪音十分抗拒,他們力圖使用各種方法來排除市場噪音,以求獲得真正的市場信號。

我粗略統計了一下,市場的信號和噪音之間的比例是1:10以上,也就是說可能1:12或者1:15,也就是說噪音佔了絕大部分,噪音和信號都促使價格波動,因此可以理解為價格波動絕大部分拜噪音所賜。

既然如此,那麼假設真能順利排除噪音,也就意味著喪失了大部分的交易機會。

我不認為用了九牛二虎之力來排除噪音,也就是剔除大部分交易機會是最明智的選擇,何況即便出了大力氣也不見得就能避免噪音的干擾。

既然市場給我們噪音,為何不想辦法利用它呢?

帶著這個想法,我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仔細的分析了多種資產的市場噪音,發現還是有利用的價值的,而且它的價值絲毫不亞於真正的市場信號的價值。

於是我決定使用市場噪音策略來作為一種有力的補充,當市場信號不明顯時,我就使用噪音策略,當市場信號變得非常清晰時,就改用市場信號。

懂得欣賞和利用市場噪音的人不多,有的是因模仿他人的風格而抗拒它,有的是因為對真信號信心不足而被噪音影響導致虧損,有的是因為噪音隨機性太強而討厭它。

正是因為利用它的人少,因此它才有利用價值。以後懂得利用它的人會增加到使它的利用價值明顯降低嗎?我認為那是不可能發生的事。因為噪音的源頭就是投資者的情緒,如果投資者都沒有情緒,驅動市場的動力也就消失了,市場本身也會消失。

2018年10月29日星期一

比起熊市,我更喜歡牛市

似乎價值投資者總是喜歡熊市多於牛市的,一來熊市可以看到他們真正的實力,二來熊市還可以買到物超所值的優秀資產。

可我還是更喜歡牛市,因為牛市中大多數時候我不需要想著怎麼做空,做空可比做多難多了。

單從投資成績的角度來看,似乎牛市熊市都沒有什麼值得高興或不高興的,至少對於那些總是提前做好準備的人來說沒什麼特別的,就像提前寫好購物清單,然後走進超市照單購物那樣平平無奇。

做空了大半年的美股終於迎來收穫季節,熊市的味道已經越來越濃。有人說(忘了是誰說的)當趨勢形成時也就是接近尾聲的時候了。雖然沒有明確標準,卻也不無道理,所以我也得開始平掉一部分空倉了。在我看來,做空更應該注意見好就收,否則很可能偷雞不成蝕把米。


事實再一次說明實地調研的作用有多大

列舉三個事實:

1.基金多數曾經實地調研貴州茅台
2.多個基金第三季度加倉貴州茅台
3.昨晚出業績,今日跌停

如果實地調研連下一期業績也調研不出來,如果實地調研後還需要關注下一期的業績,那麼實地調研的作用能有多大?

2018年10月26日星期五

高估自己是一種極壞的習慣

曾經跟一投資者談合作,對方問我能否隨時展示持倉情況,本來我的規矩是每季度展示一次,但是那天我給的回答卻是:沒問題。接著我提醒對方,你不僅可以看,而且還可以抄襲呢,反正你抄襲我也不知道,不用分給我任何好處。

那人一聽就蒙了,打哈哈說:抄應該是抄不了的,畢竟不是和你同時進行,時間上有差距價格很可能就差很多了。我說:那可未必,即便你比我遲一天半天下手,有時候價格差一點有時候也可能好一點,彼消此長之後結果差不了多少的。

那人一聽也覺得有道理,問我說:那為什麼你不擔心我抄襲?

我回答說:因為你有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呀。

對方恍然大悟,從此再也不要求隨時看投資賬戶。

把投資賬戶交給我打理,還惦記着能不能隨時查看的,不是高估自己又能是什麼?如此高估自己的人必然執著於自己的觀點,所以讓他看了也白看不是麼?

投資者在市場中吃虧的程度(L),等於對自己的高估(x)與對市場的低估(y)的乘積。

L = xy




2018年10月25日星期四

if...then...

生活就是由大大小小各種決定組成的。如果。。。就。。。的思考模式是做各種決定的依據。如果做決定不是這麼考慮的,那就是兒戲,如果這麼做了,那就是遊戲,至少我是把這個過程當成遊戲的。

對於寫過電腦程式的人來說,if...then...的模式是再熟悉不過的了,程序員編程讓電腦工作離不開設定觸發條件,if...then...就是為了這個目的而存在的。由於我也學習過好幾年的電腦程式,因此對於使用if...then...模式來取代通過預測來決定怎麼投資感到非常習慣和舒適。反而是通過預測來做投資讓我感到不習慣了。

我曾經沉迷於編寫程式,覺得通過設定不同條件來獲得不同運行結果有着很大的趣味性和吸引力,類似的,我也沉迷於設定各種條件來尋找最好的投資結果。想要了解改變一個條件對結果有什麼影響,可能是我最大的興趣了。在投資的世界裡了解一個條件的改變對結果的影響遠遠比在編程的世界裡更難,因為現實世界可比電腦複雜多了。可是越難的就越容易使我沉迷。

我也不清楚是不是沒有編程經驗的人不太容易接受使用條件思維來取代預測思維,不管如何我都想表達的一點是,在投資管理這件事情上面條件思維比預測思維實用多了,並且其有趣程度很可能超過大多數人的想像。

針對每一種投資品種,我都會給它量身訂制一套交易條件,這就是一個投資模型,若干個這樣的投資模型就組成了一個投資體系,可以把它看成一個大機器,它的功能就是通過把全世界主要市場中的資產買進來和賣出去來規避各種風險,並從中獲得各種獎勵。如果你僅僅對於金錢感興趣,那你很可能對於設計和運行這樣一台機器感到頭疼,可是如果你對於這台機器本身感興趣,那麼你很可能通過努力最終獲得這樣一台機器,然後順便賺到很多錢。

既然提及風險,我想補充一句,只有熱愛風險的人能夠通過研究和分析風險並最終獲得獎勵,而那些習慣性厭惡風險的人只會通過各種方式欺騙自己說:這裡沒有風險。最後把自己帶到溝裡,經過一段掙扎從溝裡爬出來後還依然不反省,或者怪責旁人,然後進一步習慣性厭惡風險。

2018年10月24日星期三

開始逐步降低做空美股的頭寸

年初開始逐步做空美股(見之前文章)至今賬面浮盈38%,由於只用了一半資金,所以整體收益只有19%,這與我的預期還相差了11%,不過無傷大雅。

現在起開始逐步了結做空倉位,由於股市下跌的速度通常較快,故雖說逐步了結倉位,速度卻要迅速些。

今年以來A股和港股都跌了不少,A股方面今年以來組合最大回撤控制在4%以內,港股方面則控制在3%以內,和預期相差不大,尚算滿意。

目前組合的現金充裕,投資標的名單也已於過去三個月中擬定完畢,隨時準備投入新一輪戰鬥。

2018年10月18日星期四

交易規則中的第三位主角

一個好的交易規則必須包含三大主角:買,賣,停。

買和賣比較容易,停就比較難了。買賣都可能對帳戶餘額產生明顯影響,而停止交易的影響卻不那麼明顯,所以交易者常常忽略“停”的作用。

許多交易者確實有停止過交易的時候,但大多數停止交易的原因僅僅是心理上的原因,比如怕繼續虧損,比如怕趨勢反轉,等等。提前就預備好停止交易方案的人不多見。

擁有成熟交易體系,交易理念和交易紀律的人都有停止交易的預案,他們在未開始交易之前就已經想好了在什麼情況下必須停止交易,並且能夠在交易過程中嚴格執行該預案。

寫這篇文章是為了提醒讀者“停”作為經常被忽略的交易規則主角之一,和另兩位主角一樣擁有重要的價值。

2018年10月14日星期日

度假歸來

說是度假,其實大部分時間是在與不同的人交流,以及靜心總結經驗教訓。

兩個月前聽說一位原來在國內屢戰屢勝(連續三輪牛熊週期)的私募基金經理在進軍港股僅兩年時間就翻船的故事,虧了客戶的大部分資金最終還患上抑鬱症需要住院休養了,令人唏噓。在我看來,這一次是致命的打擊了,別的不說,名氣肯定一落千丈了,在這一行名氣是很重要的,沒有名氣誰還會給你錢投資?

3年前有朋友要介紹我們倆認識並開展合作,因為那位朋友覺得我和那位私募經理的投資風格很像,我托朋友去問一句:“他買股票前是否必須去實地調研?”我還說了,如果是,那就不必介紹認識了。問了的結果不出意料的:是。朋友問我為什麼,我說要去調研的就是試圖投那些沒太大把握,不太熟悉的項目了,這樣可能取得很大成功,但也可能碰到大釘子。如果擺脫不了碰大釘子的可能性,則再大的成功也無濟於事。

結果真如我所言,只不過這麼快就碰到大釘子卻出乎我的預料之外。

我發現人們經常把努力學習新事物新知識與努力研究新的投資項目混為一談。

學習是沒有目的的,如果必須有目的,那麼目的應該只是滿足自己的求知欲。

為了其它目的而學習和研究,很容易就犯下“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只聽到自己想聽到的,只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的錯誤。比方說你想要投資騰訊,想要投資小米,然後再去研究它們,我保證你最終只會看到聽到並且相信那些積極的因素,至於消極的因素,你要麼將它最小化,要么乾脆忽略它。

很多時候即使有了明確的目的,人們都懶得去學習去研究,更何況沒有明確目的就去學習?所以這件事說起來簡單,做起來不簡單。

在和許多人的交流中,被問得最多的問題就是怎麼才能真正做好投資這件事,我的回答是:用客觀取代主觀,用數學取代迷信,用最小化風險取代最大化回報率,用公開信息取代內幕或者小道信息,用習慣取代耐心。


2018年7月14日星期六

觀點

在市場中持有任何觀點都很正常,大多數人關心觀點是否正確,是否全面,然而卻忽略了一個大前提:究竟自己是否有資格持有任何觀點?

如果沒有資格持有觀點,那麼觀點是什麼都不重要了。

只有當一個人準備好隨時隨地改變其觀點時,這個人才具備持有觀點的資格。是否懂得這其中的道理大概就是老鳥與菜鳥之間最大的不同。

多年來問我市場觀點的人不少,可是最終他們並沒有從中獲得應該獲得的好處,也沒有避免本可避免的風險,因為他們尚未具備持有任何市場觀點的資格,而且他們也不清楚這一點的重要性。

索羅斯曾在其演講時說:即使你們把我的書都看懂了,也賺不到錢。

我相信這不是開玩笑,因為再高明的人也只能教給你觀點,而只有你自己才有本事令自己獲得持有觀點的資格。

2018年7月13日星期五

越是厭惡風險的投資者就承擔了越大的風險

說投資有風險大概沒幾個聽不懂,而實際上內心願意承擔部分風險的人恐怕沒有幾個,更為糟糕的是他們對此情況絲毫不察。

內心極度厭惡風險(即厭惡虧損)的人大有人在,因為極度厭惡風險,所以他們對於投資的標的和投資的時機都十分“仔細”研究。這裡加上引號,是因為很多時候他們所謂的仔細更多的是主觀上的,而非客觀上的。

比如說他們會研究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各種分析報告都要看一看,財務報表一定要過目的,還要在網上各大論壇察看別人的留言和意見,最好還要跟朋友親戚鄰居討論一番。這些行為除了增加他們對該上市公司的了解,同時也增加了他們的信心。他們幾乎不會主動從這些複雜的信息中挑選客觀的東西,也不會主動從中排除主觀的東西。他們願意相信這些信息通通都是客觀的,當然也可能他們相信信息並無主客觀之分。這樣得來的信心就如同一枚定時炸彈,爆炸是遲早的事。

內心願意承擔一定風險的人並非在事先計劃著承擔幾成的損失,而是願意相信有未知風險存在,並願意為此留有餘地。內心相信未知風險存在的人去做投資當然就意味著願意面對和承擔相應的風險。他們在做研究時特別小心區分客觀情報與主觀情報,即便他們沒有辦法精確區分情報,他們也一定為此留了一些餘地,所以他們最終將承受的風險相對較小。更為重要的是,他們雖然相信自己的觀點和判斷,但是他們也為隨時都可能出現的新觀點和新判斷留有一定的空間。他們的信仰就是變化無處不在,風險無時不在。他們不會把具體投資觀點和無聊的自尊心置於至高無上的地位。他們很明白盈利比守住自己的觀點和自尊要重要得多。而那些極度厭惡風險的人更願意把信仰建立在具體投資觀點上,他們認為觀點與自尊比盈利還要重要得多,只是他們對此絲毫不察罷了。

2018年7月12日星期四

頻繁交易 - 投資者的絆腳石

幾乎每一個成功的投資者都認為頻繁交易(或者過度交易)是導致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可是沒有人給出頻繁交易的定義,結果許多初學者直接把頻繁交易等同於短線交易,這樣想當然的答案怎麼可能幫你跨過這個投資的絆腳石?

眾所皆知市場中有無數投資機會存在,可是只有那些有經驗的投資者才明白一個投資機會對於一個人來說是機會很可能對於另一個人來說就是致命的毒藥。換句話來說,就是每一個投資者只能抓住那些屬於他的投資機會。如果那些屬於他的投資機會每年才出現一次,那麼即使他11個月交易一次也算是頻繁交易,如果那些機會每天出現好幾次,那麼即使他每天都交易一次也不算頻繁交易。

短線交易是指交易的時間跨度,而頻繁交易(或過度交易)是指未等到屬於自己的機會出現便開始交易。兩者根本不是同一概念。混淆概念很可能造成巨大且不必要的損失,所以千萬不要人云亦云或者想當然,要敢於獨立思考。


2018年7月6日星期五

系統性和隨機性錯誤

系統性和隨機性是錯誤的兩大屬性類型。俗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這裡的“過”指的就是隨機性錯誤。既然這句話廣為流傳,同時也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那麼我們可以確信隨機性錯誤確實無可避免,或者你也可以更為科學的說,在極大概率下無可避免。

為了區分這兩種類型的錯誤,這裡提供了一個簡單的例子。

假設你怀揣著5000元到賭場開賭,如果輸光這些錢之後你不再以任何方式追加賭資,那麼你就沒有犯系統性錯誤。在賭博過程中,你有時輸錢有時贏錢,如果你拿到一手好牌,本來可以贏莊家的,但是你犯了技術性錯誤,結果輸了牌,這個技術性錯誤,就是隨機性錯誤的一種。如果由於你不幸拿到一手爛牌而輸給莊家,這與你的打牌技術無關,但是這也算是一種隨機性錯誤,只不過與前者相比,這個隨機性錯誤是來自外部而非自身。不管你身處在哪個市場中,不管你是交易還是賭博,你都避免不了這樣那樣的隨機性錯誤,相關技術的提高有助於避免一部分隨機性錯誤,但是無法完全避免。

不懂得區分這兩種錯誤的風險可以是巨大的。

假設還是上面的例子,你很快輸光了5000元,然後出於某種原因,你繼續追加5000元賭資,然後下一局你贏了,不但翻本,還淨賺了不少,這時你會怎麼想?你很可能會認為你追加賭資的決定是正確的。如果你真的這麼想,那麼就說明你不懂得區分這兩種類型的錯誤。

系統性錯誤同樣也有無數種表現形式,根據不同的具體事件,具體活動而出現不同表現形式。

對於這兩種類型的錯誤,可以簡單總結為:隨機性錯誤無可避免,但通常不招致大災,系統性錯誤通常會招致大災,卻可以通過恰當的識別方法來完全避免。

就單一事件而言,獲得較好的結果不足以說明辦事方法正確,獲得較壞的結果同樣不足以說明辦事方法錯誤。多數人按結果好壞來判斷方法好壞,那時因為他們根本沒有把這兩種類型的錯誤區分開來。

2018年7月3日星期二

矛盾

做生意是在解決他人的矛盾,做投資則是在解決自己的矛盾。

你越能解決他人的矛盾,你的生意就越做越大。

你越能解決自己的矛盾,你的投資就越做越好。

發現自己的矛盾比找到他人的矛盾難,解決自己的矛盾也比找到他人的矛盾難,因為你可以和志同道合的夥伴去找到去解決他人的矛盾。而對於你自己的矛盾,只能靠你自己去發現去解決。在發現和解決自身矛盾的過程中,挫敗和反思很可能是你僅有的幫手。

2018年6月20日星期三

邁出第一步很重要

在做投資的時候,有一個細節非常重要,卻經常不被重視,甚至不曾察覺到它的存在。

我把這個細節視為重要的第一步,這關鍵的一步就是所謂的建倉。

建倉這個動作就像一個人穿著西裝走在海邊沙灘上,脫下鞋襪捲起褲腳然後把腳浸泡在衝上沙灘海水中 - 這樣做有助於你控制抗拒下海游泳的心理。

不管我看空還是看多市場,我都不會使自己完全空倉,比如我看多市場,且為了以更低價格介入而保持空倉,那麼如果市場此時止跌上漲,我就很可能表現得更加猶豫,猶豫的情緒會滋長更加猶豫的情緒,最終成長為一種對市場走勢的一種頑固的偏見,從而使我錯失比較大的機會。

我不會介意建倉使用極小比例的資金,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我也會積極投進去建倉,如果資金量很小,百分之一沒辦法投,那可以考慮使用模擬的方法,也就是假裝自己已經投了一筆錢進去,但是由於只是假裝,所以很考驗這個人的執行力,想要在明知是假裝的情況下說服自己是真投,需要很強的執行力。

2018年6月4日星期一

找鑰匙

在一個夜晚,在一條路燈稀疏的小路上,我發現車鑰匙丟了,更糟糕的是我身邊沒有帶任何可以照明的東西(那時還沒有所謂的智能手機,非智能手機自帶的手電筒不夠亮,派不上用場)。

那條小路上每兩個路燈之間相距約20米,而燈光半徑只有大約5米,我該怎麼找鑰匙?我想在正常情況下,誰都會先在燈光範圍內開始尋找丟失的鑰匙吧?畢竟這是最輕鬆最實際的辦法。

我敢說這就是一種常識。

可是,我們經常把常識運用在一類事物上,而當碰到其他事物時,就把常識給忘了。正如有句老話說的那樣:“課堂學的知識就讓它留在課堂裡吧。”

在做任何投資決策時,我們何嘗不是在有限的燈光下尋找丟失的鑰匙?雖然在投資的路上,每盞路燈之間的距離有1000米,而燈光半徑可能只有1米。可是即便如此,也不妨礙我們先從有燈光的範圍內開始尋找鑰匙呀?問題是,我們是否從心底看不起那1米半徑的燈光?我們是否從心底認為鑰匙絕對不可能正好掉在如此之小的燈光範圍內?我們是否高估了自己的夜視能力?




2018年5月30日星期三

漲跌

又經歷了普跌的一天,到處見到揣揣不安的投資人,到處一片愁雲慘霧。

一天接了數十個電話,都是渴望被撫慰的靈魂,而我的回答永遠只有一個:

漲了開心,因為有空閒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例如找一本好書來讀,順便解解心中之惑。
跌了也歡喜,因為有更多更好的資產被賤賣了,正好順便買點好資產來收藏。

夏日有夏日的活動,冬日有冬日的節目,如果只愛夏不愛冬,或者只愛冬不愛夏,人生豈非丟了一半樂趣?


2018年5月16日星期三

好書推薦

推薦一本書,我剛讀完,獲益良多。

書名叫做【你要做的,只不過是發現生活之美】,作者是朱光潛。

書裡頭提到的,有一大半恰好也是我平日裡的經驗體會,只不過我從來沒有好好的把它們整理記錄下來,既然已經有人做好了,那我也樂得借花獻佛。

朋友問我怎麼看這種書,似乎與投資無關?我說如果你要我找出一本書或做過的任何一件事是完全與投資無關的,我還真找不出來。

人是市場的主體,你不了解人,又怎麼解決在市場中碰到的問題?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你不了解大自然,又怎麼了解人?作為人而不了解人,做起事來又怎麼可能不犯糊塗?

2018年5月14日星期一

為什麼多元化的結果大多是失敗?

如果研究過商業案例,你會發現因多元化經營而導致重大失敗的例子比比皆是。專家學者甚至企業家們總結了不少原因,可在我看來,原因沒那麼複雜。

大多數多元化經營者失敗的原因是他們原來的成功其實只是運氣好。也就是說,他們總會迎來失敗的一天,多元化只是使這一天提前到來罷了。

鑑於十個成功者有九個僅僅只是運氣較好,於是十個多元經營者有九個失敗也就說得通了。

一本生意經,如果真有這本書,也不會超過20頁紙。不管世上有多少門不同的生意,它們成功的基本邏輯不會有不同。因此,如果一個人不是靠運氣,而是靠實力成功了,那麼不管他怎麼多元化經營,都不可能失敗。

人們很難判斷成功有幾成是因為運氣好,同時也很不願意承認成功不是因為實力。因此,自我反省變得非常有價值。

對於我來說,可怕的不是失敗,而是無法判斷過去的成功是因為運氣還是實力。因為,前者是成功之母,而後者則是失敗之母。

2018年5月12日星期六

學以致用

我們不缺乏獲取知識的能力,不缺乏獲取知識的時間,不缺乏獲取知識的耐心,不缺乏獲取知識的衝勁,但我們缺乏學以致用的能力。因為,生活給予我們的壓力以及現代教育給予我們的刻板,嚴重侵蝕了我們的想像力,乃至我們的發散思維能力。

為了解決一個問題,我們往往會翻閱各種參考資料,線上的和線下的。我們甚少停下來想一想,僅根據自己那少得可憐的知識,究竟可以解決哪些問題?

似乎在嚴肅的問題上發揮想像力是大逆不道的事,似乎生活的壓力已經逼得我們連試錯的勇氣也沒有了。

博學是好事,但是為了博學而博學就不是什麼好事。博學只是好奇心驅動的一件十分單純的事,除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其它驅動力驅動的學習都很可能造成截然相反的效果。因為只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所驅動的學習不會抑制一個人的想像力和發散思維能力。

讀再多書而缺乏想像力,就如老虎失去其牙齒。

博學而不敢於試錯,就如老虎困在井底。

若能讀透一本書,再配以想像力和試錯的勇氣,就如虎添翼,做好投資也只是手到擒來之事。

2018年5月11日星期五

對比兩個組合

現在有兩個截然不同的組合,組合甲和組合乙,分別表現如下:

組合甲(字母代表成分股,百分比為期末回報率,+號為正回報,-號為負回報):

A +34%
B +29%
C +36%
D +42%
E +55%

組合乙

a -21%
b -48%
c +92%
d +482%
e -36%

從結果來看,組合乙的成績比組合甲要好,可是一眼望去(未計算最終結果之前),似乎組合甲更有吸引力,至少給人以穩健的感覺,是不是?

那麼到底是否組合甲比組合乙更加穩健?顯然不是。從結果可以看出成分股之間同步性很強,這樣的組合很可能沒有達到分散風險的要求。就算組合甲表現不是不如組合乙,而是比組合乙更好,也不能說明更加穩健。

假如同一組合中,每一個成分股都是按照同一策略選出,那麼當我們看到組合乙中各成分股的表現,很可能認為該策略表現不穩定,甚至可能只是因為運氣好才選到那個回報率高達482%的成分股,從而大幅改善組合整體成績。於是,如果我們必須二選一的話,很可能傾向於選擇構成組合甲的策略,儘管它的整體成績較差。

這種判斷並不正確。成分股的回報率離散度大並不能說明該組合背後的策略有問題。事實可能正好相反,成分股回報率離散度越大往往越意味著該策略有效。

巴菲特說,如果把我們投資成績最好的前三名拿掉,那麼我們的成績將變得平淡無奇。這句話恰恰可以說明問題。

組合甲就好像世界人口只包含幾大金融中心的高級白領,大家表現得都還過得去,差不多,組合乙就好像真實世界中的世界人口,既有高級白領,又有無業人士,既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又有目不識丁的人,我們不難想像,像組合甲的世界裡幾乎不可能出現喬布斯,馬雲之類的人物,而像組合乙的世界裡則幾乎不可能不出現這樣的人物。於是,像組合甲的世界無法像組合乙的世界那般持續進化。最終的結果是後者比前者取得更高的繁榮度。

那麼現在想像一下,上面的英文字母不再代表不同成分股,而是代表5個投資期,是否又能從時間的角度來說明同一邏輯呢?

我們總是依靠直覺或第一印象來判斷事物的發展方向,這種習慣在很多事情上面可能幫我們節省大量時間和精力,可是放在投資問題上,就很容易使我們犯錯而不自知。


2018年5月9日星期三

學習理智

記者問查理說伯克希爾成功的秘訣是什麼,查理不假思索的回答‘是理智’。

根據我多年以來的親身體驗,認為事實確實如查理所言。

學習如何做投資並非僅僅學習各種與投資相關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如何運用知識來塑造一個理智的自己。

為什麼儘管象牙塔中的人早已熟識各種投資知識卻覺得在實戰中難以施展?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正是他們沒有意識到必須運用那些冰冷的知識來塑造理智。

人是情緒化的,而情緒總會抑制理性。人的大腦天生不擅長計算,也不擅長於感知計算結果,而人的行動總是優先依靠直覺,這就使人在做投資實踐的時候經常覺得事與願違。

人的大腦就是一塊懶洋洋的脂肪,它能夠既直觀且具體的告訴你美食,尤其是脂肪含量較高的食物有多美味(脂肪親近脂肪,可以理解),但你別指望它能夠即直觀且具體的告訴你49%和51%之間的差別。它天生不擅長處理概率問題。

如果說優秀的企業具備護城河,那麼優秀的投資者也應該具備護城河。

投資者的護城河就是從知識到理智的轉化率。越高的轉化率意味著越寬的護城河。

情緒化會抑制理性,反過來理性也同樣會抑制情緒化。每當知識轉化成為理智,理性就得到增強,情緒化就得到弱化。只有當理性完全壓過情緒化時,才能夠把所有知識得心應手的運用在投資決策上,否則,再多的知識也只是擺設。

2018年5月8日星期二

飯點

飯點是指吃飯時間。我不喜歡按飯點吃飯,餓了就吃,管它幾點。

同時,我也不喜歡人家問我一年能賺多少(指投資)。很遺憾,我幾乎每天都要聽到這種問題。可以理解,但不能忍受。

當我反問為什麼問一年而不是兩年,三年,五年,十年時,對方基本回答不出個所以然來。

每年我們都要過一次春節,每年都要過一次生日,每年四季都重新來一次,基金經理每年都要評一次業績,上市公司每年都要出一份年報。。。。。。僅此而已,年,不過就像飯點一樣。有機會就投資,機會結束就停止,誰規定一個投資機會持續一年?

用主觀來約束客觀,或者試圖使客觀成為主觀的僕人,最終只會失望。

有些規律是要重視的,有些規則是要遵守的,但不能把所有規定或者約定俗成的規矩當成重要的規律或規則。需要被打破的規則比需要被遵守的規則多。

2018年5月7日星期一

來一個組合

1186.HK 中国铁建
1898.HK 中煤能源
2038.HK 富智康集团
1800.HK 中国交通建设
0390.HK 中国中铁
0358.HK 江西铜业股份
3996.HK 中国能源建设
1133.HK 哈尔滨电气
2727.HK 上海电气
1072.HK 东方电气

* 組合為期12個月,從今天開始
* 組合的對比對象為恆生指數
* 採用等權分配資金方式
* 組合之策略使用中效因子
* 雖本人並未使用該策略,但本人不排除可能持有其中若干成分股(策略之間有重複選股的可能)
* 任何投資策略均無法保證每年跑贏指數,跑輸的年份也是策略的一部分,正如生老病死都是生命的一部分
* 本組合所使用之策略可隨時間推移而產生新組合,新組合之成分股可能部分或全部與舊組合不同
* 以上僅作記錄用途,並未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請自行斟酌,獨立思考

2018年5月5日星期六

策略的選擇

一邊看巴郡股東會直播一邊敲點字。

對兩老佩服的有兩點:一是長壽,二是理智。

理智的問題稍後有機會再寫。長壽比較容易理解,一個人能長壽,離不開持之以恆的保持一些良好的生活習慣,也離不開保持愉悅的心情,這些都不容易辦到,所以,長壽者總是我佩服的對象。

芒格曾說過巴菲特確實錯過了不少投資於科技公司的機會,但也因此免去招人嫉妒的麻煩。

嫉妒人家顯然十分愚蠢,雖然這普遍存在。招人嫉妒也聰明不到哪兒去。

聰明人既不嫉妒人家,也設法避免招人嫉妒。

我把這個道理運用到我的投資策略選擇中來。

我把投資策略分為強效,中效和弱效三大類,強效策略組合平均每年跑贏指數40%,中效平均每年跑贏指數10%至15%,而弱效平均每年跑贏指數5%以內。我不會把超過20%的資金放在強效組合中,其餘資金則全部放在中效組合中。

投資策略是一種客觀存在,未必只有我能發現,當一個投資策略表現得非常強效時,那麼就很可能被其他人發現並過度使用,繼而失效。這種現象可以看成是在策略層面上的招人嫉妒。反之,當一個投資策略表現得還可以,但是三甲不入,那麼即使被發現,也不至於被過度重視和過度使用,其結果很可能是經常有效。

中庸之道在很多地方都是減少摩擦成本或者風險的良策。大家經常講激進策略和保守策略,實則遺漏了中庸,最好的選擇應該是中庸策略,它有助於更多的獲取風險調整後回報,至少從長遠來看就有這個效果。

尋找投資策略時我不採用中庸之道,因為如果不找到最強和最弱的,就無從判斷何謂中庸。


2018年5月3日星期四

搞錯下注對象

相信不少人聽說過一句話:不要跟你的股票談感情。

也同樣相信有不少人仍有意無意的跟股票談感情。

這樣做不好,但可以理解。如果對所持股票沒有任何了解,沒有任何憧憬,還有什麼動機持有它呢?

無論投資者的組合中有1只股票還是100只股票,其下注對象都應該是策略,而非股票。

股票,是用來行使策略的媒介。就好比你想把力氣施加在鐵釘上,你會選擇一把錘子作為媒介,如果你對錘子很有感情,那麼很可能你無法專心敲打鐵釘。

對股票產生感情是極其容易發生的事,雖然是非常顯然的事,但不容易改掉,除非曾經在這一點上吃過大虧。

從個人經驗來說,我認為最好的解決辦法是讓自己對策略本身的重視程度大於對股票的重視程度,了解策略的長期效用,了解策略的優點和缺點,適當分散持股,這些舉措都能很好的幫助解決該問題。

2018年4月26日星期四

【旅蛙】組合

【旅蛙】是近期一款熱門手游,竟然吸引了早已過了打機年紀的我。好在無需在遊戲上花太多時間。

那麼【旅蛙】與投資組合又有什麼關係?

首先,我從【旅蛙】得到一點靈感:為什麼我們不找一個簡單輕鬆的構建組合的方法?為什麼我們不構建一個打理起來非常輕鬆的投資組合?為什麼我們不構建一個讓人不再憂慮投資回報和投資風險的組合?

其次,投資組合的構建邏輯應該長期有效,並且回報率要足夠吸引,只有這樣的組合才能讓人安心去享受每一次旅行,就像遊戲中的小青蛙,它的所有開支都依賴於定期收割的三葉草。我們的組合要表現得像遊戲中的三葉草那樣,無休止的製造利潤。

最後,我尋找有效因子的過程也正是我接觸【旅蛙】的過程。

基於各種考慮,【旅蛙】投資組合應該具備以下特點:

1.組合中只包含10只股票,並且對於大多數散戶而言有足夠的成交量,這樣的定位有利於操作。

2.每年(或每12個月)只需要換一次倉,這樣就無需花太多時間去操作,同時也節省了交易費用。

3.隨時都可以構建最新組合,這樣方便隨時隨地想要投資的人。

4.組合要經常跑贏恆生指數,並且要大幅度跑贏,這樣既滿足在意跑贏指數頻率的人,又滿足關心組合是否顯著跑贏指數的人。

5.組合可調節,包括市值和成分股數量(10只或更多),這樣滿足對市值或進一步分散投資風險有特別要求的人。

6.最重要的,組合的構建因子必須長期有效。我們會想過去有效的並不表示未來也同樣有效。那要怎麼解決這個問題?讓我們把上面那句話換一種說法,那就是我們不希望那些因子只是在過去的市場中“碰巧”有效。這讓我想起我在大學時代寫論文時的一段往事。當時老師告誡我們,千萬不要想著去互聯網上面東抄一點西抄一點,湊成一篇論文,不管你抄襲得多麼巧妙,我都有辦法發現。聽完老師的話,我馬上就提了一個問題:請問您怎麼確定我們的想法或表達方式不是恰好與其他人的類似甚至一樣呢?老師反問:你覺得這種碰巧的可能性有多大呢?雖然這個回答不能釋出我的疑慮,但是卻並非毫無道理。事實上,我正是借助這其中的道理來驗證我的因子的有效性。首先,我使用推理的方式找來各種因子,接著繼續使用推理的方式來結合各種因子,並記錄下這些因子的組合將會使我的投資組合獲得什麼樣的結果,以及整個過程將會是什麼樣的,到此為止我絕對不碰歷史數據,因此歷史數據對於我來說就相當於未來數據 - 我對其一無所知。最後,我才把因子丟到歷史數據中去,記錄實際過程以及結果。如果過程的運行模式以及結果通通如事前預料的一樣,那麼這就說明因子確實在發揮作用,並且我對該因子的性質的理解是正確的。當然了,實際操作中還需要用到一點統計學的知識,這樣才能更科學的驗證預想的與實際的表現的相同的顯著程度。

7.這個【旅蛙】組合在過去12年(06~17)中獲得的回報為21倍,同期恆生指數的回報只有1倍。12年中只有2年跑輸指數,分別是08和11年。假設在08年初股市最高位時開始使用這個組合,至今也有超過3倍的回報,相比之下,同期恆指的回報連一成也不到。

這個組合適合誰?

當然是適合那些想要輕輕鬆鬆在市場上不斷賺錢的人啦。

投資本來就應該是一件輕鬆快樂的事。零憂慮,零複雜,加超額回報。

2018年4月24日星期二

因子

市場對因子的追捧和冷落決定了股票的漲跌。

市場上同時存在多種投資策略,不同投資策略中包含的因子可能部分相同。例如第一策略包含因子AB,第二策略包含因子AC。

當一個因子同時被包含在越多策略之中,這個因子所能帶來的超額回報就越小,而所能帶來的虧損就越大。

長期來看,熱門因子難以給投資者帶來顯著的超額回報,短期來看,熱門因子容易給投資者帶來虧損。

長期來看,冷門因子必將給投資者帶來顯著的超額回報,短期來看,冷門因子既可能給投資者帶來超額回報也可能給投資者帶來較大虧損。

因子是投資者與市場之間互動的結晶,也可以看成是投資者對市場的自適應性結果。

因子一旦被發現就會被一直使用,尚未發現長時間被棄而不用的情況。

從使用效果來看,因子始終循高效,低效,失效,高效這個路徑演化,並不斷重複。

熱門因子的高效階段維持時間較短,而在低效和失效這兩個階段維持時間較長。

冷門因子在高效階段維持時間較長,而在其它階段維持時間較短。

如果把熱門和冷門也看成因子,則熱門和冷門也是自適應性結果。

因子的本質是一個信息載體,信息自有其傳承之道,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因子一旦被發現就會被一直使用下去,雖然中途必然會出現短暫擱置。

因子的中途擱置(暫時失效)應視為延續該因子的必要環節,就如生命生老病死的循環,雖然因子無形,但也是大自然的產物之一,因此也必然遵循大自然的法則。

當我們基於某類因子選擇股票時,無法避免被選出的股票也同時具備其它因子,因此當選出的股票數量越多時,裡面可能包含的熱門因子也就越多,更多的熱門因子意味著組合的表現將趨向平庸。

冷門因子的選擇是獲得超額收益的前提條件之一,另一條件是投資者必須等待冷門因子發揮作用。

冷門因子被發現並被追捧而成為熱門因子時,理論上投資者應該尋找新的冷門因子來取而代之,可是通過歷史數據發現該方法從長遠來看並無取得顯著效果。可能的原因是組合中同時存在其它因子,且在冷門因子變為熱門因子的過程中,該些因子碰巧降溫了,成為新的冷門因子。

2018年4月21日星期六

巴菲特和馬雲談貿易戰

馬雲認為美國雖然在製造業方面對中國是貿易逆差,然而在服務業方面對中國卻是貿易順差,這是第一點。第二點,即使是製造業,其實也有存在計算方面的問題,例如蘋果公司的手機電腦都是在中國代工,生產出來的東西賣給中國人,然後抽走大部分利潤,從會計角度上看錢是沒有回美國的,然而蘋果是美國公司,無論如何錢最終都會回到美國股東手裡。第三點是說明貿易這件事本來是促進人類社會發展的大好事,貿易的本質是大家交換自己最擅長生產的東西,從而達到降低生產成本的終極目的。所以,結論就是堅決反對貿易戰。

似乎馬雲講的沒錯,沒什麼好辯駁的。

然後巴菲特又來發表對貿易戰的看法,不愧是巴菲特,看問題既到點又到面。他認為美國確實需要改變一下貿易上的策略,因為最近幾十年來外國(任何美國以外的國家)確實大量增加了美國債務,債務增長不要緊,要緊的是債務的增長速度加快了,照這個增長速度以後數十年美國人每年都不得不把相當大一部分收入拿來還債了,家底再厚也有掏空的一天。美國人要么勒緊褲腰帶過日子,要么使美元大幅度貶值,然而後者只會使美元失去其地位。總之這兩種結果都對美國人不利,所以今天意識到未來問題的嚴重性了,就應該做出些改變。這些講的是面,即整體,巴菲特不跟你聊具體哪個公司賺的錢回不回美國,也不聊最近十年八年的事,他只跟你說美國的外債大幅度增加了,而且增加的速度越來越快,不管你借的債到底是用到哪去的。

巴菲特接著說有些國家就是覬覦美國的深厚家底,使用一些貿易上的策略來弄走美國的錢。這說的是點。如果把美國整體看成一個全世界最富有的人,那麼其他人想從他身上弄點好處去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弄到一點好處之後就自然想弄多一點,再多一點。。。這就是人之常情。

最後,巴菲特還指出了貿易的本質,貿易應該是等價交換的,比如我擅長製造衣服,你擅長製造鞋子,那我就造衣服出來跟你換鞋子,如果我的衣服賣500元一件,而你的鞋子要賣600元一雙,那我每跟你換一次(貿易),我都要從我的儲蓄裡拿出100元給你,長此以往,不管我的儲蓄有多少錢,都有用完的一天。(這個懂點經濟學的人都知道的道理,我就不信馬雲的團隊不知道。如果知道了還避而不談,那就不太厚道了。)

好了,以上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首先,人們總會找到自己最舒服最喜愛的方式走下去。貿易戰本身也是找出路的其中一環,不用擔心找出路這個環節把出路給堵死了。其次,每隔一段日子,就會出現一個倉庫,倉庫中堆滿炸藥,然後在某一天夜晚,就會有個傢伙拿著火把跑進這個倉庫,在裡面繞上幾圈。如果你恰好在這個倉庫附近,你該做的就是遠遠跑開,而不是猜那個拿火把的傢伙究竟在哪個夜晚的幾點幾分來倉庫串門,或者寄希望於火把點不著炸藥。

2018年4月20日星期五

随機事件

曾經是全世界最大的保險公司AIG在2008年的金融海嘯中市值蒸發了超過95%,若非美國政府及時出手相救,AIG恐怕要破產收場。據說當時李嘉誠特地買了一張AIG的實物股票,並用筆在那張股票下方寫上“以此為鑑,可惕未來”八個字送給他的孫子。

最近中興通訊被美國政府制裁,消息一出第二天立即停牌。中興通訊是在兩地同時上市的藍籌股之一,內地稱之為白馬股。中興通訊在其行業中也算是龍頭,該行業並非夕陽行業,也並非遇到行業低潮期。中興通訊經營及上市都有些年頭了,投資者想要了解它的過去可謂輕而易舉。以上這些條件看起來是不是已經足以令相當一部分人敢於重倉中興通訊了?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可是,這些條件加起來在隨機事件面前也依然不堪一擊。

歷史上有不計其數的無名人士在隨機事件上吃過大虧,只是因為他們無名,所以才不被後來者記住。

投資者的主要威脅就是各種各樣的隨機事件,所以投資者必須時刻提醒自己對未來無數的隨機事件做最大限度的準備,哪怕為此不得不付出一些機會成本,哪怕隨機事件一百年也不出現一回。

這個觀念在我看來很好理解,可在許多人看來卻並非如此,有一次我忍不住問一個不那麼在意隨機事件的投資者,我問:如果你連續買了十年的醫療保險,在這十年中你卻沒有生病,到第十一年時,你會不會覺得很遺憾自己過去十年之中都沒得病,白白浪費了那些保費,然後從第十一年開始你就不再繼續買醫療保險了?我獲得的答案是否定的。可是,為什麼同樣的邏輯放在投資上就搞不明白?


2018年4月17日星期二

股價與公司價值

有一熟人是A股一家上市公司的主要股東,大半年前他問我對於該公司的股價判斷。我的回答比他預期的差了許多,當時我預期的股價大約只有當日股價的40%。作為公司的主要股東,也完全了解公司的運作以及各項資產的質量,他聽完我的回答之後表示大不以為然。

不久之後,這位主要股東的其他朋友開始買進這支股票,因為他們也認為這個公司前景不錯,而且管理團隊比較優秀,再加上還有一些有價值的有形資產背書(例如土地)。這些因素使他們對於這筆投資感到非常安心。

又過了短短幾個月時間,該公司股價跌至我大半年前預期的價格附近,比我預期的價格還要低2%。於是我聯繫那位主要股東,通知他股價正如我當初的預期。他覺得非常納悶,因為公司的實際業務,或者說公司的基本面並沒有什麼變化,所有財務上的指標都沒發生什麼變化,只有股價跌去了60%。那些看好這家公司而買進股票的投資者,賬面虧損35%以上。個結果與他們的預期相差甚遠,他們覺得難以接受。

時至今日,股價有了一些反彈,比最低位處反彈了20%左右,這位股東又來問意見,我的意見依然是尚未見底。他的反應與上一次相同,依然表示不信,理由是公司的生意比大半年前更好了,而且還即將派息。我想應該是這位主要股東的朋友見股價反彈,坐不住了,想問他的意見,而他又不敢給意見,所以才把我的意見搬出來,我猜他會這麼回答他的朋友:“我認為公司前景還是不錯的,業務方面進展也比較順利,還有就是我們今年也會派息,但是我一位從事投資的朋友認為市場還會波動,可能股價方面也有下跌的可能。”

對於這樣的回答,你有什麼看法?我的看法很簡單:一句廢話。連“不知道”也不敢說出口的人真的不在少數。

再回到大半年前他要我判斷股價的時候。當時我給出判斷所用的時間大約2分鐘,在此之前我並無看過該公司的財報或任何通告,我也沒有看k線圖,因為那是一只次新股,當時才上市沒幾個月,沒什麼k線圖好看的。我對該行業可謂完全的門外漢,不清楚其行業地位,更不清楚其行業前景。我對公司管理層的信息為零,只知道他們也是人類。我當時給出的判斷已經盡量照顧對方的面子問題,事實上我心目中的價位比我口頭上說的還要低20%。

那麼這位股東對股價的判斷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我認為最大的問題也是最為普遍存在的問題,犯這個錯誤的投資者十分普遍,這個錯誤就是:以為自己對公司基本面的了解超過市場上其他投資者。顯然,只要實際情況並非如此,那麼股價就已經反映了應有的預期。利用已經反映在股價上的因素去做投資決定,最好的情況僅僅是不虧損而已。

正是因為這些基本面信息已經反映在股價上,因此我才有可能在沒有這些基本面信息的前提下作出比主要股東還要準確得多的股價預期。

曾經有人用非常嚴謹的方法計算過,一個對財務知識有完美認識的人,第一時間拿到最新財務報表,在這種理想狀態下,基於財報研究竟然有高達60%是完全無用的。這個結果還是在A股這樣非專業投資者佔大比例的市場背景中。如果放在美國香港等專業投資者佔較大比例的市場中,恐怕要超過60%是完全無用的(完全無用的意思不僅僅是不起作用,也可能起相反的作用)。

所以,我仰仗的信息並非財報上的信息,更不是財經新聞上的信息。我仰仗的是對其他投資者行為方式的量化信息。

今天,我對那位股東說:根據統計,市場反映公司基本面因素需要的時間平均是3年。如果投資者沒有做好持續投資3年的準備,那麼就請不要以公司基本面來做投資決定。如果你問我為什麼是3年,那我反問一句,為什麼金魚的記憶只能維持數秒?假如金魚的世界也有股市,金魚也買股票,你覺得金魚世界的股價要反映基本面因素需要多久?




2018年4月14日星期六

到底投資賺的是什麼錢?

毫無疑問,投資就是為了獲利。沒有人不喜歡從投資中獲利,沒有人不喜歡快速獲利,沒有人不喜歡長期跑贏市場指數,沒有人不喜歡每天每小時每分鐘都跑贏指數,如果有得選擇的話。

可是,到底投資靠什麼獲利?

有人說,靠信息不對稱獲利,於是他們要么尋找不對稱信息,要么製造不對稱信息。2008年,著名的投資銀行倒下了,無數中小金融機構也倒下了。你相信這些倒下的金融機構完全沒有信息上的優勢麼?如果研究更長時間跨度的世界金融史,你會發現還有更多類似的例子曾經發生過。根據數學的反証法原則,只需一個反例就足以証明信息不對稱不足以保証投資的成功。

有人說,靠專業的財務知識獲利,如果真是這樣,請問,你怎麼確定你的財務知識比大多數投資者更好?

有人說,靠運氣和經驗,同樣請問,你怎麼確定你的運氣和經驗比其他人好?

還有人回答得甚是巧妙 - 靠綜合能力。還是老問題,請問你怎麼確定你的綜合能力比多數人強?

如果我沒猜錯,大多數投資者根本不曾仔細思考過這些問題,或者有些人曾經想到過這些問題,但是心理上卻十分抗拒繼續尋找答案,畢竟人們還不太習慣看低自己的能力或潛力。迴避了這些最根本的問題之後,埋頭研究投資標的,例如某個股票的K線圖和技術走勢,例如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例如美國總統又干了什麼傻事,例如股指期貨多空雙方的比例,例如上市公司的年報中報季報等等。

那麼,到底投資靠什麼獲利?答案就是:信仰。

世上缺錢的人不少,缺時間的人也不少,可是缺信仰的人比前兩者加起來還要多。因為對於金錢和時間的概念,我們並不陌生,我們會根據自己的需要去追求它們。相比之下,我們對於信仰的概念就陌生多了,我們了解金錢的作用,了解時間的作用,可是我們不太了解信仰的作用。由於我們不太了解信仰是什麼,以及有什麼作用,所以我們要么忽略了它,要么以為自己已經擁有它。例如許多基督徒就以為自己擁有信仰。你問基督徒,想像一下現在你站在懸崖邊上,上帝出現在你身邊,告訴你只要往下跳,你就馬上在天堂得到永生,你會毫不猶豫的跳下去嗎?你最可能得到的回答有兩種:1.上帝不會這麼做的。2.你瘋了吧?

信仰不等同於相信,信任或自信。信仰比它們強大無數倍。因為信仰是絕對相信某個事物擁有無比強大的力量。這個事物可以是一個神,也可以是一種規律。請問在沒有徹底了解的情況下又怎麼可能做到絕對相信?我們沒辦法拿神來研究,可是我們有辦法拿規律來研究。所以,對於規律這種事物,我們是有可能產生真正信仰的。

從大量的統計研究中我們發現大多數投資者並不缺乏財務知識和市場信息,他們缺乏的是信仰。更具體一點說,他們由於缺乏對投資策略的信仰而經常半途而廢。須知,即使最優秀的投資策略也敵不過半途而廢。

既然投資靠信仰獲利,那麼學習投資的過程就是尋求信仰的過程,而第一步就是尋找獲得信仰的方法。


2018年4月12日星期四

組合回測結果已發出

對於這幾天發送電郵給我表示對組合名單感興趣的網友,我已把過去15年的回測結果發送你們。如果沒有收到電郵請盡快告知。謝謝。

所有回測的結果均依賴數據的準確性,我們盡最大努力確保數據的準確性,表現在選用最好的數據供應商,以及重複比對數據的統一性。然而,這其中也有大量需要人工操作的地方,難免沒有疏漏之處,所以如果網友或用家在使用的過程中發現數據有不准確的地方,請及時通過電郵反映給我們。謝謝。


2018年4月9日星期一

投資組合推送計劃 (加個彩蛋)

計劃背景

本人在國內為一眾合夥人提供證券投資建議服務,近年來隨著投資體系的逐步完善,取得的成績亦有所進步,於是合夥人數量也逐步增加。隨著人數的增加,不同的聲音或意見也同步增加。本來不同的意見是一件好事,畢竟思想之間的碰撞能夠產生新的思想。可惜99%的聲音並非經過深思熟慮而發出,此類聲音我稱之為噪聲,它不僅不會產生新的思想,還浪費時間甚至拖後腿。

在此情況下,有位朋友提出一個建議,建議我用不同的量化模型來構建不同的投資組合,然後將組合以既低廉且固定的價格出售給有需要的人。

這樣做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首先,每一個組合依據固定的量化因子,並按照歷史及最新市場數據而構建,把短期情緒這一影響因素降至最低,我無需再花時間向每一個合夥人詳細解釋甚至辯論某一市場突發事件可能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其次,投資組合只起參考作用,使用者可以拿它來完善自己的策略,也可以參考它來進行投資,他們可以隨自己的喜好隨時調整自己的投資組合,這比交錢給我投資要靈活得多(交給我的資金有不少於3年的封閉期)。

最後,投資者每年僅需支付相對固定且更為低廉的費用,費用不會與投資收益以相同比例提高(如果交給我打理那要收淨收益的20%)。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額外的好處是我可以同時服務於更多的有需要的人。理論上是無限人數,但實際上人數不可能無限,因為不管哪種投資策略都會有其資金容量限制,當使用該策略的資金量到達某一數量之後,該策略效果就會減弱甚至失效。

該建議很快得到採納和實施。很多資金量比較小的投資者都覺得該計劃能夠滿足他們的需要,既能全面掌控自己資金,又節省了費用。

本來我也只打算在國內做這件事,因為國內散戶比例更大。在上一篇文章的留言中與網友互動中偶然提到這件事,其他網友看到留言也紛紛表示感興趣,並給我發來電郵表示希望進一步了解該計劃。截至目前已有二十多位網友對此感興趣,考慮到模型開發成本及收費水平,必須有不少於一百位願意參加本計劃的人數才可開始實行(因需要增加兩位助手以及數據使用費)。


因子,策略以及模型

量化投資是未來的趨勢,它正在以比以往更快的速度普及,這是機構投資者競爭下的產物。理智的投資者做任何投資決定時,都需要一張檢查清單,清單上列明各種各樣的條件,並給每個條件賦予相應的權重,那些符合條件的投資標的會按比例入選,最終形成一個投資組合。這就是量化投資的基本思想。那些清單上的條件我們稱之為因子,因子可以用數字描述也可以用文字描述,例如,年均ROE大於15%就是一個用數字描述的因子,而公司高管一定要碩士學歷以上就是一個用文字描述的因子。不同因子的組合構成投資策略。給策略添加執行的前提條件(比如匯率條件,經濟環境條件等等),就形成投資模型。由此可見,因子的數量可以無限,於是策略的數量也就無限,所以模型的數量也沒有上限。


參加計劃的人需要知道什麼

雖然參加計劃的人無需豐富的投資經驗,也無需專業的投資知識,但是有幾個最基本的概念是必須了解的,如果看完以下內容之後覺得不理解,那就最好不要參與該計劃。首先,必須了解的一個重要概念是:任何一個長期有效的投資策略在短期內的表現都不會太好。因為如果當一個投資策略在短期內表現十分耀眼,那麼就會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資金的青睞,只要資金量超過該策略的上限,該策略的有效性便會減弱甚至消失。因此,一個長期有效的投資策略必定有跑輸市場的年份,有虧損的年份,這樣的表現才有利於把那些急功近利的資金趕走,從而控制使用該策略的資金總量。你可以把一個具體策略看成是一個具體的行業,如果一個行業年年都好賺錢,進來這個行業的人就會劇增,競爭壓力就會劇增,這個行業裡頭的人很快也就完了。

其次,正如我強調的,所有策略都會因為過多資金使用而變得無效,因此如果你覺得你會忍不住跟其他人分享該策略或組合,那就不要參與該計劃,因為這麼做的結果是雙輸而非雙贏。我會提示每一個投資組合適當的資金量,再加上登記的人數,兩者相乘再打個合理的折扣來控制使用該策略的資金總量。如果你更傾向於向別人推薦組合而不是自己使用組合,那最好私下再與我詳談。

最後,一個組合由若干股票組成,具體數量由策略本身決定。投資者必須明白絕對不能以審視個股的標準來評判組合中的每一隻股票。指揮整個軍隊和指揮一個人戰鬥完全不是一碼事。必須學會把一個組合看成一隻股票,就如把一個部隊看成一個整體,而不是盯著部隊中的某個成員。作為指揮官,甫一開戰你就見到兩名士兵倒下了,你會馬上認為要吃敗仗了嗎?如果打了勝仗,你會只犒賞表現最好的那一兩名士兵嗎?如果你會,那麼你不適合當指揮官。同樣也不適合執行量化投資。(有這方面弱點的人不在少數,這或許需要一個適應過程,我在推送組合前會推送組合的歷史回測數據,到時大家通過仔細觀察歷年組合中個股的表現,應可幫助大家適應)。


我會不會買組合中的股票?

這個可以明確回答:不會,不僅我自己不會,連我控制的資金也不會。這樣就可以避免我給你抬轎或你給我抬轎之嫌。在下雖不才,但還不至於不才到要去賺靠抬轎或者押寶重組賣殼併購之類的錢。所以,每推送一個組合,我的選股範圍就縮小了一塊。為此我感到的是令人興奮的挑戰感,能利用的資源越有限,就越能激發我的鬥志。性格使然。我希望大家平時也應該以遵守市場規則為己任,灰色地帶也不要去碰,只有愚蠢的人才會自作聰明去打擦邊球。


除此之外我們還能提供什麼?

我在考慮提供另外兩個增值服務。一個是因子測驗,一個是系統性風險提示。因子測驗就是如果你對某些量化因子感興趣,想了解根據這些因子來選股,在過去一段時間裡(比如十年裡)會取得什麼樣的成果,如果我們的數據庫中有你需要的數據類型,我們就可以按照你的想法把回測結果找出來給你。系統性風險提示就是字面意思,我們會在必要的時候提示你減少倉位或者清倉以迴避各種系統性風險。因子測驗是按因子數量收費,系統性風險提示則是按年收費,相當於你給你的投資增加一層保護的意思。


A股和港股有什麼不同?

A股上市公司的業務基本都在國內,它們以中國會計準則為主。再加上國內薪資較低,因此國內交易所證監會等監管機構有足夠人力對上市公司實行較嚴格監管。港股上市公司的業務遍布世界各地,會計準則有香港本地,有中國,有美國,有新加坡等等若干國家,再加上香港薪資較高,因此香港相關監管機構沒有足夠人力對所有上市公司實行嚴格監管。因此,對於個股集中投資的潛在風險,港股要遠高於A股。所以,投資港股更應該考慮通過組合若干股票來分散個股的風險。A股有數量眾多的指數可以參考,而港股只有恆生指數,恆生H股指數和恆生綜合指數,並且這三個最具代表性的指數的編制方法都比較落後,其參考作用並不大,因此投資港股更考驗構建組合的能力。A股規定上市公司必須披露季報,而港股沒有此項規定,除了兩地上市的公司,其餘的都只披露年報或半年報,因此若散戶沒有深入了解公司,則極難跟得上個別公司的基本面變化,這又進一步增加了集中持股的風險。其它還有很多不同,這裡就不一一展開細說了,總體來看就是港股投資的難度比A股投資要大。


先寫這麼多,有新的內容再作補充,謝謝。


彩蛋。。。。。。。

想到有網友反映看了許多書也沒有什麼進展,我想我把幾本我看過的覺得還值得一讀的書目列出,看是否有幫助(計劃歸計劃,讀書歸讀書,有跟開本blog的網友應該清楚我一向都鼓勵大家學習投資技能的,計劃只是給另一些對於學習投資不感興趣又想要投資賺錢的網友準備的,人各有志,我表示尊重大家各自的選擇,絕不強求。書名排名不分先後,想到的就寫下來)。

1.《非理性繁榮》

2.《金融的邏輯》

3.《約翰聂夫的成功投資》

4.《黑天鵝》

5.《反脆弱》

6.《滾雪球》

7.《投資學》

8.《聰明的投資者》

9.《戰勝華爾街》

10.《投資心理學》

11.《笑傲股市》

12.《投資者的未來》

13.《漫步華爾街》

14.《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資》

15.《股市長線法寶》

16.《鄰家的百萬富翁》

17.《巴菲特與索羅斯的投資習慣》

18.《投資最重要的事》

這些書我記得只買過2,3本,其餘的不是網上找就是向別人或圖書館借來看的。如果上網找書,可以試試 https://www.jiumodiary.com/  我看的大多數是簡體版,簡體的相對容易找。

對一個平時沒有閱讀習慣的人來說,讓他堅持閱讀5個月都不容易,可是即使讀了5個月書,也不會有太大不同,這個打擊其實不小。我只想說,兩個人,一個堅持讀書,另一個沒有讀書,5年後,兩個人之間將產生巨大的鴻溝。再經過5年,他們之間那條鴻溝便再也無法逾越,這是我的切身體驗。另一個體驗是,讀書不怕雜,讀得越雜越博學,不同領域的書之間才有互補的作用,讀書太精專就容易變成書呆子。總之,凡事過尤不及。讀書跟投資有相像的地方,就是都有複利的作用,你讀1本書,再讀第2本,你的見識不是增加了100%,而是增加了1%,你讀100本書,再讀第101本,你的見識不是增加了1%,而很可能增加了100%,甚至1000%。



2018年4月5日星期四

從另一個角度看待價值投資

性格使然,我向來不滿足於和其他人用相同的角度看待任何問題。即便是我最敬仰最崇拜的人,我也不希望自己最終只能和他們一樣的角度來看問題(如果真是這樣,我會對自己非常失望)。這裡沒有挑戰和自以為是的意思,有的只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衝動。遺憾的是至今我也不清楚這種衝動的源頭包含了哪些因素,只知道好奇心是其中一種因素。我總會問自己:“事情只是這樣嗎?”

很多前輩高人都對價值投資的定義作了極為詳細的敘述,那些耳熟能詳的內容我都十分認同,可是我總希望能夠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價值投資。

每一筆投資都是一種策略的表現(烏龍指除外),不管該種策略是否高明,也不管結果是好還是壞。故此,我認為價值投資也可以被理解為“選擇有價值的投資策略”。並且我認為這種理解比傳統的價值投資的理解更為底層。為什麼?如果我說:“選擇有價值的股票一定能夠取得回報。”你相信嗎?如果我說:“選擇有價值的投資策略,你一定能取得回報。”你又覺得如何?哪一句更正確一些?如果你覺得第二句更加正確,那麼就說明你認可第二句比第一句更基礎,更底層。

我們知道萬丈高樓由地起的道理,於是我們也就知道對於價值投資的理解也應該從更底層開始的重要性。

我們知道投資於有投資價值的資產(包括股票)並非每年都能跑贏市場,那是因為這種投資策略並非每年都是有價值的緣故。人們對於這種現象的解釋通常是價值回歸需要時間。在我看來這樣的解釋充其量只能使人獲得長期持有價值資產的信念,卻無助於使人獲得投資能力的進步。信念應該為了進步而存在,當信念妨礙進步時,信念便失去了意義。




2017年12月30日星期六

打開世界之門的兩把鑰匙

這裡要講的看似與投資無關,事實上卻與所有領域相關,當然也包括投資領域。

我最想要養成的習慣是如何在每一件事情上都做好減法,我最想要獲得的思考方式是逆向思考。因為我發現人類的每一個進步和每一次蛻變都離不開它們,確切地說,一直以來都是它們在默默地驅動世界的發展。

在我看來,做好減法和逆向思考就是打開世界之門的兩把鑰匙。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後天的努力,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獲得這兩把鑰匙。只要掌握了這兩把鑰匙,世上便沒有永遠打不開的門,沒有走不出來的路。

我強調一下,這不是抒情散文,也不是心靈雞湯,只是在闡述事實。

如果你坐下來,花點時間來觀察和統計,你就會發現引領人類在各種不同領域取得進步和成功那些人,無一缺乏這兩把鑰匙。而即使是那些生活中小小的成功,不足以引領人類進步的成功,也照樣離不開這兩把鑰匙。

相信任何一個謹慎的、理智的人都不會因為過去這兩把鑰匙無數次成就了各種進步,就認為這兩把鑰匙是一切的關鍵,因此我也不會這樣輕率的下結論。

那麼是什麼原因使我敢於下這個結論?

我們所處的世界在科學上被歸類於複雜系統,有複雜系統當然就有簡單系統。簡單系統也可稱為機械系統,我們每個人手上的智能手機內部雖然看起來很複雜,但仍然屬於簡單系統,它們的運行規則是機械化的,是可以被預料的。相比之下,那些不可被預料的系統就屬於複雜系統,例如最常見的複雜系統就是天氣,因此,天文台從來沒做到百分之百預測天氣變化。天氣是如此,世界更是如此,因此沒有人可以百分之百預料明天世界將發生哪些具體事件。正因為世界(以及世界的任何一個局部)是如此複雜多變,做好減法才顯得重要。而恰好大多數人都本能地去做加法,因此逆向思考才顯得重要。簡單來說,逆向思考幫助我們脫離做加法的本能,而做減法幫助我們找到成功的要素,並專注其中。

無論如何,只要我們從來不逆向思考,從來只做加法不做減法,那麼我們最終不可能取得進步,即使運氣很好取得了一些進步,也難以保留進步的果實。

在每一件小事上,在每一個細節中都能夠做到逆向思考和減法的,最終不可能不脫穎而出。

再次強調,這不是心靈雞湯,是事實。我想你不必太興奮,因為要做到這些並不容易,需要相當程度的努力,也需要時間。你也不必悲觀失望,因為有心去做的人我還沒見過做不到。

另外,講一點2018年的投資方向,從一月份開始,我會逐步做空美國股市,計劃是每週按一定比例提高做空的倉位,具體進度就不透露了,因為意義不大。最終做空比例應不超過總倉位的百分之五十。在做空的同時也會減持當初在恆指上的投資,應該說恆指還是有一定的投資價值,只是它已不是全球範圍內的最佳投資對象了(之前在19000點時我已經在文章中推薦過,當時認為是很好的投資對象)。

從2018年開始,我打理的投資組合不再限定在中港股市,而會在全球範圍內尋找機會,因為2017年下半年已投入大量時間研究和構建了一個適合投資於全球各大主要股市的投資模型。雖然該模型還有進步空間,但相信在風險控制方面已然足夠成熟。

在此我祝所有朋友身體健康,新年快樂!


2017年4月18日星期二

索羅斯既非賭徒也不複雜

人們從索羅斯過往的一些交易中總結說他是個投機者甚至是個賭徒。

人們從索羅斯的理論中總結說他的思想很複雜。

其實他是不折不扣的投資者,思想和理論也簡單得要命,至少我是這麼認為。

是什麽把投資者、投機者和賭徒區分開來呢?區分他們的不是他們所做的,而是他們對所做之事的認知。那些明白世事無常的,並總是以此為基礎押注的人就是投資者,其餘的都不是。比方說,我明白賭場中的大家樂是隨機的(無常的)遊戲,並以此認知為基礎設計出一套長勝的押注策略,雖然我是在賭場玩,但能說我不是投資者嗎?

索羅斯講了大半天,無非就是在說市場是無常的,是不確定的。試想一個堅信市場不確定性的人會做甚麼?無非就是做以下兩件事:第一,在押注前盡量在眾多不確定的機會中尋找相對比較確定的機會;第二,想好在押注過程中如遇不測如何減少損失。

索羅斯和大多數人不同的地方在於他能五十年如一日的堅信市場的不確定性。仔細想想,要每天每時每刻都確信市場無常是件多麼難的事?越相信市場不確定,自然就越是謹慎,因此索羅斯是個極度謹慎的投資者。謹慎只是一個通用的形容詞,它的表現形式可以有多種,有時我們看不明白別人的謹慎方式那是很正常的。以為自己的謹慎方式是標準的,看不起其他人的謹慎方式,就是一種無知的表現。

從謹慎的程度上看,我感覺索羅斯比巴菲特有過之而無不及。巴菲特直接提醒投資者要留安全邊際給自己,索羅斯則通過各種理論提醒投資者市場有多麼善變。兩者講的都是同一件事,就是謹慎永遠排第一。

索羅斯說看過他的書的人絕對賺不到錢。當然這有點幽默的成分,卻也不是全在開玩笑,原因是他從來沒說他自己所採取的謹慎方式具體有些什麼內容。

謹慎方式和投資者自身的知識直接相關,可以說知識決定了投資者採用何種謹慎方式來押注。謹慎方式的效益取決於投資者自身的認知深度。

2017年4月16日星期日

不知道自己知道

人與人最大的差別是認知,有人這樣描述了認知的4種狀態: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 95% (自以為是的認知狀態)

知道自己不知道 >> 4% (抱有敬畏之心,準備豐富自己的認知)

知道自己知道 >> 0.9% (抓住規律,認知提升)

不知道自己知道 >> 0.1% (保持空杯之心,最高境界)

對此我表示認同,因為這些恰好我自己經歷過,只是從來沒有系統地來總結一下。

後面的百分比數字表示做到這種程度的人數佔總人數的百分比,事實上是不是這個數字,相信說這話的人自己也沒有實際統計過,不過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不用統計也知道能做到最高境界的人極少,還有,了解每一個層次的含義。

當然說這話的人不是針對做投資,只是我覺得放在投資方面也適用,於是就借用了過來。

第一種狀態“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是絕大多數投資者,不管是專業的還是業餘的,無論是機構投資者還是散戶,都屬於這一類,我自己也曾經屬於這一類。這一類人幾乎每天都關心各種媒體上出現的市場信息,既有宏觀也有微觀,然後以這些信息作為投資依據進行押注。這類投資者忘了媒體既沒有義務也沒有可能報導所有信息,如果這些信息只是片面的甚至虛假的,而讀者以為這就是事情的全部,那麼就肯定“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如果你了解第一種狀態的問題出在哪裡,那麼你就可以馬上進入第二種狀態“知道自己不知道”。從態度上來講,“準備豐富自己的認知”是一個很積極的態度。從實用角度來講,它可能沒有表面上看起來那麼積極正面,因為豐富自己的認知必須持之以恆,但凡需要持之以恆的事情都不容易做到,當哪一天你失去耐性的時候,你很可能就會固步自封,並尋求其它捷徑,而最終很可能走入歧途。

如果在第二種狀態的你能夠堅持下來,那麼你很可能順利進入第三種狀態“知道自己知道”。在這種認知狀態下,你已經有能力摸清你自己的能力圈的範圍,無論如何你都不會跑到圈外去找死,你永遠充滿客觀的自信,而這種客觀的自信和第一種狀態下的主觀自信截然不同,表現在主觀自信會在環境突變時突然消失,而客觀自信則永遠不受環境突變的影響。在這種認知狀態下,你已經有足夠能力打造一個長期有效的投資決策模型。

要達到第四種認知狀態,可能需要些機緣或者特殊經歷,並非單憑自己努力就能手到擒來。對於做投資來說,這種認知狀態所能帶來的好處至少有兩個:一個是進一步降低投資風險,一個是進一步降低投資決策的壓力。因為,它是在你摸清自己的能力圈範圍之後,主動縮小其應用範圍。舉例來講,比方說你的能力範圍覆蓋方圓1000米,你知道在方圓1000米內做什麼都能成功,但是你主動捨棄最外層那300米,僅在方圓700米之內做事。為什麼說努力不來呢?因為要主動放棄一個投資機會很難,要主動放棄一個很有把握的投資機會更難,若非曾經偶然吃過虧,就是你悟性奇高才能真正掌握。“不知道自己知道”簡單來說就是“退一步,海闊天空”。能阻礙你退一步的非你的貪婪莫屬。只要貪婪,就難以退這關鍵的一步。這裡的貪婪,指的是主觀上的貪婪,而非客觀上的貪婪。如果你清楚退一步其實賺得更多,你自然會很樂意退一步,這是客觀上的貪婪。我從不盲目壓抑自己的貪婪,只因這是不可能的任務。我只會讓客觀的貪婪去消滅主觀的貪婪。客觀的貪婪要花大力氣去獲得,主觀的貪婪則與生俱來。客觀的貪婪並不比主觀的貪婪高尚或者高明,只是恰好絕大多數投資者被主觀的貪婪支配著,這才使得客觀的貪婪能夠從中漁利。如果不是大量的主觀的貪婪主動製造各種金融動盪和危機,客觀的貪婪又哪裡有機會?




2017年4月15日星期六

關於回購自家股票

日前看到一則評論說恆大回購自家股票是對公司有信心,覺得有點莫名其妙。一般情況下,上市公司回購自家股票有利於提高每股收益,可是與信心大小無直接關係。對於一家低債務,現金流充裕的公司來說,回購自家股票比胡亂投資要英明得多,然而對於一家債務水平較高的公司而言,回購自家股票很可能是為了托住甚至抬升股價,方便大股東自己或者以公司的名義向金融機構借貸更多。如果是已經把股票質押給金融機構取得貸款的,則很可能是為了滿足某些貸款協議。

總而言之,不應該不經思考就認定上市公司回購自家股票就是利好。當前國內資金面緊張,對於資金密集型行業來說,如房地產,更是一次嚴峻的考驗,投資者切勿衝動追高。

2016年12月24日星期六

眼光

投資的成功依賴三樣事物 - 資金,運氣和眼光。

三者之間並非獨立存在,它們之間環環相扣。它們之中最重要的是運氣,其次是眼光,最後才是資金。

運氣是一個極度複雜的因素,且無法被任何人所左右。因為沒有人能夠決定自己什麼時候出生,出生在哪個環境中,甚至無法預知將要遇到什麼人,將要碰到什麼事。因此,運氣不是努力的對象。

眼光和資金都是可以通過努力獲得的對象。其中眼光比資金更為重要,因為眼光可提升投資的成功率,資金則不能。再者,資金追逐有眼光者甚於反之。

有無數種方法可以養成眼光,其中一條我認為算是捷徑的就是:永遠思考更大的格局。
格局這個詞寫成英文是picture,或許這樣比較好懂。所謂的更大格局就是指更基礎的東西。

我們在閱讀中的積累,在生活中的沉澱,在思考反省中的頓悟,都是為了分辨基礎和發現更大的基礎。

越靠近基礎也就越靠近事物的本質,越靠近事物的本質就越容易把握未來的變化。

不管何時何地,都不要讓主觀控制了你,除非你的主觀恰好與客觀相符。客觀使人接近真相,主觀使人遠離真相。接近真相才有機會發現本質,才有機會窺探未來的變化,而窺探未來的能力,便是眼光。


2016年12月23日星期五

我的2016年

2016年還有幾天就過去了,今年對於我來說可算是里程碑的一年,因為過去多年來一直持續完善的投資模型終於完成了。我想每個有志於自己做投資的人都應該擁有一個屬於且僅屬於自己的投資模型,這樣才不至於經常受市場信息和波動的影響。

一個好的投資模型應具備以下特點:

1.準確且完整地反映投資者的投資理念或哲學

2.任何時候都百分之一百可被投資者依賴和信任,不管當時市場發生什麼事

3.難以被複製

4.可以傳承

5.至少在未來一段非常長的時間裡有效,最好是永遠有效

6.容易執行,且可確保長期獲得超過市場平均收益水平

設計一個投資模型的感覺很像在玩一幅巨大的拼圖,一開始我會先把容易拼的那部分先完成好,然後再以拼好那部分為基礎向更困難的部分延伸。唯一跟玩拼圖不同的是那最後一塊碎片,玩拼圖時最後一塊是最容易的,而設計投資模型的最後一塊卻是最難的,因為每加入一塊都必須和之前加入的進行協調,顯然最後那一塊需要協調的地方就是最多的。

設計的過程絕對是一個獨立思考的過程,這也是最大的樂趣。當中不乏迷惘,失望,驚奇,興奮等體驗,這些都將成為精彩的人生體驗。

評估一個投資模型是否真正完成,最好的驗證方法就是自問是否百分之百對之信任,這種信任必須建立在科學,有理有據的基礎上,絕非主觀的,沒有理由的信任。

2016年12月15日星期四

美元......呵呵

今日美元加息,匯市波動,於是我看到以下一段話:

“人們為什麼會如此關注美聯儲加息這件事呢,因為全世界人民的錢袋子,都和美聯儲的一舉一動,息息相關。從這點看,美聯儲就像一隻老怪一樣,全球人民,都在絞盡腦汁的尋思著,怎麼打贏這只老怪,怎麼捍衛自己的財富。在財富保值增值的意義上,美聯儲是全世界的敵人,因為它總是帶來金融掠奪和金融動盪。”

請問這段話看起來像什麼?

我覺得像一個沙包 - 給那些喜歡推卸責任的人拿來出氣用的。

認同以上那段話的人,可不可以解釋一下:為什麼無論歷史上哪一種貨幣大幅貶值,世上都仍然存在富人和窮人,而且為什麼富人和窮人的比例總能保持穩定?

要捍衛自己的財富,就要擁有超越大多數競爭者的實力,這一點與哪一種貨幣怎麼樣完全無關。

要超越大多數競爭者,就要讓明天的你超越今天的你,因為今天的你的實力和你的競爭者相比並無過人之處,除非昨天的你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並準備好讓今天的你超越昨天的你。


2016年12月9日星期五

賣出萬科A

大家好,本來還沒有要更新博客,不過之前寫過買了萬科,並說過賣出時要報告一下,現在算是履行承諾。

由於持股較多,分批在24至28元之間賣出,也就是平均賣出價在26元左右,事實上距離我的目標買入價還有一點距離,我當初設定的賣出價在每股33元左右。

未到目標價就賣出的原因當然就是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險資問題。我不知道有沒有朋友買萬能險,如果有建議要小心。因為保險公司用這些錢瘋狂炒作藍籌股,剛開始還好,到後來股價已經過高,當股價昂貴之時依然有大量資金湧入,稍有差池恐有虧損的風險。

另外一個賣出的原因是目前有不少股票的估值比萬科低,更值得投資,因此我認為最好還是提前轉移陣地。

最近美國的選舉問題也成為一時熱話,有不少人不太看好特朗普。我倒是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如果我能投票,我一定也會投給特朗普。為什麼?因為起碼特朗普更有趣。能決定美國未來的不是哪個總統,而是美國的各種國家機制以及這個國家的文化,當然還有這個國家的地理環境。這些才是最關鍵的決定因素,而這些因素是一個長期的積累,不是一個任期4年或8年的總統可以改變的。

再之前的英國脫歐我也不覺得有什麼問題。其實道理還是差不多的,任何一個地方(國家或城市)的經濟好壞取決於當地的整體企業的競爭力水平,而整體企業的競爭力水平高低離不開當地的文化和地理因素,恰好這兩個主要因素都不是短期因素,因此除了特大天災或者大型戰爭,幾乎不可能受其它事件影響,即使影響也是短期影響,對於做中短線操作的投資者來說可能影響顯著,而對於長線投資者來說就沒什麼問題。

之前說過恆生指數19000點就是我心目中的低點,現在看來基本正確,不知道有沒有人在當時敢出手買股票呢?我只知道我身邊的朋友大約只有三分之一聽了我的話。

如果2017年上半年股市有所調整,我並不驚訝,但可以肯定不會再到上次的低點。我的原則就是允許微小的誤差以及避免模棱兩可的說法。

做投資有個奇妙的地方:就是拿九十分不會太難,拿一百分絕對不可能。任何人只要懂得稍微低估自己的實際投資能力以及投資運氣,就能輕易拿到九十分。任何人無論做什麼樣的努力,都不可能拿一百分,更加不可能連續拿一百分。

預祝各位聖誕快樂!!


2016年3月21日星期一

度假歸來

本來想把標題定為“長假歸來”,想想也不過兩個月,這和我每年度11個月假的心願還有一段距離,何長之有?

這兩個月來我總共看了不超過15次股市行情,其中有幾次是朋友想看才一起看一下的,每次看均不超過兩分鐘。因為我已經按照事先設定的分批買進,反正我既左右不了市場也預測不了市場,看不看也不妨礙事情的進展,不如專心度假,拒絕把有限的生命浪費無限且無聊的事情上。

大約三個星期前有內地的朋友打來問我能不能買A股,我當時的回答是A股有八成的股票還不能買,港股則有八成的股票可以買。當然了,人家是否聽得進我就不得而知了。如果今天再問我這個問題,我依然是這個回答。

最近聽說國內樓市也比較瘋狂,算了,我也不想瞎預測,坐著看戲就好。

過幾天又要離開了,想來今年在家的時間也不多,更新網誌也不會頻繁,可這不要緊,因為最重要的話已經說過了。目前我的港股組合八成倉位,A股三成倉位。祝大家投資順利啦。

2016年1月8日星期五

我配置組合的習慣

相信每個人有自己配置組合的習慣,這裡我只說說我自己的。

我有一個由7個條件組成的投資條件清單,每個條件都是經過邏輯上的深思熟慮並且經過大量數據測試驗證而得來。符合至少5個條件的股票最多不超過組合權重的5%,符合6個條件的股票最多不超過組合權重的10%,符合全部7個條件的不超過組合權重的15%。這個權重百分比隨著資金總量的提高而有所降低,例如剛開始時這三個百分比分別是8%,16%,和24%。

一個投資組合未必僅包含股票,有時也包含債券或者商品類資產乃至現金。對於別類資產我也有相對應的投資條件清單,只不過不像股票那樣需要7個條件這麼多,有些有5個條件,有些則只有3個條件。

投資的過程就是一個資產配置的過程,我想不到一個理由終止這個過程,也因此無法否認投資是一個长期事件。投資者的主要任務是科學地配置資產以期在任何時候都以盡可能小的風險代價來獲取盡可能多的回報。資產配置最難的地方或許不在於其科學性,而在於其持久性。一個投資決策模型再怎麼優秀,也有其波動的時候,在這種時候堅持尤其重要,而堅持的背後其實是投資者對於該決策模型的深刻理解。由此可得知,幾乎沒有人可以通過抄襲來獲得他人的決策模型,因為抄來的東西幾乎不可能做到深刻理解。

2015年12月14日星期一

最好的建議

我認為給投資者最好的建議就是在弄懂個別股票之前先投資於指數。估計很多人,尤其是年紀較輕,資金量較少的投資者會覺得這個建議不中聽或者作用有限。可我不這麼認為,無論何時,我都認為這個建議是所有關於投資的建議之中最好的建議。

事實上這個建議與保守無關,只與客觀有關。因為即使是投資高手,也難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地連續跑贏指數,普通水平的投資者就更加不用指望。投資最難的事情就是無論你在市場中多少年,無論你曾經取得多麼輝煌的成績,都始終保持客觀甚至稍微低估自己的實際水平,沒有一天的例外。也就是說,如果連這最難的事你都能做到做好,那剩下的事對你而言就更加輕而易舉了。

2015年12月8日星期二

投資筆記:減持三分之一萬科A,增持鄭煤機,兖州煤业

13年12月買的萬科至目前兩年時間賬面浮盈約200%(連股息,詳情可在當日文章找到),今天減持三分之一以用作增持鄭煤機和兖州煤业。

萬科目前估值並不算高,只是相比之下我覺得其它股票也具備不錯的投資價值,加上萬科本來倉位較重,稍微調整一下也有助於平衡組合。不得不說萬科未來的潛力還是不小的,儘管內地房地產市場不如以前暴利,但萬科在一眾同行中算是少有的兼具前瞻性和執行力,早在數年以前已在調整業務結構,相信未來仍然能夠輕鬆應對市場環境的變化,並發展出更多商機。

有趣的風險管理課程

曾經有人問起如何看待風險管理,我答了兩點:
1.風險管理足以成為一切投資決策的核心;
2.風險管理的核心是“風險可分為系統性和非系統性,後者可以通過多元化投資管理好,而前者不能”。

風險管理是所有金融類課程的必修課,而任何一本關於風險管理的教科書的開頭章節都會告訴讀者以上第2點引號中的內容。

在我看來,風險管理課程有趣的地方在於,假如一本相關教科書有500頁,其中肯定有一頁有對系統及非系統性風險的基本定義,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那一頁紙撕下來放在枕頭下,每晚睡覺前拿出來玩味一番,剩下那499頁可拿去為下次BBQ做貢獻。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看過另一學科也可以通過弄懂一句話就能學好的。如果你整個學期只學到這句話,那你期末考試時大概能得1分(總分100)。如果你在真正投資前能弄懂這句話,那你的投資成績大概能得99分(總分100)。

2015年12月3日星期四

中港股市的差異根源

從表面上來看,中港股市最大的差異就是估值的大不同,A股市場給予創業板和中小板的估值水平簡直到達了匪夷所思的地步,相比之下港股市場給予中小型股和創業板股的估值簡直到了冰點,這裡不是說具體哪幾隻股票,是說整體。

對於此不同,流行的解釋是由於A股市場是散戶主導的市場,而港股市場則是機構主導的市場,或者說港股市場的投資者比較成熟,更看重股票的內在價值。一直以來我也接受這個說法,只不過是在不自己動腦的基礎上。現在仔細一想,深覺這不是原因。我認為主要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人口年齡結構,一個人口財富結構。

先說人口年齡結構因素,香港人口早已進入老齡化階段,相比之下國內人口年齡結構還是年輕得多。常識告訴我們,一個二十幾歲的人通常比較容易衝動,對未來有無限憧憬,也對自己的實際能力高估很多。一個四十幾歲的人通常已經成立了家庭,無論是生理因素還是家庭責任因素都讓他們不會輕易就衝動起來,對未來也不再有過分的憧憬,他們同樣也可能高估自己的能力,但沒那麼嚴重。因此,如果這兩個人去做股票投資,年紀輕的會懷著更大的熱情(如果事後得到好結果就被稱為冒險精神,反之則被稱為賭性)去投資那些小型股和創業股,而年紀大的就傾向於選擇經營穩健往績良好的公司。於是,國內給中小型股票的估值要比港股市場高得多。這個原因要比散戶多還是機構投資者多的論點可靠得多,不要忘記,機構投資者是提供服務的一方,千千萬萬的個人投資者才是他們的衣食父母,他們的上帝,如果這些上帝全體傾向於投資於中小創業股,你覺得機構們會選擇逆上帝們的意嗎?

至於另一個主要因素,人口財富結構,其實是第一個因素衍生出來的自然結果。年輕人多意味著平均財富少,起步資金少肯定要盡量尋找那些所謂的黑馬股,而成熟的大藍籌幾乎不可能成為黑馬股,這一點相信也是常識。

事情就是這樣。那麼接下來會怎麼樣?接下來,年輕的會變老,老的變得更老,即使出生率控制得很好(我不相信能控制得好到完全阻止人口老齡化)。考慮到自然界的普遍的再平衡現象,即事物總是先向一個極端發展再向另一個極端發展以求取得再平衡的現象,我相信在人口充分老齡化之前就轉向年輕化的可能性幾乎沒有,因此,A股市場的投資偏好會向港股市場的投資偏好靠攏,但是,在少數特別的年份裡,那些習慣炒中小型股的內地投資者會一時改變不了這個習慣而轉戰一回外地,這個外地,可以是香港,也可以是台灣等其它政治條件穩定的小型經濟體。


2015年11月25日星期三

投資筆記:買入葉氏化工

於3.05元左右買入,因各方面符合自設買入條件,同樣不排除再跌再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