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4日星期一

最好的建議

我認為給投資者最好的建議就是在弄懂個別股票之前先投資於指數。估計很多人,尤其是年紀較輕,資金量較少的投資者會覺得這個建議不中聽或者作用有限。可我不這麼認為,無論何時,我都認為這個建議是所有關於投資的建議之中最好的建議。

事實上這個建議與保守無關,只與客觀有關。因為即使是投資高手,也難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地連續跑贏指數,普通水平的投資者就更加不用指望。投資最難的事情就是無論你在市場中多少年,無論你曾經取得多麼輝煌的成績,都始終保持客觀甚至稍微低估自己的實際水平,沒有一天的例外。也就是說,如果連這最難的事你都能做到做好,那剩下的事對你而言就更加輕而易舉了。

2015年12月8日星期二

投資筆記:減持三分之一萬科A,增持鄭煤機,兖州煤业

13年12月買的萬科至目前兩年時間賬面浮盈約200%(連股息,詳情可在當日文章找到),今天減持三分之一以用作增持鄭煤機和兖州煤业。

萬科目前估值並不算高,只是相比之下我覺得其它股票也具備不錯的投資價值,加上萬科本來倉位較重,稍微調整一下也有助於平衡組合。不得不說萬科未來的潛力還是不小的,儘管內地房地產市場不如以前暴利,但萬科在一眾同行中算是少有的兼具前瞻性和執行力,早在數年以前已在調整業務結構,相信未來仍然能夠輕鬆應對市場環境的變化,並發展出更多商機。

有趣的風險管理課程

曾經有人問起如何看待風險管理,我答了兩點:
1.風險管理足以成為一切投資決策的核心;
2.風險管理的核心是“風險可分為系統性和非系統性,後者可以通過多元化投資管理好,而前者不能”。

風險管理是所有金融類課程的必修課,而任何一本關於風險管理的教科書的開頭章節都會告訴讀者以上第2點引號中的內容。

在我看來,風險管理課程有趣的地方在於,假如一本相關教科書有500頁,其中肯定有一頁有對系統及非系統性風險的基本定義,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那一頁紙撕下來放在枕頭下,每晚睡覺前拿出來玩味一番,剩下那499頁可拿去為下次BBQ做貢獻。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看過另一學科也可以通過弄懂一句話就能學好的。如果你整個學期只學到這句話,那你期末考試時大概能得1分(總分100)。如果你在真正投資前能弄懂這句話,那你的投資成績大概能得99分(總分100)。

2015年12月3日星期四

中港股市的差異根源

從表面上來看,中港股市最大的差異就是估值的大不同,A股市場給予創業板和中小板的估值水平簡直到達了匪夷所思的地步,相比之下港股市場給予中小型股和創業板股的估值簡直到了冰點,這裡不是說具體哪幾隻股票,是說整體。

對於此不同,流行的解釋是由於A股市場是散戶主導的市場,而港股市場則是機構主導的市場,或者說港股市場的投資者比較成熟,更看重股票的內在價值。一直以來我也接受這個說法,只不過是在不自己動腦的基礎上。現在仔細一想,深覺這不是原因。我認為主要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人口年齡結構,一個人口財富結構。

先說人口年齡結構因素,香港人口早已進入老齡化階段,相比之下國內人口年齡結構還是年輕得多。常識告訴我們,一個二十幾歲的人通常比較容易衝動,對未來有無限憧憬,也對自己的實際能力高估很多。一個四十幾歲的人通常已經成立了家庭,無論是生理因素還是家庭責任因素都讓他們不會輕易就衝動起來,對未來也不再有過分的憧憬,他們同樣也可能高估自己的能力,但沒那麼嚴重。因此,如果這兩個人去做股票投資,年紀輕的會懷著更大的熱情(如果事後得到好結果就被稱為冒險精神,反之則被稱為賭性)去投資那些小型股和創業股,而年紀大的就傾向於選擇經營穩健往績良好的公司。於是,國內給中小型股票的估值要比港股市場高得多。這個原因要比散戶多還是機構投資者多的論點可靠得多,不要忘記,機構投資者是提供服務的一方,千千萬萬的個人投資者才是他們的衣食父母,他們的上帝,如果這些上帝全體傾向於投資於中小創業股,你覺得機構們會選擇逆上帝們的意嗎?

至於另一個主要因素,人口財富結構,其實是第一個因素衍生出來的自然結果。年輕人多意味著平均財富少,起步資金少肯定要盡量尋找那些所謂的黑馬股,而成熟的大藍籌幾乎不可能成為黑馬股,這一點相信也是常識。

事情就是這樣。那麼接下來會怎麼樣?接下來,年輕的會變老,老的變得更老,即使出生率控制得很好(我不相信能控制得好到完全阻止人口老齡化)。考慮到自然界的普遍的再平衡現象,即事物總是先向一個極端發展再向另一個極端發展以求取得再平衡的現象,我相信在人口充分老齡化之前就轉向年輕化的可能性幾乎沒有,因此,A股市場的投資偏好會向港股市場的投資偏好靠攏,但是,在少數特別的年份裡,那些習慣炒中小型股的內地投資者會一時改變不了這個習慣而轉戰一回外地,這個外地,可以是香港,也可以是台灣等其它政治條件穩定的小型經濟體。


2015年11月25日星期三

投資筆記:買入葉氏化工

於3.05元左右買入,因各方面符合自設買入條件,同樣不排除再跌再買。

2015年11月20日星期五

投資筆記:再沽出三分之一昆機,換入兖煤

今約於5.8元沽出另外三分之一昆機持股,買進兖煤,理由和上一篇一致。

2015年11月18日星期三

投資筆記:沽出三分之一昆機,換入渣打

今日做了標題中的動作,日後有機會可能繼續做。

理由是渣打已進入投資區域,而昆機正在離開投資區域。

2015年10月7日星期三

投資筆記:買進電視廣播

這幾天開始買電視廣播,成本價約26元,因其已進入合適投資區域,後續若有機會將繼續增持。

另外,從媒體獲知不少投行分析員甚至一些比較著名的對沖基金經理對後續市場表現和經濟狀況都充滿疑慮。從短期來看發展中國家各種內部矛盾比較突出,雖政府有所行動但遠未到解決問題的程度,中期來看明年美國大選,通常大選前後股市波動都比較劇烈,或許不同執政者代表不同利益團體(基金經理們有調倉換股的需要),也或許人們始終對於政治局面的變化比較敏感。無論如何,我只能說當下確實有不少股票值得買,但投資者應做好迎接短期內股價劇烈波動的準備。我自己會採取持續買進的做法。

2015年10月4日星期日

關於長期持有的幾點理解

我看過許多人把長期持有簡單粗暴地理解為長時間持有一隻或若干隻股票。不可否認有些所謂的白馬股,在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裡都給其股東帶來很好的回報,但它們畢竟只是少數,我們不能僅僅因為如此就認為我們應該長期持有手頭上的股票。我們知道冰塊融化後成為一灘水,但不能因此說每一灘水都是來自冰塊融化。

如果說長期持有可以獲得良好回報,那持有的對象應該不是某一隻或某幾隻股票,而應該是整個市場的股票,或者足以代表整個股市的指數。因為所有代表股市整體的指數都能夠在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中保持上漲的趨勢,而個別股票則極少如此。

說長期持有一隻或少數幾隻股票,例如巴菲特說過:“如果你不打算持有一隻股票十年,那你就連十分鐘也不應持有。” 我認為這裡的深層意思是說作為投資者應該十分謹慎且盡可能用更為長遠的目光來研究投資對象。由於在任何一個連續十年中營商環境都能起巨大的變化,所以如果投資者打算持有十年,那就必須在投資之前就十分謹慎地把最壞的情形也考慮進來,而不光只是想著接下來股價還要漲多少還是跌多少。

因此,想要讓長期持有帶來良好的收益只有兩個方法:僅投資於指數,或者謹慎地、留有大量餘地的投資於某些精心選擇的個股。就現實情況來看,前者無疑更適合大多數人。

2015年10月3日星期六

中國製造已在底部區域

各種原因使中國製造步入寒冬,目前製造業整體估值水平低下,然而隨著互聯網和物聯網的發展,製造業終將因從中獲益而轉型成功。

資金從資本市場(也就是大眾股民)手中轉移至互聯網等新興產業中,使這些產業得以發展壯大,它們的發展壯大幫助了傳統製造業進行有效的轉型,最終製造業迎來另一次春天,這個過程仍然在發酵中,然而我認為現在趁市場價格低迷佈局製造業的投資不失為一個明智的決定。

我這麼認為並希望從中獲利,因此我正著手自建一個製造業指數,用以捕捉下一個春天。

2015年10月1日星期四

恆指已進底部區域

這裡有一個好消息也有一個壞消息。

好消息是,從方方面面看,恆指已經進入底部區域,換言之,巨大的投資機會已經來到面前。

為什麼說巨大?因為這種級別的機會最多每六年才出現一次,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投資生涯頂多不外乎六十年,也就是說在整個投資生涯中能遇到十次這種機會。在大機會面前不應太斤斤計較更不應躊躇不前。

壞消息是,我不得不開始忙起來了。

我送佛送到西,這裡奉送兩個適合大多數人的投資方法:

如果你實在很懶,就買盈富基金(2800),用定投的方式買可以,用越跌越買的方式買可以,一次過買也可以。

如果你還沒懶到這個地步,就買恆指成分股,全買,而且每一隻都投入相同金額。也就是說你擁有一個等權版的恆生指數。

如果你照做,那麼在接下來的數年裡你就只管坐等收錢,不必去理會保險公司或者銀行給你推薦各種基金,不必去理會美聯署如何加息減息,也不必每天看財經新聞,甚至不必擔心某某上市公司財務造假。

2015年9月10日星期四

擁抱通脹

傳統觀點認為通脹驅使投資行為,或者,通脹是投資的動機。可是我認為僅因為畏懼通脹蠶食購買力而進行投資是錯誤的。不僅錯,而且還錯了一百八十度,也就是說,正好與正確背道而馳。因為通脹所蠶食的那一部分購買力或資產,其本身就是投資的一部分,即本金的一部分。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過去5年的實際通脹率為8%,而我僅投資債券,並獲取每年6%的收益,簡單算一算就是每年的購買力被通脹蠶食了2%,5年下來被蠶食了大約10%。這消失的10%就這樣白白消失了嗎?未必。要看我接下來怎麼做。假如這5年我是為了等待一個極佳的,並且有能力抓住的投資機會,那麼那被蠶食的10%就沒有白白消失,它換來了一個絕佳的投資時機,因此我完全有理由把這消失的10%看成投資本金的一部分。假如我不是為了等待任何時機而這樣做,那10%就是白白消失了。

是誰經常提醒你通脹正在吞噬你的資產?就是那些在金融機構上班的人。對於他們來說,通脹是一個工具,一個鞭策你糊里糊塗把錢交給他們投資的工具,當然了,他們之中也有許多人不知道這只是一個工具,只是有樣學樣地跟隨其他人這樣做而已。通脹幾乎年年有,而絕佳的投資機會並非年年有,可問題是他們每個月都要薪水,因此他們只能拿通脹作為鞭策的工具,而不能拿好幾年才出現一回的真正投資機會作為鞭策工具。下次再有誰拿通脹來說投資的事,你知道該怎麼做了吧?

如果你做好了投資的準備,那你應該擁抱通脹,而不是畏懼通脹。因為有無數金融從業人員和媒體工作者每天都用通脹作為天大的理由來促使無數投資者做出各種倉促的投資決定。這些投資者本來應該是你強勁的競爭對手,而如今他們卻在各種專家的影響下做出不智的決定。通脹一詞助你消滅了無數競爭對手,你不該擁抱它麼?

2015年9月2日星期三

投資筆記:鄭煤機

今天於3.3元左右買進鄭煤機並希望繼續增持,最高價不高於3.3元。

這個價已具備投資價值,雖然不排除未來股價更低。

寫這個不是為了讓讀者跟風,只是為了記錄。

不鼓勵跟風投資,因為這個不是短炒,持股可能長至數年。

2015年8月25日星期二

投資筆記:增持指數ETF

昨日增持A股的指數型ETF(哪個不方便透露,因為合夥人制),理由是:

1. 與我之前估算的2950點僅咫尺之遙(之前文章提過),這個點位已屬於可投資範圍。

2. 市場氣氛惡劣,尤其之前槓桿化的投資者以及提供融資者皆元氣大傷。

3. 人民幣貶值。

俗話說:“牛市賺錢,熊市賺股。” 股市暴跌人氣潰散時我們不應該細數賬面虧損而後悔當初各種決定,而應該集中精力在增持和換股上。

2015年8月22日星期六

投資筆記:新浪

日前於$36買進新浪。理由和之前的理由一樣:如果市值再打五折,我願意全盤持有,所以現在開始買並等待合適的時機做進一步增持。

2015年8月14日星期五

投資筆記:百盛

近日以1.2元買入百盛,此買入價並非近日決定,而是在前年年底已經定好的,當時股價應該在3元左右吧。還記得制定這個價時被朋友在電話裡直斥太任性。

我的意思不是說我預測到股價能跌到1.2元,而是直到這個價位才滿足我自訂的一系列條件。

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我仍會擇機增持,條件是不能高於1.2元。

2015年7月7日星期二

隨機

那天一位朋友突然半開玩笑地問我:什麼是人生?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人生是一系列隨機事件。
我馬上感到有些後悔了,因為這個回答雖然沒錯,但顯然不好笑。

樂觀積極的人或許覺得自己的計劃和努力對結果起決定性作用,可往往忽略了連計劃和努力也是隨機的。就拿努力來說,努力的動機是什麼?什麼樣的環境、什麼樣的事件激發了努力的決心?從哪裡開始努力?往哪方面去努力?努力的過程中遇到什麼事,以及這些事情對努力的你有什麼正負面影響?我相信除此之外還有大量我沒想到過的問題,這些碰到的和可能碰到的問題有哪些不是隨機出現的?如果眾多原因的共同作用導致了一個結果,而其中若干原因是隨機出現的,那麼結果就是隨機的。

當然了,接不接受隨機性是隨機的,理解不理解隨機性是隨機的,如何運用隨機性也是隨機的。對我來說,了解隨機性在生活中的份量有助於保持清醒。

如果在生活中遇到某人經常把成功歸功於運氣,那就要好好留意此人,因為此人很可能是一位智者。

2015年7月6日星期一

任性

基本上每天晚上我都會抽點時間下隔日的限價單,一般情況下我的限價都比現價低很多。有一朋友知道我有這習慣,看到我那麼低的限價就大不以為然,說我太任性了,尤其是當股市氣氛很好許多股票都上漲的時候,我經常被認為太任性、不懂得隨機應變、太呆板了。。。等等。這些形容詞之中我還是比較喜歡任性一詞,因為我本來就是任性。除此之外我敢肯定等我老了的時候,至少會增加一個形容詞 - 老頑固。

不得不承認,在大多數時候我在第二天是買不到任何股票的,這也讓朋友有無數機會來批評我的任性,只有今天是個例外 - 今天格外清靜,沒有聽到批評我任性的聲音,因為市場先生意外地接受了我任性的要求。事實上我從不確定市場先生會不會以及在什麼時候接受我任性的要求,我只知道我任性總好過時刻遷就著市場先生耍性子。

當投資者看著股價波動來決定買賣價錢時,看起來像是能隨機應變,靈活不呆板,尤其是有錢賺的時候。相反,當投資者看著估值來決定買賣價錢時,看起來就給人不懂隨機應變、不與時俱進、死板的感覺,尤其是當錯失某些賺錢機會的時候。可問題是,投資者並非為了給別人良好的觀感而做投資的。

2015年7月5日星期日

心情

隨便打開一個新聞門戶網站(例如網易、搜狐),看財經版,都充斥著各種怨言。再聽聽周圍的聲音,簡直可以用慘不忍聞來形容,例如有一炒家本金60億,再配資至180億來炒股,幾天前已被強行平倉,也就是說連本金也沒有了,雖然是不認識的人,但也覺得很慘,不敢去想像接下來該怎麼辦。

和朋友吃飯聊天,他們見我神情一如往常,好奇問我是不是早已清倉離場,我回答說我一直接近滿倉,不曾離過場,也從沒猜測過大盤的調整時機。他們大多不相信我的話(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覺得如果真是如此,哪怕我心態再好,也不至於完全無動於衷。我解釋說,就市場平均水平而言,大盤的漲跌是無法預測的,也就是說即使我完全不預測也不會自動輸給市場平均水平。既然我預測未必比市場平均水平更高,不預測肯定不比市場平均水平低,那我還為什麼還要冒險去做任何預測呢?如果我有充分的理由不去預測,那我又為什麼要為大盤的波動時而興奮時而悲傷呢?這不是心態好壞的問題,這是認識上和邏輯上的問題。心態再好也有崩潰的底線,所以心態本身是靠不住的。

只要懂得市場走勢不可預測,就不會對其他人給出的任何預測感興趣,這樣就避免了被他人誤導而決策,也避免了在市場大起大落時心情也跟著大起大落。

對我來說,如果指數暴跌而我手頭有現金,那顯然是好事,我會開開心心地買進一些原來想買的股票。如果指數暴跌而我已經滿倉手頭沒有現金,那顯然不是什麼好事,卻也不是什麼壞事,因為我本來就不可能預測到暴跌,既然如此,這對於我來說就不算一件事,心情自然也就一如往常。

2015年7月4日星期六

莫猜

不可否認最近幾週的調整力度兇猛,也因此朋友圈中不時有人提出各種猜測。
我不依任何猜測做出投資決定,即使有人猜對了我也無動於衷,因為一個停了的鐘每天也能準時兩次。

猜測明天的漲跌可能猜對也可能猜錯,但能夠肯定的是不管猜對還是猜錯都不能提升自身相對於市場上其他投資者的競爭力,也就是說猜測對於長期業績沒有幫助。假如猜測是建立在接收每天各種市場噪音之上,則不但沒有幫助,還可能被情緒左右而喪失正常思考能力,這顯然是得不償失的。

2015年5月27日星期三

市場有點瘋狂了

休假中忍不住瞄了組合情況一眼。。。


再一次出乎意料。

有不少朋友預期近期要調整,建議我減倉。對此我的回答是:“呵呵。”
我的意思是我也沒有水晶球,依慣例牛市中有若干次調整是正常的,可是即便如此我也猜不出什麼時候調整,更猜不出調整多久和調整幅度多大,既然不能確定,我也懶得去費神了,就這樣吧,它愛調不調,我只管繼續度我的假就是了。

順便一提,任何級別的調整都不會對沒有借錢投資的人造成致命傷害,至於對那些大借特借的投資者而言,可真要好好顧慮一下了。

2015年5月13日星期三

投資收益

當股市大幅波動時,我們經常聽到人們在談論投資收益。多數人認為投資收益等於賺了(或虧了)多少,在我看來這是不完整的,不完整的認知很可能導致投資者在應該高興時感到傷心失望而在應該傷心失望時卻感到高興。

投資收益指的應該是投資者實際購買力的變化。當我跟別人談起這個概念時,經常遇到另外一個問題,例如有人在某一年的投資收益率是5%,而實際生活成本的通脹卻達到了15%,他感到失望,因為他認為他的實際購買力下降了。

這麼想有什麼問題嗎?我認為至少有兩個問題:第一,投資收益率跑贏通脹率是投資的根本意義所在,但這並不意味著在所有年份中都必須跑贏通脹,尤其在某些惡性通脹的年份;第二,在通常情況下,一個人放在當期投資的錢多於當期的生活費用,當考慮實際購買力時,除了日常生活中的購買力,更重要的是要考慮在資本市場中的購買力。

用以上的例子來說,該投資者用30%的資金作為某一年的生活費用,而另外70%的資金則用於投資,在一個惡性通脹的年份 - 我們知道惡性通脹會大幅削弱企業的盈利能力,使企業業績變得十分難看,而股價也應該以大幅下挫來反映這個事實。假如5%的通脹率是正常,那麼15%的實際通脹率就包含了10%的惡性通脹。有經驗的投資者應該清楚每1%的惡性通脹對企業帶來的業績傷害可能要遠高於1%(這裡保守地假設為1.2%),而每1%的業績倒退所帶來的股價下挫幅度也很可能遠超1%(這裡也保守地假設為1.2%),如此一來該投資者的生活資金(佔總資金30%)的購買力縮水了10%(15% - 5%),即相當於總資產縮水3.33%。另一方面,由於大多數股票價格下挫,平均來說下挫了30.56% (1 - 1/1.2/1.2),換言之,該投資者在股市中的實際購買力提高了44%(1 /(1 - 30.56%)),而之前假設該投資者有70%的資產用於投資,則其實其資產購買力提高了30.8%(44% * 70%),這樣一來該投資者在生活中的購買力縮水了3.33%而在股市中的購買力又膨脹了30.8%,後者減去前者之後還剩下27.47%,換言之,在一個看似令人沮喪的惡性通脹年份中,市場卻實實在在地給投資者們提供了一個提高資產購買力的機會。

明白這些也就能明白為什麼巴菲特等投資大師喜歡熊市多於牛市。只有把股票看成代表企業的資產的人才能在應該高興的時候感到高興、在應該失望的時候感到失望。

PS:以上用作舉例說明的數字並非實際數字,計算過程也可能存在錯漏,數字本身不是討論的目的,討論的目的是嘗試帶出投資收益的完整解釋以及對實際購買力概念的認識。這些認識並非無足輕重 - 至少對我自己而言是如此 - 它們也是我對投資的認識的一部分。

2015年5月3日星期日

巴菲特:寧可一百次的過於謹慎,也不願1%的不謹慎

標題是巴菲特在今年股東大會說的話。若真能看懂這句話 - 我的意思是真正的看懂 - 則在漫長的投資路上不可能不一帆風順。

這句話要多久才能真正看懂?因人而異。如果是我,要五年以上。

有些話,儘管無比重要,卻無法通過語言來完美解釋,必須靠自己來理解和體會。這讓我想起巴菲特的另一句話:“你真的能跟一條魚解釋在陸地上行走的感覺嗎?”

2015年4月30日星期四

一個問題(更新)

最近一位友人和我說了一個比較特殊的投資方法,該方法到目前為止仍然非常有效。這個方法是借助圈內人的優先信息進行短期買賣,當然這也不算是內幕交易,用數字來表示:假如沒有任何優先信息是0,有確切內幕信息是10,那麼圈內人的優先信息最多也就是5,也就是說還有一部分未知信息是要依賴於猜測的,當然猜測並不是太難 - 如果投資者有這方面經驗的話。

聽說這個方法之後,我問了友人一個問題。我說上次金融海嘯時,美國垮了許多金融機構,其中也包括歷史悠久的大型金融機構,若要論優先信息、投資經驗和資金成本,它們顯然要比普通投資者好得多,儘管如此,它們最終還是照垮不誤,從結果來看,它們並不比絕大數普通投資者好,為什麼?友人去想其中原因,幾天過去了,我仍未聽到答案。

大家都知道投資和做生意一樣,要做長勝將軍必須有過人的優勢,然而什麼是優勢?信息優勢、資金成本優勢、投資經驗/知識優勢,這些分支優勢的總和構成投資者整體優勢嗎?如果是,那些金融機構就不會是這種結局。如果我把這些優勢的總和稱為能力圈,事情就變得簡單了- 真正的優勢是始終留在能力圈以內,而非能力圈的大小。那麼是什麼驅使投資者站到圈外?外因就是一切的誘惑,內因就是貪婪和野心。誘惑是無窮無盡的,貪婪和野心是不停膨脹的,而能力圈卻不可能無止境擴展,因此確保不站出能力圈的唯一方法只能是不讓貪婪和野心發芽。上文中提到優先信息是什麼?其實就是貪婪和野心的營養劑。

2015年4月29日星期三

平常心

作為一名以投資為主業的人,平日裡總是想東想西(美其名曰思考),有機會時也不忘挑戰一下自己。其中一個挑戰就是平常心的建立。

我認為平常心來自長期的自我約束(即守紀律和養成良好的習慣)和對現實世界的廣泛認知並牢記一些常識。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除非你能從中感受到某些樂趣,否則隨時可能半途而廢。

平常心對於人的意義相當於一個完美修補漏洞的patch對於Microsoft Windows的意義。一個沒有漏洞的Windows無法做到無所不能,但毫無疑問它將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避免犯下大量不必要的錯誤。平常心是成功的必要因素之一,也是幸福的必要因素之一,儘管它極難被建立。

2015年4月22日星期三

不同的思路

一位在國內的券商朋友告訴我融資額總是不夠用,好多人在這段時間裡賺了好幾倍,賺個一兩倍的都不好意思說了。

我樂於見到這種情況,因為這種情況越普遍就說明越多人和我有著不同的思路。他們的思路是賺錢,越多越好,越快越好,風險可以不顧(應該說有些人是想顧,只不過不了解風險想顧也顧不了),而我的思路是風控第一,賺錢第二。

在這種時候,我沒有融資一分錢,以後也不會融資,已經有那麼多人融資來給我抬轎,我只要坐好坐穩就是了。

2015年4月19日星期日

今年收益已達標

去年合夥人說如果今年也能和去年一樣有超過90%收益就讓我放假,沒想到這麼快就又能放假去玩了。我說能有50%就不錯了,看來我還真不適合做預測。

2015年4月15日星期三

昆機重組

持有一年多的昆明機床已經停牌重組一段時間,不知復牌後怎麼樣。

跟我買的幾個朋友早已忍不住套現走人(持有半年多收益就翻倍走人也是可以理解的),只有我還傻傻拿著,希望他們的決定是對的。

2015年4月14日星期二

牛熊

熊市中多看多動,因為機會很多,你能撿鑽石就別撿黃金,能撿黃金就別撿白銀。
牛市中少看少動,因為若你想要別人抬轎就老實在轎裡待著,總是亂動的你讓別人怎麼抬?

看隔壁老王趁高獲利了結請全家出去吃魚翅撈飯,你心癢了麼?
別急,老王只是換一種方式給你抬轎。

人對於意外之財向來花得疏爽,老王獲得了一筆意外之財,自然要開心地把它花掉。
當無數個“老王”都獲得意外之財都去吃魚翅撈飯時,天下賣魚翅撈飯的就獲得了一筆意外之財,既然又出現了一筆意外之財,自然就有下家等著收另一筆意外之財,在意外之財流轉了一大圈之後,它就在各種財務報表中留下了痕跡,當無數“老王”發現這些痕跡之後,他們的直覺告訴他們應該重新回來買股票了,雖然股價比他們離開時又高了一截,但他們顧不了這些,他們誓要追進去。他們要用更激烈的行動來追回過去少賺的,那時仍然坐在轎子裡的你可能會誤以為自己坐的不是普通轎子,而是火箭。

分享一句話

The closer you look, the less you see.

今天聽到這樣一句話,深以為然。

謹獻給當下為著股價波動而心亂如麻的投資人。

2015年4月8日星期三

寶貴的一天

今天恆指表現火爆,往往在暴升和暴跌的市況中最能考驗投資者的真實質素,你是興奮還是慌張,是失望還是淡定,你自己心裡是最清楚的。

我說今天是寶貴的一天,不在於今天收成多少,而在於今天市場給每個投資者一個了解自己的機會。

2015年4月7日星期二

兩天就上癮

最近一直被周圍的人告知一些熱點新聞,畢竟股市氣氛好,投資者容易熱血沸騰,再加上現在資訊流通速度比以前要快許多,有心人利用這個來製造更多熱點。我被嚴重“熏陶”之下也饒有興趣地去看那些熱點,令人吃驚的是僅僅兩天時間就感覺上癮了。

上癮指的是每當看到一則新聞就產生許多聯想,聯想到哪個股票可能漲哪個股票可能跌。當手頭上的新聞看完之後還會想找更多來看,就像看追看電視劇的感覺。依我個人體驗,這種思維習慣極其容易傳染也極其容易上癮。

要知道我還只是看,還沒有通過這個去賺錢,如果真的通過這個賺到錢,而且是在短期內快速賺錢,那估計上癮的程度要倍增了。

上癮好不好?追熱點對不對?這些對於我來說都無關緊要,我想我大可不必考慮這些問題。
因為我的投資清單已經很好地服務於我,只要按部就班,不用花太多時間和精力就能取得讓我滿意的成績。要說背後的原因,我想原因是我有一個相對定量的目標 - 緊跟或稍微超越指數 - 不像其他大多數投資者那樣沒有相對定量的目標 - 他們要的僅僅是越多越好,越快越好。

在牛市中要一直保持淡定的心情,我覺得有必要對一些基本概念或者常識有十分深刻的認識體會,僅靠強大的心臟和人品恐怕是難以辦到的。

2015年4月3日星期五

難易

做投資容易,那是因為你擁有選擇容易的權利。

做投資很難,那是因為你不知/不信/忘記你擁有選擇容易的權利。

復活節快樂!

2015年4月2日星期四

對投資和投機的體會

有人說不要和股票談感情。

有人說要堅持長期持基本面好的股票。

有人說投資就是長期持有。

有人說做中短線的就是在投機。

有人說依基本面做決定是投資。

有人說依技術面做決定是投機。

在我看來,只要考慮過“何時賣,何價賣”的,都屬於投機。不管是否以基本面為依據,也不管持股時間的長短,都屬於投機。按這種定義,絕大多數市場參與者或多或少都帶有投機成分。

別誤會,我沒有歧視投機的意思。我想,如果一個人能做到不受人性弱點左右,沒有任何心理作用,那麼投機要比投資更有利,否則,投資的效率比投機高。

不考慮賣不是真的打死也不賣,就如婚禮誓詞一般,它讓人專注於結婚和後續的婚姻經營,而不是在結婚時分神去考慮離婚的問題。從這個角度來看,投資和婚姻都是從一種信仰式的態度開始。

投資之所以比投機更有效率,是因為它不考慮賣,它允許投資者把更多精力放在買的問題上。除此之外,不考慮賣同時也規避了人性弱點和心理因素的影響,剩下的能夠影響投資效率的只有投資者自身的知識結構。在沒有人性弱點和心理因素搗亂的情況下,任何一個普通投資者都有足夠的能力正確評估自身知識結構並尋找與之相匹配的投資對象,結果自然就是投資效率非常高。

2015年3月31日星期二

轉摘一篇文章(簡體)

今天一朋友給我看一篇挺有趣的文章,我想既然以後大家也有機會去內地買股票,就把它放上來算是分享吧。

看完文章之後,我用自己的交易體系(或投資清單)一比對,發現對文章裡提及的手段完全免疫。廢話不多說,正文如下:


【股市操盘真相揭秘】一位良心发现的交易员自白:我们是怎么玩弄散户的

2015-03-30大众财经
傻瓜理财官网  【大众财经】采编



导 读

我曾经在一家知名的公司做投资,从研究员做起,后来被抽调去做投资。上个月,我离开了这家公司,总结自己3年的投资经历,越发感觉到自己原来的研究一文不值,也体会到中国股市中散户是多么可怜和悲哀。下面是我自己工作中接触到的一些经历,别在心里一直没有说过,如今终于想把它说出来,告诉普通的投资者。如果你想在股市中赚钱,也许对你能有所帮助。
机构为了赚散户钱,不断的在研究散户心理和行为学,我们散户不妨反过来,把自己当成机构投资者,也来研究一下机构的心理和行为学,这样才能在这个充满陷阱、欺诈、骗术和谣言四起的市场里立于不败之地。

一、选票

如果我们想做一支股票,公司会组织研究人员和投资经理,探讨出一支大小合适,前景无需多么优秀,但几年之内绝对不会倒闭的那一种。另外,公司的背景和市值也是我们要考虑的因素。

二、拜票

再选出股票后,公司会安排公关人员(一般都是一个资深研究员和一个超级美女)去拜会该公司领导,告诉他我想投资他那支股票,请他们配合。行内成为“拜票”。那么要求上市公司如何配合呢?就是在我们吸筹时,在公报时尽量将业绩放平,或者适当隐藏利润,这一点公司很容易做到,只要对报表进行适当调整就行了,例如,将某些损益一个季度提完,使其报表看上去亏损;或者将后面数年的费用半年摊完,这都使得当期报表非常难看。

三、砸盘

拜票成功之后(成功的几率几乎是90%,因为这些高管也想挣钱啊,你懂得……),就要开始进一些筹码,这些筹码主要用来砸盘的。

怎么收集这些砸盘的筹码?我不会每天慢慢去收集,因为这样会使股票天天上涨,反而难以收到足够的筹码,还容易被散户抢,并使技术指标形成向上趋势,更使自己收集成本提高。我会在某一天用大涨的办法来收集,当连跌数天后,散户都悲观失望,猛然一个大涨,套牢的看到了希望,不会抛出;而短线获利的,可能就交枪了,其实,在这个价位我只是要砸盘的筹码,不需要收集很多,因此用猛然大涨的办法就很容易达到目的。

第二天来个低开。为什么要低开而不高开,因为我昨天收集的筹码并不准备获利,而且要让昨天追风进去的短线筹码帮我砸盘,如果高开,很容易让短线筹码获利,他们就会在下跌途中有更多的资金来跟我抢筹,所以一定要低开,消耗这些短线资金。在这个下跌途中,我将逐步用单托底,因为我要形成自己的底仓。经过几天的连续下跌,有些割肉的筹码就会回补自己的仓位,这时候我不能让他们回补,我必须迅速的吃上去让他们追风,当形成追风盘时,我将在底部的部分筹码高抛,一是为了降低成本,二是腾出资金,然后再迅速的砸下去。

同样的,我会边托边砸,这样一来我就会得到更多价格更低的筹码。

当跌到很低位时,基本上就没人和我抢筹码了,因为在这个下跌途中,我通过不断的高抛低吸,不断的大幅度振荡,将大部分抄底的,抢反弹的都套在下跌途中,或者将他们亏损怠尽,使其不敢在来涉足这个股票,这时候我的目的就达到了。而公司的配合在这时就非常关键,长时间的业绩没有任何起色,使大部分散户因怀疑其会不会ST,到恐惧惊慌,高位筹码就会不断的掉落,我就可以在底部横盘当中不断的高抛低吸来收集筹码,这个可能需要较长时间,关键看顶部筹码掉落程度而定,如果高位筹码长时间的不松动,那我就不会去拉这只股票。

四、散布消息

当筹码收集足够多时,公司的业绩也会转好了,因为在我收集筹码当中,公司将后面几年能想的出来的损益,或者费用都在那一年半载中摊完了,后面的报表当然好看。这时候我拉起来毫不费力,也无需多大成本。当这个市场里其他人看到这个股原来这么优秀,必然跟风者众,我就在这这当中逐步减仓。

会通过东财股吧、新浪微博、傻瓜理财直播等互动交流社区去发布一些关于上市公司的消息,当然,因为我们是跟上市公司沟通好的,自然我们能拿到第一手的消息,引发投资者关注。

公司能如此配合,那他能得到什么好处?其实很简单,我将股票拉到高位,他们也能卖个好价钱;在低位时,他们同样可以购入自己的股票,还能挣得名声,这样一来收益会相当可观,何乐而不为?

这当然要和大盘走势相同,在这中间,散户该知道怎么办了吧。

五、监管

当然,如果我做庄,还必需考虑很多问题:

第一是证监会的监控,他们捏死个把苍蝇还是不成问题的,所以操控股票不能让他们抓住把柄,这时候就要考虑多户头,或者拉几个私募大户集体作战。

第二要考虑产业资本的问题,如果我们拉的时候,他们看到利润可观,结果大量抛出筹码,那我们就惨了,必然会亏本出局,在做之前就必需先和他们沟通好,而且还要了解他们手上的流通盘是多少,抛售意向如何,这就是大小非问题。

第三个要考虑的是老庄,如果这个股没有被老庄放弃,那我是尽量不会去碰的,因为一但被老庄反做,那你死得就惨了。

第四个就是大盘状况,跟风的多不多,社会上的存量资金足不足,如果大部分散户或者大户都刚被大宰一刀,这时候就不适宜做股票,你拉人家卖,结果把自己套在里面,那现在最适宜的就是砸股票。一般人都有个心态,20元买的股,跌到15元不卖,跌到10元不卖,跌到5元仍然没多少会人卖,但是你要跌到2元再拉回4元,不少人一看翻倍基本上都会割肉的,特别是长时间的向下或者横盘。如果这些问题都解决了,砸盘就要开始。砸多少为适宜?根据大盘状况,每天操盘必需跟着大盘走,当大盘大跌时,你必需深砸下去,这时候成本很低,只要用少量筹码将关键点位砸开即可,会有止损盘帮你接着砸下去。但是尾盘必需进一些筹码,防止第二天大盘走低或者走高,有一定量筹码就好灵活掌握,也就是说,要在操盘时盯着指标股。

为什么要盯着指标股去做?关键就在于成本,随着大盘波动,你的成本最低,指标股跌时,你也跌,所用砸盘筹码量最少,因为没有多少人敢买,可以深砸。当大盘涨时你去拉,同样无须买多少,只要将关键点位的筹码买掉即可,有人会将股价推上去,到一定高点,你还可以将低位进的筹码出掉一些,这样可以腾出一点资金做一点差价。

所以,我们看到的股市局面就是要涨一起涨,要跌大家都去跌。

六、针对不同投资者的策略

在股市中的人分好几种,趋势投资者,套牢后不理不睬者,技术派,基本面派,长线客,短线炒家等等。

我要在这个股票里做庄,这些人我都要面对,尽量的让他们在我控制的这个股票里少赚或者割肉而去,这时候我就要用很多办法来对付,因为他们赚多了,意味着我就赚少了,他们不割肉,我就赚不到钱。

对趋势投资者,我没什么好办法,只能将他们看做锁仓的一员。

技术派一般短线较多,喜欢做波段,这里面高手很多,这些也是我们要重点提防的,有时候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我们整个计划的夭折。因为一些高手有不少死忠跟着,容易形成较大的资金买盘或者卖盘。有时候,我们也会跟一些民间高手进行沟通,希望他们能配合我们的布局,当然,我们会让他们在这其中也能有所获利。

我一般最喜欢套牢后不理不睬的,这些人把钱交给我后帮我锁定了大部分筹码,使我在底位有充足的资金纵横驰骋。

基本面派也是我喜欢的第二位,因为当我将股价拉高后他们基本就接手了,企业的基本面在我拉高股价后变得非常亮丽,他们就会来接盘;等他们接完后公司基本面就发生改变,他们在低位就将筹码再还给我。

回过头来看,呵呵,真搞笑,K线走的还真符合某些技术指标特点。偶然乎,必然乎。

这里解释一下我为什么要猛杀游资。

其实这关乎自己的短期收益,因为短线客和游资的钱最好赚,他们持筹码的时间短,可以使我非常短的时间里获利。

例如套牢盘,你只能一次性的赚他一下,他然后就不动了,你就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这中间有时候长达几年,在这几年里我可是要吃要喝的;基本面派也使我获利不多,因为他们的利润我还要和公司均分。

但短线客和游资就不同了,我在一个波段中就可以获利丰厚。

那怎么做呢?

第一是是逐步拉升,这时候技术指标就开始走好,技术派的人一看技术指标,一般都容易被诱惑进来,这中间我就边拉边卖,需要控制的就是在顶背离之前将筹码交他们手中,使他们看上去技术指标仍然没有到顶,股价还可以涨得更高,这时候第二天来个冲高回落,然后第三天猛然下跌,他们基本上就开始交枪了,不用我来,股价就下去了,这中间自然我设定好价位来捡果实,对游资更是这样,上半段我来拉,游资一看股价看涨,立即蜂拥而来,那下半段我就将部分筹码交给他们,第二天我来个低开低走,游资一看势头不对立即出逃,这时候我就要看出逃数量,并计算自己的成果,如果出逃数量足够多,那我下午就拉起,因为大部分短线客都走了,我就不需要支付多少利润出去,很容易将股价拉起来,而我在这两天来回的差价最少是赚交易额的3%左右。但如果发现没有走多少时,那我就继续向下做。

这就是我们操作一只股票的整个过程,这个时间少则一年的时间,多则2-3年。现在回头来看,那些什么明星基金经理、交易员,都是包装出来的;分析师发布的报告,也都是为了应付差事,拿一份工资。真正的操盘手是根本不看这些的。

现在你明白为什么你一卖就涨,一买就跌啊?因为你跟大部分人的行为是一致的。

这正是机构能 获利的根本原因!
一个良心发现的交易员的自白

2015年3月27日夜

2015年3月30日星期一

與剛來港開戶炒H股的朋友的對話

朋友:今年剛開了港股賬戶,開始炒H股。

我:為什麼?

朋友:H股便宜啊,做差不多生意的,估值比A股差了許多。

我:你如何看待在公共場合隨地吐口香糖?

朋友:沒事啊,沒人理你。

我:在香港被抓到要罰款的,在星加坡被抓到還可能要鞭刑伺候哦。

朋友:我們還是繼續之前的話題吧。

我:好......你說未來會不會有一天無論哪裡的人都變得有公德心,不再隨地吐口香糖?

朋友:有這個可能。

我:你覺得那是多久之後的事呢?

朋友:不知道,很難說。我們還是繼續之前的話題吧。

我:嗯,可是我一直都沒有離開原來的話題呀。



2015年3月29日星期日

旅遊歸來

出遊了一個月也遠離市場一個月,回來一看組合嚇一跳.
大家說我還是應該經常旅遊的(笑)。做投資就有這好處,只要方法對,錢自己就能去賺錢,投資者不用每天盯著,要是每天都要盯著市場,還不如去打工來得快活自在呢。

2015年2月27日星期五

出遊前小結及幾點想法

1. 經過最近一個多月對我管理的合夥人組合調整,近三個月表現如下

成績有點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因為我原本只期望能追上指數,沒想到能跑贏指數12.3%(同期指數漲幅為27.2%)。我想這主要歸功於我大幅提高組合中指數ETF的比例,從原來的10%提高至目前的50%。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我認為在牛市中要超過指數的難度很大,若組合內不配指數ETF,則難度更大。以後有機會還會繼續提高指數ETF的佔比,預計最終達到組合的80%。

2. 投資者最應該關心和研究的是偏見和風險。偏見包括自己的偏見和別人的偏見,我感覺要看到別人的偏見比看到自己的偏見要容易,偏見本身加劇了信息應用的不對稱,是影響投資成績的主要內在因素。風險則已經說過很多,值得一提的是風險的其中一個源頭也來自於偏見。

3. 今年(2015年)如果發生重大黑天鵝事件我也不感到意外,這裡主要指系統性風險。

4. 明天開始一個多月的旅遊,旅遊時就不寫新東西了,當然各位可隨時留言,但要一個月才能獲得答复。

祝週末愉快。

2015年2月16日星期一

浩澤淨水

偶然看到又有一家公司被沽空機構盯上,搞笑的是高盛在前一天還出報告把它列入確信買入名單,把目標價調高至6元。不知道高盛是不是在小學招的人,僱傭童工可是非法的。

即使浩澤淨水沒有造假,以現在的估值($2.63)來看也是高得離譜,實在不知道6元是怎麼算出來的。淨水市場很大,基本摸不著天花板,利潤率也不低,要在這樣的市場長期享有一席之地者,不是技術過人就是資金很多,不知道浩澤淨水兩樣中佔了哪樣。不說國外一眾巨頭,就拿國內的格力和美的來說,浩澤淨水有可能鬥得贏麼?如果鬥得贏,這樣的估值不貴,甚至應該說非常便宜,如果鬥不贏,現在估值的十分之一都嫌貴。

再看看浩澤淨水的幾個大股東,基本都是些風投或者所謂的PE投資者,這些人的唯一任務就是盡最大努力提高招股價,試問即使不造假,它有多大投資價值呢?

2015年2月12日星期四

一個我喜歡問的問題

朋友要去拜訪上市公司,臨走前問我如果是我會問公司管理者什麼問題。我說我一般會正兒八經地問許多常規問題,然後假裝很認真地把答案記在筆記本上。問完常規問題之後,我就會合上筆記本,用輕鬆的語調來聊天,天南地北地聊。目的自然是要對方放下戒心(如有),因為只要對方有戒心,你就永遠聽不到真正的答案。有一個問題我喜歡在融洽的閒聊氣氛之中問對方:你認為世界上聰明的人多還是誠實的人多?

我最常聽到的答案是聰明的人多,遺憾的是這不是我要的答案。在我看來,誠實的人比聰明的人要多得多。誠實的人未必是聰明人(例如天生不會撒謊的人或者膽小而不敢撒謊的人),而真正聰明的人則肯定是誠實的人。因為聰明人清楚誠實最終能帶來莫大好處,他們不必為了高尚而誠實,他們僅僅是為了獲得好處而誠實。

當拜訪上市公司時,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公司管理層是否足夠聰明,你不會想要長期把錢投資在傻瓜身上。至於業務前景、行業前景、甚至公司明年或下一季度的業績如何,這些都是次要的,難道你仍然認為一個(或一群)傻瓜經營的企業會有光明前景?如果你明白什麼才是最聰明的,你就能在最普通的閒聊中得知對方是否足夠聰明。因此,了解聰明的定義很重要。

值此新春之際,預祝大家新年進步、更誠實、更聰明。

2015年2月6日星期五

幾種常見的核心競爭力

所謂核心競爭力,就是那些幾乎不可能被競爭對手模仿和超越的因素。擁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就是好企業,雖然好企業和好投資是兩碼事。儘管如此,認識幾種較為常見的核心競爭力還是有好處的。它們是:

1. 時間帶來的低成本

2. 好名聲(或高知名度)帶來的低成本(或高收益)

3. 獨占資源帶來的低成本

4. 優越企業文化帶來的低成本(或低風險、或高效益)

理論上第4點可以被模仿,然而由於自尊心和不喜歡持續學習的普遍存在,使得第4點難以被模仿。事實上,只要在一段時期內保持第4點帶來的優勢,企業將很可能因此而獲得前3種核心競爭力之中的某一種或幾種(視具體行業而定),一旦發生這種情形,企業就變得更加難以被超越。

作為投資者,只有一種核心競爭力,那就是先於其他投資者找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當然這需要某些特定的知識,也需要一點運氣。

這些只是我自己的總結,並非從教科書裡習得,如有雷同,實屬巧合。感興趣的讀者可自行尋找與之相匹配的企業來研究對照,我就不列舉實例了,因為只有靠自己尋找才能學到東西。

2015年2月1日星期日

最好

無論是投資還是生活中的其它方面,我們都希望做到最好,因此我們考慮問題時都朝著“如何做到最好”這個方向去考慮。我不能說這是錯的,但我認為它的次序放錯了,在考慮“如何做到最好”之前,應該考慮的是“如何做到我所能做到的最好”。如果能夠經常考慮這個問題,或許就不會被外界的各種信息干擾,也不會被一時的情緒波動左右行動。

除了對自己是這樣,對別人也應該是這樣。例如,我們對貪污腐敗的官員深惡痛絕,我們想到的是“他們沒有把事情做好(或做對)”,我們鮮少考慮到“他們是不是已經在他們的能力範圍內做到最好了?” 官員首先是個人,而每個人總有其能力極限。當環境有利於貪污行為時,定力95分的官員拒絕了95次貪污的機會,到第96次的時候,已經超過了其定力極限,再也把持不住。東窗事發之後,大眾會想“也許他們已經盡力了”嗎?我打賭大多數人不會這麼想。另一個定力只有40分的官員,拒絕了40次貪污的機會,在第41次機會到來之前,大面積的肅貪行動開始了,這官員躲過了一劫。大眾會怎麼看他?肯定覺得是位清官吧。當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時,我們就明白應該被深惡痛絕的不是那些貪污腐敗的官員,而是有利於貪污行為的環境因素。把氣撒在犯罪的人身上毫無意義,正視罪惡本身和正視允許罪惡滋生的環境才能解決問題。

有許多淺顯的道理同時適用於投資行為和日常生活之中。通過學習、觀察和思考來掌握它們並善加運用,這樣有利於避免人云亦云和給自己創造優勢。這同時也是對自己的投資、自己的生活和自己所在的社會的一種負責態度。

2015年1月30日星期五

複雜和簡單

因為這個世界很複雜,所以投資世界很複雜。世界為什麼複雜?因為我們的認知存在大量缺陷,而且我們生活在其中(當局者迷)。顯然我們無法在有生之年修復認知中的缺陷,也無法不生活在其中,因此我們不得不選擇最簡單的事情來做 - 無論是生活還是投資 - 如果我們很想獲得成功的話。

這裡的關鍵詞既不是“複雜”也不是“簡單”,而是“選擇”。“選擇簡單的事情來做”和“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出色的投資者能夠分辨它們的不同之處並始終選擇前者,其他人則不能。大多數人積極提高自己的聰明才智和信息量,並希望有朝一日能找到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的方法。當然作為投資者來說,我十分樂於看到這個局面。在比賽跑步時,又有誰不樂於看到其他選手朝相反方向發力狂奔呢?

2015年1月27日星期二

進取和保守

這幾天又有新合夥人加入,交流了一些投資方面的看法,中間被問到一個挺常見的問題:年輕人應採取較進取的投資策略,老年人則應採取較保守的投資策略,怎麼看?

這句話經常聽人說起,例如當選擇基金時,理財顧問經常把這句話(或這個標準)掛嘴邊,初聽好像挺有道理,可是稍微想想就會覺得不對勁 - 邏輯上說不過去。

如果你清楚這兩種策略孰優孰劣,那麼你肯定選優的那種,不管你是十八歲還是八十歲。如果你不清楚孰優孰劣,那麼你無從選擇,想破了頭也起不了作用。

既然如此,為什麼這說法仍然被許多人欣然接受?答案是:心理作用。當人們不得不對陌生的選項做出選擇時,精神上處於緊張狀態,智商瞬間下降,感覺頭腦一片空白,這時候無論誰給你一根稻草,你都本能地想要抓住,更何況給你稻草的那位是形象專業的理財顧問。一旦抓住了稻草,另一種心理作用開始起作用,暫時稱之為“我做的是正確的”,這種本能常常促使人們為自己辯護。它本身並無對錯,僅僅是一種本能的心理作用,它的正面作用是幫助人們快速忘卻痛苦迎接未來,負面作用則是妨礙人們從過去的行為中吸取經驗教訓。正是這兩種心理作用使得那句明顯邏輯錯誤的話長期被接受。

投資的其中一個難點是投資者必須時常清醒地質疑各種信息、想法、說法和概念。之所以在“質疑”前面加了“清醒地”作為形容詞,是因為要和“神經質或習慣性地質疑”區分開來。所有的質疑應該以事實和邏輯為基礎,因為只有這樣的質疑才有意義。

回到問題上,如果進取代表不穩定,保守代表穩定,那我選擇後者。穩定和不穩定的概念出現在許多不同學科里,無論是在哪個領域,最終都是穩定的事物佔了絕對的上風。儘管浩瀚的宇宙中偶有超新星爆發(不穩定的事物),可是長期佔據宇宙的卻是那些穩定的物質。穩定的事物並沒有做出什麼了不起的舉動來獲得額外的生存空間,只是不穩定的事物經常把自己消滅而讓出空間而已。

2015年1月22日星期四

被濫用的年化收益率概念

在投資界的確有許多扯淡的概念,其中一個最常見的就是“年化收益率”概念。從銀行定存宣傳到個人投資者都喜歡扯“年化收益率”。例如有人在一個月中賺了5%,他一算,這相當於年化收益率60%,於是感到非常興奮,如果他看仔細一些,會發現這5%收益其實是來自一個月之中的其中5天,換言之,他的年化收益率應該是365%,比60%高出好幾倍,那他豈不是應該更加興奮?如果年化收益率可以被準確計算,那麼它就只有一個答案,不可能像上面例子中說的,有多個答案。

事實上年化收益率的計算只是人們一廂情願,或者盲目樂觀的表現。一年有12個月,其中一個月取得多少收益不等於在其餘11個月中能夠取得相同的收益。我今年第一個月就取得25%的收益,如果計算年收益率,那不就是300%?如果我把樂觀和一廂情願發揮到極致,年年都300%,那我不用多久就成世界首富了。這不是扯淡又是什麼?

連初中生都能明白的道理,怎麼還有那麼多人使用它?原因很簡單:使用它的人很清楚大多數人熱衷於追逐近利,很清楚大多數人太容易變得盲目樂觀。只要稍微刺激一下這些人,他們的樂觀情緒就立刻轉化為貪婪,而貪婪將把剩餘的智商吃的一干二淨。

我極其厭惡那些隨便使用年化收益率的人,正如我討厭開賭場的人一樣,他們做的是同一類事情 - 就是利用人類的弱點來引誘他人掉入陷阱。

如果你看到聽到誰說過去十天、半月、一個月、兩個月、半年。。。獲得多少收益,再補上一句“等於年化收益率多少”,那你可以肯定對方要么智商有問題要么人品有問題,這種人絕對應該敬而遠之。

讓我們退一萬步講,即使一個人過去數十年的年化收益率都很高,例如25%,他也無需特別來說明這個數字,因為他清楚這僅僅是正確投資的結果,他清楚正確的投資有很高機率獲得好的結果,而錯誤的投資同樣有可能獲得好的結果,只是概率很低罷了,因此強調結果毫無意義。

2015年1月21日星期三

先砍一半

買股票就等於買該股票所代表的公司。例如一家公司市值100億,如果你有100億,並且你願意把這家公司買斷,那麼你買入該公司的股票就是合理的行為。

在大多數時候,我會用“先砍一半”的方法來做基本判斷,例如一家市值100億的公司,我會先把它看成50億,思考當公司的市值只有50億,而我有50億,我願不願意買下它?如果我十分願意用50億買下它,那麼現在(100億的時候)就開始買,因此正如大家所見,我從來沒有完美撈底的經歷。如果我不確定,那我就不買,這是理所當然的,連半價我都不確定值不值,更何況全價?

類似的方法也可用在賣出股票,雖然極少用到。我一般會先把市值乘2,例如一家公司市值100億,我就把它看成200億,如果我實在找不出什麼證據來證明它有可能值200億,那現在(100億的時候)我就開始賣出。

2015年1月20日星期二

二十四節氣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大寒,按定義,今天應該是全年最寒冷的一天,可事實上今年的今天並不太冷,也算不得一年中最冷的一天。我想應該沒有人真正去統計二十四節氣的準確度到底有多高,但不可否認,二十四節氣幫了我們大忙,尤其是在科學不發達的年代。

在許多領域,包括投資領域,也存在許多類似二十四節氣的事物 - 並非百分百準確無誤,卻幫得上大忙,更重要的是,它們不難掌握。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往往更重視、強調準確性,學術性,技術性。另一類人不一定受過高等教育,但經驗豐富,頭腦靈活,擁有讓人羨慕的智慧。他們善於挖掘、發現和運用那些類似二十四節氣的事物去高效地解決各種難題。這些難題也包括投資時遇到的難題。

目前還沒有任何方法可以百分百準確預測天氣,因為天氣系統是一個複雜系統,天氣系統的這個特點類似於經濟系統。既然二十四節氣能夠很好地對付複雜的天氣系統,那麼同樣屬於複雜系統的經濟是不是也有類似二十四節氣的解決方法?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問題,事實上它已經讓我著迷了好多年,追尋謎底之旅就是我學習投資的過程。

2015年1月18日星期日

通常教育投資者的是投資者自己

今天的調整來勢兇猛,早前槓桿數倍的散戶投資者應該倒了一片。監管部門把融資門檻提高至50萬,其實也不用,能教育投資者的通常就是投資者自己,遲早而已。

幾個比較大膽的朋友早前要用槓桿,還好被我阻止,逃過一劫之餘還有資金吸納今天暴跌的股票,算是一石二鳥。

有人說槓桿投資是雙刃劍,一不小心就傷了自己。我倒覺得它是單刃劍,至少對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來說是如此,不管小心與否最終都會把自己砍了。

2015年1月17日星期六

歡迎玩A/H套利遊戲

今天一國內朋友問我有沒有興趣玩A/H套利,以及看法。我答:沒有興趣。原因如下:

1. 用字母a表示在A股上市的那部分股票集合,用字母h表示在H股上市的那部分股票集合,用字母x表示其餘A股股票集合,用字母y表示其餘H股股票集合, 於是得到所有A股股票集合ax, 所有H股股票集合hy。由於ax處於同一股市中,a的價格波動必然影響x的價格波動,因為投資者為了保持組合中各成份股的權重比例,不得不通過買賣其它成份股來再平衡。相同理由也應用在hy。這些額外的買賣(或交易)將造成巨大的摩擦成本(或交易成本),只有當市場認為A/H套利獲得的好處遠超過額外摩擦成本時才有可能使得A/H股價整體拉近。 當然個別股票的價格拉近不在此討論範圍,如果只是一部分或個別股票的價格被拉近,那作為普通投資者就要押對寶才能獲利,也就是說這是不確定的,既然不確定就有風險,有風險就應要求相應的風險補償,而這個風險補償的範圍很難計算出來,所以我認為這件事不值得做。

2. 套利不是國人發明的,歐美投資者已經玩了超過一個世紀了,中國投資者才玩了多久?假如A/H套利可行,人家早套了,還等你來玩?

3. 我的投資理念很簡單明確:努力避免犯大錯,其它的順其自然就好。假如真有這個套利機會,而我錯過了,那就意味著我少賺了大約30% (這還是風險調整前,考慮風險的話那就低於這個數了),在我看來,這算不上犯大錯,所以也不會介意。雖然我自己不玩,但我歡迎其他投資者玩。

硬幣總有兩面

很多人說調高融資額,把一部分散戶擋在門外,這樣一來證券公司的收益就減少了。沒看到誰說,由於這個消息使得一部分投資者突然想要賣出/買入股票,給證券公司帶來額外收入。

2015年1月16日星期五

下週準備做的事

盛傳由於調高融資要求,下週應有調整,如有調整,我就增持ETF,現在組合中的ETF只有5%,希望有機會逐步增加至80%。因為牛市中要戰勝指數很難,而我是只有戰勝指數才有佣金,既然如此,還不如只追求跟得上指數,雖少賺點佣金,卻可免去牛市中不停尋找新股的麻煩,多點私人時間。

2015年1月13日星期二

我無視的幾種資訊

第一種:在股價從低位上升一倍、兩倍、三倍之後開始全面剖析公司和行業基本面,從宏觀和微觀專業分析股價為何上升,並展望未來是如何地美好。在股價從高位腰斬一次,甚至兩次之後開始全面剖析公司和行業基本面,從宏觀和微觀角度專業分析股價為何慘跌,並再三強調未來只能更慘。須知,要當馬後砲人人都可以,既然人人都可以,這件事還有什麼價值?

第二種:分析新上市的公司,各種資料,各種數字,讓人覺得特別專業,讓人覺得公司前景無比光明,讓人覺得只有傻瓜才不投這種公司。須知,世上沒有幾個投資者比公司創始人更了解公司的前途和價值,世上沒有幾個公司創始人傻到會在IPO時賤價賣出自己的股權。

第三種:動不動就認為世界末日將至,動不動就預測宏觀經濟走勢,動不動就意淫宏觀經濟如何影響手頭上那幾隻股票的表現。須知,惶惶不可終日、渴望預測未來的人,肯定不清楚自己的能力圈範圍,肯定不在能力圈內做投資決定,而恰好認識自己的能力圈並始終堅持在圈內是成功投資的唯一出路。

第四種:50天線,250天線,RSI,頭肩頂,頭肩底。。。各種引人入勝的技術分析指標。須知,一個普通人要學會這些指標,不用一個月,只要不是瞎子,都能輕易看到這些指標,投資市場90%的人是輸家,向來都如此,千萬不要告訴我這些人都笨到永遠學不會技術分析,也不要告訴我這些人都是瞎子。

第五種:“跟我投資XXX,我保證可以獲得X%收益,而且絕對安全。”須知,沒有人能夠準確預測未來收益和安全係數,亦即所謂的風險溢利。

這五種資訊大概佔了所有市場資訊的90%,無視它們讓我有更多時間思考,更多時間休息,更多時間學習和娛樂。

這麼多年來我只買過一份報紙,就是信報,看完一次之後決定以後再也不買了。

2015年1月8日星期四

為什麼不設定、預測和記錄投資業績?

因為這些都沒有意義。大多數投資者,尤其是新投資者喜歡設定、預測和記錄投資業績,無論是每日、每月還是每年。目的顯然是通過實際成績來驗證投資策略或者投資方法的正確/準確性。可令人遺憾的是,實際業績無法直接或間接檢驗投資理念/策略/方法是否正確。我可以從實際例子和逆向思考來說明問題。

首先來看一個真實的例子,我有一位朋友,12年前經另一朋友介紹投資了一千萬元在一家公司身上,具體是哪家我就不說了。12年後的今天,那一千萬變成五億,這還不算這些年的分紅派息。折算一下,也就是年復合增長率超過38%,這些年來全球資本市場經歷過哪些動盪相信各位都記得清清楚楚,就是在這種環境下,依然取得如此輝煌的成績,這個成績估計可以超越華爾街99%的職業投資者。儘管如此,事實終歸不會改變 - 那傢伙對投資可謂一竅不通,對那家公司的了解程度幾乎是零,每年還要麻煩我幫他看財務報表。這是我見過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成績好壞可以完全不反映當初的投資理念/策略/方法。

再看看運用逆向思考結果怎麼樣。假設投資者可以通過檢驗投資業績來有效修正投資理念/策略/方法,最終達到提高投資水平的目的。那麼這樣一來,投資者應該在剛開始投資生涯的時候只玩模擬投資或者用極少量資金去投資,直到完善投資理念/策略/方法再來下重手投資,如果一切按照這個模式發展,那麼應該得到的結果是大多數投資者在其投資生涯中起碼不輸錢,或者說大多數人的投資收益率應該與指數的表現相差無幾。可是這明顯和事實相差甚遠,事實上是大多數投資者的業績遠遠追不上指數,並且不同投資者之間的成績相差也非常大。換言之,假設不成立。

所以,我堅信驗證投資理念/策略/方法在於客觀的邏輯推理,意思就是說,當你的投資理念/策略/方法能夠被邏輯地解釋時,它們就是正確的,適用的。

有很多人奉巴菲特為股神,僅僅是因為他們看到巴菲特在股票投資上賺了許多錢,對於他的投資理念卻是一知半解。於是,在2000年那一波科技股泡沫時,由於巴菲特的業績遠遠落後於其他同行,就有很多人跑出來質疑巴菲特,連著名的雜誌封面也開始揶揄巴菲特。我一直跟人說,即使巴菲特這一輩子沒買過任何股票,既不富有,也不出名,但只要我看過他說的話,我都依然奉他為股神。在我看來,通過成績來驗證一種投資理念/策略/方法的做法是危險的。

2015年1月7日星期三

令人捧腹的電視節目

剛剛看了一個電視節目,節目中年輕的堪輿學家大談改名字的好處,再配合玄妙的背景音樂搞氣氛,好像真有那回事,只看得我捧腹大笑。家里人都覺得這件事是真的,一臉認真地看著電視,生怕看漏了什麼。

這件事沒那麼複雜和神奇,用我常用的逆向思維即可破解。

首先假設改好名字真的能夠使一個人大富大貴,換言之,改好名字這個技能能夠給人類帶來很大的好處,既然如此,這個古老的行業發展到現在應該成行成市,如果給人類帶來一點點好處的蘋果公司都值數万億,改名字行業至少也得數十萬億吧?可事實上它並沒有成行成市,更沒有數十萬億市值,所以它只能是假的。

再來一個,依然假設改好名字真能使一個人大富大貴,大量人口大富大貴之後都開始吃魚翅撈飯,都愛上10克拉以上的鑽石,都想開限量版跑車,都想住上萬尺豪宅。。。。。。那麼世界上有足夠的魚翅、足夠的10克拉鑽石、足夠的限量版跑車、足夠的上萬尺豪宅供應嗎?顯然沒有,所以所謂的大富大貴並沒有帶來實質購買力,換言之,讓大量人口大富大貴是不可能的,因此假設被推翻,即改好名字不能使人大富大貴。

為什麼算命測字風水改名這些東西產自中國且長期存在?為什麼大多數科學發現發明來自西方發達國家?我想,這和中國的“面子”文化息息相關。就本質而言,堪輿學和現代科學的出發點是一致的,都是人類害怕未知、渴望適應和改變生存環境的產物。所不同的是中國人好面子,渴望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一些成果以便去向他人炫耀,於是不假思索地就去相信和接受堪輿學。西方文化更注重邏輯性,所以科學受到歡迎和重視。中國人因為好面子而滋生浮躁心理,什麼都要快,相比之下,通過數十年研究科學來改善生活水平,當然不如通過改名字、風水擺位等數十分鐘就能完成的動作改善生活水平來得吸引。這種浮躁心理也體現在生產大量山寨產品這個現象上,為了短期利益而放棄長期利益。它還體現在投資活動上,騙徒們十分清楚這件事,所以早早設置了大量陷阱讓浮躁的人去踩。

2015年1月5日星期一

通脹和股價(已更新)

記得上學時,老師問了全班同學一個問題:當通貨膨脹來臨時,股價是升還是跌?

由於問題是隨口問的,不計分,於是我也懶得去查資料,拍腦袋一想:所謂通脹就是物價上漲,如果把股票看成是“物件”,那它的價格當然是要上漲的。

後來通過學習,發現其實我是錯的,因為通脹(超過正常溫和通脹的幅度)使人們的購買力貶值。通脹持續的時間越長,就有越多的人不得不套現投資品(其中包括股票),把資金用在必要的日常消費上,賣方佔主導地位股價就應該下跌。中游企業和生產非必需品的企業為了促銷都無法隨意提價,更糟糕的是它們的生產成本提高了(因為生產原料價格的上漲和人工費用的上漲),結果它們的業績必然受到負面影響,股價自然也不會有什麼表現。這些企業受到最大傷害,而這些傷害隨著時間的發酵也必然傳導至其它類型的企業,最後大家日子都變得更艱難,股價也要一起跌。

然而,如果現在再問我這個問題,我的答案是: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
現在的我認為過去的兩個答案都是不對的,儘管第二個答案或許對了一部分。
為什麼是第三個答案?

說"不知道"是因為影響股價升跌的因素有無數個,而通脹因素僅僅是其中一個。如果僅用一個因素就急於推斷結果,無異於掩耳盜鈴,自欺欺人。

說“不需要知道”是因為真正關心這個問題的答案的人是股東,股東分兩類,一類是參與企業經營的,另一類是不參與經營的財務投資者,而無論是哪一類股東,其唯一目標就是獲得競爭優勢,不管在何種經濟環境中都以此為目標而努力。也就是說,不管未來N年的通脹情況如何,作為經營者來說,都想擊敗同行,作為普通投資者來說,都想超越其他投資者。無論股價如何,只要超越其他人就是勝利。假如通脹使股價全體下跌,指數每年下跌8%,連續下跌10年,而由於你擁有某些競爭優勢,你的公司的股價每年下跌5%,也連續下跌了10年,前者100萬的初始投資在十年後剩下43萬多,後者的初始投資在十年後剩下59萬多,雖然59萬比100萬少了一大截,可是你的相對購買力卻提高了一截,那一截等於59萬減掉43萬,也就是16萬。

為什麼每當政府“派糖”,大多數人都為之感到高興?那是因為大多數人都誤以為自己的購買力提高了。

為什麼每當牛市來臨時,大多數投資者都為之感到興奮?那是因為他們都誤以為自己的購買力即將得到提升。

為什麼每當通脹來臨時,大多數投資者都忙不迭地尋找投資項目?那是因為他們都誤以為自己的購買力即將被削弱。

能夠有效提升和削弱購買力的決定性因素是自身的競爭優勢,而非其它。

獨立思考是什麼?

當獨立思考成為一種共同習慣、每一個人都崇尚獨立思考時,你卻質疑為何要獨立思考,那你就是不折不扣的獨立思考者。所以,獨立思考是一種態度。是產生突破、帶來轉機的始作俑者。

寫給新投資者

我曾經在大型金融機構工作,由於工作關係幾乎每天都要接觸客戶數據庫,閒來無事時喜歡觀察數據庫裡的資料並做做統計,一來滿足好奇心,二來也希望學到點什麼。我從長達數十年裡的數十萬個客戶帳號資料裡發現:

1. 市場每過5、6年就刷掉75%的投資者,“刷掉”的意思未必是使其破產,也可能是重創,導致投資者的心理出現難以修復的傷害,以後再也不敢做投資。

2. 如果是槓桿性投資,則被刷掉近95%。

3. 熬過5年,5年後再被刷掉的機率從75%下降至25%。

4. 熬過10年,10年後被刷掉的機率從75%下降至8%。

5. 15年以上被刷掉的機率進一步下降至3%。

數據就在垂手可得的數據庫中,可是除了我之外沒有一個人關心它,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看著同事們帶領他們的客戶一再重蹈覆轍。我的客戶直到我離開,也沒有一個被市場刷掉,不是因為我運氣很好或技術高超,只是因為我能夠更客觀地對待現實,而不是被一些瘋狂的想法所控制。

這些統計數字對我的幫助是很大的,所以我也相信它們對新手投資者起相同的作用,它們的價值比我告訴你們任何一隻股票代號要高百倍。

2015年1月4日星期日

佳兆業和萬科

昨天看到一則關於上海萬科接盤佳兆業某項資產的新聞,想起兩年前我向一朋友推薦萬科而他反而向我推薦佳兆業的往事。我問推薦的理由,他的回答是佳兆業的高層有領導關係,即所謂的後台。國內房地產業裡的各種“關係”早已是公開的秘密,搞好關係有助於低價拿地也有助於低價開發,看起來是一件美事,可是這件事在我看來就等於告訴我裡面埋了顆炸彈,只是目前看起來不像是會爆炸的樣子。

我當場做了兩個決定,第一,以後不碰佳兆業,第二,不再主動跟那位朋友聯繫。第一個決定的原因剛剛說過,第二決定的原因是“君子不立危牆之下”,那位朋友如果不是不懂君子之道那就是愚蠢之人,疏遠這種人是合情合理之事。

2015年1月3日星期六

我的閱讀習慣

1. 盡量不買書, 因為互聯網和圖書館已經有海量的書可看。
2. 每看30分鐘就休息10分鐘,休息的時候回想剛剛看過的內容,一來做總結,二來加深記憶。
3. 不低頭看書,保護頸椎。
4. 看書時把一切有可能發聲的東西丟到很遠的地方,例如手機、鬧鐘。
5. 一本書如果看完5%還沒有得到什麼啟發或者好處,直接pass。
6. 把書中值得回味的句子抄到筆記本,有空就拿來翻看。
7. 如果用三天時間看完一本書,就用十天的時間來回味、思考(運用逆向思維和發散式思維, 逆向思維是用來對書中觀點的證偽,無論作者多有名,有多少人認可,我都會先質疑,直到無法證偽為止,發散思維是為了把書中的觀點運用在表面看起來不相關的其他事物之上,也就是把學以致用最大化。看完書不思考等於把魚釣上岸來之後又丟進大海)。
8. 只在渴望看書的時候看書,製造渴望的訣竅在於不斷給自己提問題。

2015年1月2日星期五

分享圖書link

http://pan.baidu.com/share/home?uk=2452801523&view=share#category/type=0
這裡面有一些有趣的書,也有投資類的書籍。如果有什麼其它書想看,也可以自行到http://www.sopanpan.com/
進行搜索。

一般來說,搜索到的每一條結果都代表一個個人雲空間,在同一個雲空間裡很可能找到同類的分享書籍(很多人習慣把資源分類收藏),換言之,當你找到一本你想看的投資書時很可能也會同時發現另外好幾本你需要的投資書。當然,俗話說“書中自有黃金屋”,這一點不假,我的投資靈感很多都來自非投資類書籍,所以學投資不應只看投資類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