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30日星期六

李超人的原則

近日偶然看到李超人講他一生的原則是“不賺最後一個銅板”。細細品味之下發覺與我之前提及的“大巧不工”似有些交集。

很多人,包括我在內,剛開始時總是潛意識裡希望“最低價買,最高價賣”,雖然理性來說大家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任務,但潛意識總會在關鍵時刻拖住理性的後腿,最終影響實際投資操作。

“最低買,最高賣”其實就是希望“賺取最後一個銅板”的一種典型表現。我受到這個潛意識影響而犯過許多次錯誤。我原本以為價值投資只是一味通過計算財報上的數字來預測未來業績表現,這是一種非常幼稚的想法,並且顯而易見是一種錯誤的想法。即使後來我知道這樣做不對,我還是想不出一個解決的辦法。當然笨辦法還是有一些的,其中最簡單的就是強迫自己分段買入(或者賣出),這雖然不是解決方法,但可稍微緩解一下犯錯的嚴重程度。就這樣一邊用笨辦法暫時緩解,一邊努力需求真正的解決方案。當然最後還是從不知哪裡冒出來的“大巧不工”四個字啟發了靈感,明白所謂的估值並非僅用已經存在的數字加減乘除得出另一堆數字,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投資對象的特點(包括生意模式,競爭力強弱,競爭力來源,公司文化,公司所在環境特點以及公司與其環境之間可能產生的一系列互動),知道這些之後自然明白這些只能弄清楚大概而非精確用數字表述,既然無法精確那麼估值也必然無法精確,既然估值無法精確,又何必在意股價是在3.6, 3.9,還是4.1買入(或賣出)呢?

所以按我的理解,“不賺到盡”原則放在投資領域其實就是“重視大的方向,輕視小的差價”,實際操作中,我一般會在認為價格接近貨源歸邊時買入(有些股票能夠較清晰估值有些不能,能清晰估值的當然採用估值,否則才使用貨源歸邊來判斷),並在判斷價格很難在未來5年以內翻一倍的情況下賣出(當然前提條件是有候補投資目標)。

2013年11月29日星期五

大巧不工的“兄弟”

對於決心進入價值投資大門的人來說,實在應該好好認識三個成語:大巧不工,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因為它們代表價值投資的最高境界。本博以大巧不工命名,是因為它是三者中難度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同時也是我做得最不到位的,雖然我已經很努力想要做到位,無奈天資愚鈍,結果不盡如人意,只能繼續努力,並期望最終能完全運用自如。

大巧不工,一旦熟練掌握,可完全脫離恐懼與興奮感,心如止水,即所謂的平常心,在極短時間內客觀且具遠見的作出重大投資決策,不再為那“不知道股價見底了沒有”,“公司會不會倒閉”等無聊的問題感到煩擾。這種境界可以部分來自於天生的性格,後天養成難度比較大,但並非不可能,長時間的學習思考,豐富的閱歷,強烈的道德感,選擇正確的人作為榜樣,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

大象無形,一旦熟練掌握,可清楚洞悉大範圍內各種厲害關係之間即將發生的強烈互動,也能嗅到悄悄臨近的各種潮流,並評估其影響力。這種境界來自於對人性的領悟,對心理學的認知,對歷史,地理甚至政治的理解。

大音希聲,一旦熟練掌握,可敏銳察覺即將爆發的潛在危機。這種境界來自於對周圍極平凡事物的細心觀察,記憶以及對比。雖然要每次做到也不簡單,但相比之下做到的人數還是比前兩者要多。

這些,就是價值投資的核心。坊間關於價值投資的書多如天上繁星,但我可保證絕對沒有一本寫出類似以上的總結。

兩類必須小心的股票

有兩類股票是必須小心提防的,它們分別是礦業股和稅收優惠股。

先說礦業股,礦業股的資產評估通常是基於地質學家對公司所擁有的礦產資源總量及質量的報告得出,在一些法制欠佳,貪污遍地的國家,地質學家的報告非常可能有不少水分。退一步來說,即使地質學家盡職報告,如今的科技仍未達到完美探測的階段,因此資產質量的評估並不可靠。礦產是礦業公司最大的資產,如有閃失,事情可大可小,建議普通投資者寧可錯過也要避開礦業股。

再來是稅收優惠股,如果真是高科技且入門門檻比較高的行業,那倒無所謂。如果是入門門檻很低的行業,階段性的稅收優惠政策肯定引來惡性競爭,最後結果就是產能過剩。通常一年的興盛將伴隨著長達三年痛苦。這類股也是寧可錯過也要避開。

投資最基本最難的要求 - 勇於說“不”

股市中能長期賺大錢的投資者很少,不足萬分之一,這是事實,不過為了方便起見,我假設人數剛好有萬分之一。人數比例這麼低,但實際上每個交易日都有無數宗交易,並且這無數宗交易裡面包含著絕大多數個股。

萬分之一可以拆分為百分之一乘以百分之一,因此大致上可以這麼認為:即平均而言,在所有交易日中,只有百分之一的交易日是最佳買賣時機,在所有被交易的股票中,只有百分之一的股票最值得投資。這不是什麼秘密,許多人知道,不過每天依然有那麼多人進行那麼多筆不同股票的交易。為什麼?因為太多人經不起誘惑,不懂得說“不”。

從統計學角度來看,一個永遠說“不”的人最後的成績比一個經常交易的人要好很多,因為前者是零收益,後者是負收益。從現實來看,這個結果也是如此。

投資最基本也最難的技能就是抵制“誘惑”,抵制誘惑不等於對所有一切交易機會說不,而是對那些自己沒有充分把握的機會說不。所謂的“充分把握”沒有標準,因為各人客觀程度不盡相同。人天生是主觀的動物,要變得更加客觀,免不了後天的學習與實踐。

這些年來,據我自己的觀察,越不夠客觀的人越抵制不住“誘惑”,越抵制不住誘惑的人就越容易失去真正的機會。這種人對自己的投資向來沒多少自信,經常進行買賣,賺點小錢就跑了,最後所有好處都給了經紀。

大巧不工 - 最強的投資神器

從大學出來以後就對投資這個領域感興趣,最讓我感興趣的並非獲得收益時的刺激感,而是為什麼有些人能輕輕鬆鬆就賺取大量回報,有些人每天忙於交易,最後卻無甚收穫。

和其他人一樣,我也花了一段時間來研究所謂的技術分析,不可否認正確的技術分析有一定的正面作用,但很快我發現這還不是問題的關鍵,因為我們基本上是在使用前人設計的技術指標,有時用一個指標,有時綜合運用多個指標,但無論如何,這些指標一來是別人開發出來的,二來是很多其他人都在使用的,所以在大多數情況下,其實際作用並不顯著。簡單而言,用一個反問句就可以概括 - “如果大家都在贏錢,那麼誰在輸錢?” 技術分析只在兩種情況下有可能順利賺大錢,第一種情況是使用自己開發的技術指標,並且永遠不公開該技術指標,第二種情況是當市場上大多數投資者都由於某種特殊原因而放棄使用技術分析的那一段真空時間。通過模擬帳號試驗,結果似乎沒有錯,以下有附圖,我用外匯及黃金交易做實驗,在為期數月的時間裡,模擬交易幾種不同貨幣以及黃金,最終全部是正收益。


以股票來說,不少人都會依賴公司財報提供的信息來做出投資決定,這看起來似乎沒有錯,但只要使用數學的反證法就可以推翻這個結論。證明過程如下:
首先假設該結論成立(即依賴公司財報的信息能夠做出正確投資決定),那麼所有會計師都應該是投資高手,但我們知道事實上不是這樣的,因此假設不成立,即依賴公司財報的信息無法做出正確的投資決定。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無論是傳統技術分析還是財報分析都無法使長期投資獲得超額回報。一般來說,到此為止我應該要死心了,要麼放棄投資,要麼以純粹投機或者賭博的心態來進行投資活動。可是,我並不死心。因為我無意中看到“大巧不工”這四個字,得到了啟發。要做到這四個字,就必須把各種知識,經驗,適當地融合在一起,成為一種稱為“智慧”的東西,有了智慧的幫忙,很多複雜的問題都能找到最接近正確的解決方案。從此開始,我大量閱讀不同領域的書籍,當然我不可能去讀所有的書,只讀那些看起來比較感興趣並且看得懂的書,只抱著對世界多一分認識的好奇心來讀書,而非抱著如何才能在投資活動中賺大錢的心態來讀書。結果發現這個方法確實湊效,隨著知識的累積,眼界也隨之拓寬,同樣一個問題以前最多只能從一個角度來審視,現在可以從多角度來審視,看的角度越多,對事情的本質的理解也就越全面,處理方法自然也就更多更好了。現在做投資,已經不需要通讀所有財報,更不需要理會宏觀經濟,只要看很少的資訊就已經足夠做投資決策,當然,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這句話沒有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