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7日星期五

出遊前小結及幾點想法

1. 經過最近一個多月對我管理的合夥人組合調整,近三個月表現如下

成績有點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因為我原本只期望能追上指數,沒想到能跑贏指數12.3%(同期指數漲幅為27.2%)。我想這主要歸功於我大幅提高組合中指數ETF的比例,從原來的10%提高至目前的50%。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我認為在牛市中要超過指數的難度很大,若組合內不配指數ETF,則難度更大。以後有機會還會繼續提高指數ETF的佔比,預計最終達到組合的80%。

2. 投資者最應該關心和研究的是偏見和風險。偏見包括自己的偏見和別人的偏見,我感覺要看到別人的偏見比看到自己的偏見要容易,偏見本身加劇了信息應用的不對稱,是影響投資成績的主要內在因素。風險則已經說過很多,值得一提的是風險的其中一個源頭也來自於偏見。

3. 今年(2015年)如果發生重大黑天鵝事件我也不感到意外,這裡主要指系統性風險。

4. 明天開始一個多月的旅遊,旅遊時就不寫新東西了,當然各位可隨時留言,但要一個月才能獲得答复。

祝週末愉快。

2015年2月16日星期一

浩澤淨水

偶然看到又有一家公司被沽空機構盯上,搞笑的是高盛在前一天還出報告把它列入確信買入名單,把目標價調高至6元。不知道高盛是不是在小學招的人,僱傭童工可是非法的。

即使浩澤淨水沒有造假,以現在的估值($2.63)來看也是高得離譜,實在不知道6元是怎麼算出來的。淨水市場很大,基本摸不著天花板,利潤率也不低,要在這樣的市場長期享有一席之地者,不是技術過人就是資金很多,不知道浩澤淨水兩樣中佔了哪樣。不說國外一眾巨頭,就拿國內的格力和美的來說,浩澤淨水有可能鬥得贏麼?如果鬥得贏,這樣的估值不貴,甚至應該說非常便宜,如果鬥不贏,現在估值的十分之一都嫌貴。

再看看浩澤淨水的幾個大股東,基本都是些風投或者所謂的PE投資者,這些人的唯一任務就是盡最大努力提高招股價,試問即使不造假,它有多大投資價值呢?

2015年2月12日星期四

一個我喜歡問的問題

朋友要去拜訪上市公司,臨走前問我如果是我會問公司管理者什麼問題。我說我一般會正兒八經地問許多常規問題,然後假裝很認真地把答案記在筆記本上。問完常規問題之後,我就會合上筆記本,用輕鬆的語調來聊天,天南地北地聊。目的自然是要對方放下戒心(如有),因為只要對方有戒心,你就永遠聽不到真正的答案。有一個問題我喜歡在融洽的閒聊氣氛之中問對方:你認為世界上聰明的人多還是誠實的人多?

我最常聽到的答案是聰明的人多,遺憾的是這不是我要的答案。在我看來,誠實的人比聰明的人要多得多。誠實的人未必是聰明人(例如天生不會撒謊的人或者膽小而不敢撒謊的人),而真正聰明的人則肯定是誠實的人。因為聰明人清楚誠實最終能帶來莫大好處,他們不必為了高尚而誠實,他們僅僅是為了獲得好處而誠實。

當拜訪上市公司時,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公司管理層是否足夠聰明,你不會想要長期把錢投資在傻瓜身上。至於業務前景、行業前景、甚至公司明年或下一季度的業績如何,這些都是次要的,難道你仍然認為一個(或一群)傻瓜經營的企業會有光明前景?如果你明白什麼才是最聰明的,你就能在最普通的閒聊中得知對方是否足夠聰明。因此,了解聰明的定義很重要。

值此新春之際,預祝大家新年進步、更誠實、更聰明。

2015年2月6日星期五

幾種常見的核心競爭力

所謂核心競爭力,就是那些幾乎不可能被競爭對手模仿和超越的因素。擁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就是好企業,雖然好企業和好投資是兩碼事。儘管如此,認識幾種較為常見的核心競爭力還是有好處的。它們是:

1. 時間帶來的低成本

2. 好名聲(或高知名度)帶來的低成本(或高收益)

3. 獨占資源帶來的低成本

4. 優越企業文化帶來的低成本(或低風險、或高效益)

理論上第4點可以被模仿,然而由於自尊心和不喜歡持續學習的普遍存在,使得第4點難以被模仿。事實上,只要在一段時期內保持第4點帶來的優勢,企業將很可能因此而獲得前3種核心競爭力之中的某一種或幾種(視具體行業而定),一旦發生這種情形,企業就變得更加難以被超越。

作為投資者,只有一種核心競爭力,那就是先於其他投資者找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當然這需要某些特定的知識,也需要一點運氣。

這些只是我自己的總結,並非從教科書裡習得,如有雷同,實屬巧合。感興趣的讀者可自行尋找與之相匹配的企業來研究對照,我就不列舉實例了,因為只有靠自己尋找才能學到東西。

2015年2月1日星期日

最好

無論是投資還是生活中的其它方面,我們都希望做到最好,因此我們考慮問題時都朝著“如何做到最好”這個方向去考慮。我不能說這是錯的,但我認為它的次序放錯了,在考慮“如何做到最好”之前,應該考慮的是“如何做到我所能做到的最好”。如果能夠經常考慮這個問題,或許就不會被外界的各種信息干擾,也不會被一時的情緒波動左右行動。

除了對自己是這樣,對別人也應該是這樣。例如,我們對貪污腐敗的官員深惡痛絕,我們想到的是“他們沒有把事情做好(或做對)”,我們鮮少考慮到“他們是不是已經在他們的能力範圍內做到最好了?” 官員首先是個人,而每個人總有其能力極限。當環境有利於貪污行為時,定力95分的官員拒絕了95次貪污的機會,到第96次的時候,已經超過了其定力極限,再也把持不住。東窗事發之後,大眾會想“也許他們已經盡力了”嗎?我打賭大多數人不會這麼想。另一個定力只有40分的官員,拒絕了40次貪污的機會,在第41次機會到來之前,大面積的肅貪行動開始了,這官員躲過了一劫。大眾會怎麼看他?肯定覺得是位清官吧。當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時,我們就明白應該被深惡痛絕的不是那些貪污腐敗的官員,而是有利於貪污行為的環境因素。把氣撒在犯罪的人身上毫無意義,正視罪惡本身和正視允許罪惡滋生的環境才能解決問題。

有許多淺顯的道理同時適用於投資行為和日常生活之中。通過學習、觀察和思考來掌握它們並善加運用,這樣有利於避免人云亦云和給自己創造優勢。這同時也是對自己的投資、自己的生活和自己所在的社會的一種負責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