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假中忍不住瞄了組合情況一眼。。。
再一次出乎意料。
有不少朋友預期近期要調整,建議我減倉。對此我的回答是:“呵呵。”
我的意思是我也沒有水晶球,依慣例牛市中有若干次調整是正常的,可是即便如此我也猜不出什麼時候調整,更猜不出調整多久和調整幅度多大,既然不能確定,我也懶得去費神了,就這樣吧,它愛調不調,我只管繼續度我的假就是了。
順便一提,任何級別的調整都不會對沒有借錢投資的人造成致命傷害,至於對那些大借特借的投資者而言,可真要好好顧慮一下了。
2015年5月27日星期三
2015年5月13日星期三
投資收益
當股市大幅波動時,我們經常聽到人們在談論投資收益。多數人認為投資收益等於賺了(或虧了)多少,在我看來這是不完整的,不完整的認知很可能導致投資者在應該高興時感到傷心失望而在應該傷心失望時卻感到高興。
投資收益指的應該是投資者實際購買力的變化。當我跟別人談起這個概念時,經常遇到另外一個問題,例如有人在某一年的投資收益率是5%,而實際生活成本的通脹卻達到了15%,他感到失望,因為他認為他的實際購買力下降了。
這麼想有什麼問題嗎?我認為至少有兩個問題:第一,投資收益率跑贏通脹率是投資的根本意義所在,但這並不意味著在所有年份中都必須跑贏通脹,尤其在某些惡性通脹的年份;第二,在通常情況下,一個人放在當期投資的錢多於當期的生活費用,當考慮實際購買力時,除了日常生活中的購買力,更重要的是要考慮在資本市場中的購買力。
用以上的例子來說,該投資者用30%的資金作為某一年的生活費用,而另外70%的資金則用於投資,在一個惡性通脹的年份 - 我們知道惡性通脹會大幅削弱企業的盈利能力,使企業業績變得十分難看,而股價也應該以大幅下挫來反映這個事實。假如5%的通脹率是正常,那麼15%的實際通脹率就包含了10%的惡性通脹。有經驗的投資者應該清楚每1%的惡性通脹對企業帶來的業績傷害可能要遠高於1%(這裡保守地假設為1.2%),而每1%的業績倒退所帶來的股價下挫幅度也很可能遠超1%(這裡也保守地假設為1.2%),如此一來該投資者的生活資金(佔總資金30%)的購買力縮水了10%(15% - 5%),即相當於總資產縮水3.33%。另一方面,由於大多數股票價格下挫,平均來說下挫了30.56% (1 - 1/1.2/1.2),換言之,該投資者在股市中的實際購買力提高了44%(1 /(1 - 30.56%)),而之前假設該投資者有70%的資產用於投資,則其實其資產購買力提高了30.8%(44% * 70%),這樣一來該投資者在生活中的購買力縮水了3.33%而在股市中的購買力又膨脹了30.8%,後者減去前者之後還剩下27.47%,換言之,在一個看似令人沮喪的惡性通脹年份中,市場卻實實在在地給投資者們提供了一個提高資產購買力的機會。
明白這些也就能明白為什麼巴菲特等投資大師喜歡熊市多於牛市。只有把股票看成代表企業的資產的人才能在應該高興的時候感到高興、在應該失望的時候感到失望。
PS:以上用作舉例說明的數字並非實際數字,計算過程也可能存在錯漏,數字本身不是討論的目的,討論的目的是嘗試帶出投資收益的完整解釋以及對實際購買力概念的認識。這些認識並非無足輕重 - 至少對我自己而言是如此 - 它們也是我對投資的認識的一部分。
投資收益指的應該是投資者實際購買力的變化。當我跟別人談起這個概念時,經常遇到另外一個問題,例如有人在某一年的投資收益率是5%,而實際生活成本的通脹卻達到了15%,他感到失望,因為他認為他的實際購買力下降了。
這麼想有什麼問題嗎?我認為至少有兩個問題:第一,投資收益率跑贏通脹率是投資的根本意義所在,但這並不意味著在所有年份中都必須跑贏通脹,尤其在某些惡性通脹的年份;第二,在通常情況下,一個人放在當期投資的錢多於當期的生活費用,當考慮實際購買力時,除了日常生活中的購買力,更重要的是要考慮在資本市場中的購買力。
用以上的例子來說,該投資者用30%的資金作為某一年的生活費用,而另外70%的資金則用於投資,在一個惡性通脹的年份 - 我們知道惡性通脹會大幅削弱企業的盈利能力,使企業業績變得十分難看,而股價也應該以大幅下挫來反映這個事實。假如5%的通脹率是正常,那麼15%的實際通脹率就包含了10%的惡性通脹。有經驗的投資者應該清楚每1%的惡性通脹對企業帶來的業績傷害可能要遠高於1%(這裡保守地假設為1.2%),而每1%的業績倒退所帶來的股價下挫幅度也很可能遠超1%(這裡也保守地假設為1.2%),如此一來該投資者的生活資金(佔總資金30%)的購買力縮水了10%(15% - 5%),即相當於總資產縮水3.33%。另一方面,由於大多數股票價格下挫,平均來說下挫了30.56% (1 - 1/1.2/1.2),換言之,該投資者在股市中的實際購買力提高了44%(1 /(1 - 30.56%)),而之前假設該投資者有70%的資產用於投資,則其實其資產購買力提高了30.8%(44% * 70%),這樣一來該投資者在生活中的購買力縮水了3.33%而在股市中的購買力又膨脹了30.8%,後者減去前者之後還剩下27.47%,換言之,在一個看似令人沮喪的惡性通脹年份中,市場卻實實在在地給投資者們提供了一個提高資產購買力的機會。
明白這些也就能明白為什麼巴菲特等投資大師喜歡熊市多於牛市。只有把股票看成代表企業的資產的人才能在應該高興的時候感到高興、在應該失望的時候感到失望。
PS:以上用作舉例說明的數字並非實際數字,計算過程也可能存在錯漏,數字本身不是討論的目的,討論的目的是嘗試帶出投資收益的完整解釋以及對實際購買力概念的認識。這些認識並非無足輕重 - 至少對我自己而言是如此 - 它們也是我對投資的認識的一部分。
2015年5月3日星期日
巴菲特:寧可一百次的過於謹慎,也不願1%的不謹慎
標題是巴菲特在今年股東大會說的話。若真能看懂這句話 - 我的意思是真正的看懂 - 則在漫長的投資路上不可能不一帆風順。
這句話要多久才能真正看懂?因人而異。如果是我,要五年以上。
有些話,儘管無比重要,卻無法通過語言來完美解釋,必須靠自己來理解和體會。這讓我想起巴菲特的另一句話:“你真的能跟一條魚解釋在陸地上行走的感覺嗎?”
這句話要多久才能真正看懂?因人而異。如果是我,要五年以上。
有些話,儘管無比重要,卻無法通過語言來完美解釋,必須靠自己來理解和體會。這讓我想起巴菲特的另一句話:“你真的能跟一條魚解釋在陸地上行走的感覺嗎?”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