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蛙】是近期一款熱門手游,竟然吸引了早已過了打機年紀的我。好在無需在遊戲上花太多時間。
那麼【旅蛙】與投資組合又有什麼關係?
首先,我從【旅蛙】得到一點靈感:為什麼我們不找一個簡單輕鬆的構建組合的方法?為什麼我們不構建一個打理起來非常輕鬆的投資組合?為什麼我們不構建一個讓人不再憂慮投資回報和投資風險的組合?
其次,投資組合的構建邏輯應該長期有效,並且回報率要足夠吸引,只有這樣的組合才能讓人安心去享受每一次旅行,就像遊戲中的小青蛙,它的所有開支都依賴於定期收割的三葉草。我們的組合要表現得像遊戲中的三葉草那樣,無休止的製造利潤。
最後,我尋找有效因子的過程也正是我接觸【旅蛙】的過程。
基於各種考慮,【旅蛙】投資組合應該具備以下特點:
1.組合中只包含10只股票,並且對於大多數散戶而言有足夠的成交量,這樣的定位有利於操作。
2.每年(或每12個月)只需要換一次倉,這樣就無需花太多時間去操作,同時也節省了交易費用。
3.隨時都可以構建最新組合,這樣方便隨時隨地想要投資的人。
4.組合要經常跑贏恆生指數,並且要大幅度跑贏,這樣既滿足在意跑贏指數頻率的人,又滿足關心組合是否顯著跑贏指數的人。
5.組合可調節,包括市值和成分股數量(10只或更多),這樣滿足對市值或進一步分散投資風險有特別要求的人。
6.最重要的,組合的構建因子必須長期有效。我們會想過去有效的並不表示未來也同樣有效。那要怎麼解決這個問題?讓我們把上面那句話換一種說法,那就是我們不希望那些因子只是在過去的市場中“碰巧”有效。這讓我想起我在大學時代寫論文時的一段往事。當時老師告誡我們,千萬不要想著去互聯網上面東抄一點西抄一點,湊成一篇論文,不管你抄襲得多麼巧妙,我都有辦法發現。聽完老師的話,我馬上就提了一個問題:請問您怎麼確定我們的想法或表達方式不是恰好與其他人的類似甚至一樣呢?老師反問:你覺得這種碰巧的可能性有多大呢?雖然這個回答不能釋出我的疑慮,但是卻並非毫無道理。事實上,我正是借助這其中的道理來驗證我的因子的有效性。首先,我使用推理的方式找來各種因子,接著繼續使用推理的方式來結合各種因子,並記錄下這些因子的組合將會使我的投資組合獲得什麼樣的結果,以及整個過程將會是什麼樣的,到此為止我絕對不碰歷史數據,因此歷史數據對於我來說就相當於未來數據 - 我對其一無所知。最後,我才把因子丟到歷史數據中去,記錄實際過程以及結果。如果過程的運行模式以及結果通通如事前預料的一樣,那麼這就說明因子確實在發揮作用,並且我對該因子的性質的理解是正確的。當然了,實際操作中還需要用到一點統計學的知識,這樣才能更科學的驗證預想的與實際的表現的相同的顯著程度。
7.這個【旅蛙】組合在過去12年(06~17)中獲得的回報為21倍,同期恆生指數的回報只有1倍。12年中只有2年跑輸指數,分別是08和11年。假設在08年初股市最高位時開始使用這個組合,至今也有超過3倍的回報,相比之下,同期恆指的回報連一成也不到。
這個組合適合誰?
當然是適合那些想要輕輕鬆鬆在市場上不斷賺錢的人啦。
投資本來就應該是一件輕鬆快樂的事。零憂慮,零複雜,加超額回報。
2018年4月26日星期四
2018年4月24日星期二
因子
市場對因子的追捧和冷落決定了股票的漲跌。
市場上同時存在多種投資策略,不同投資策略中包含的因子可能部分相同。例如第一策略包含因子AB,第二策略包含因子AC。
當一個因子同時被包含在越多策略之中,這個因子所能帶來的超額回報就越小,而所能帶來的虧損就越大。
長期來看,熱門因子難以給投資者帶來顯著的超額回報,短期來看,熱門因子容易給投資者帶來虧損。
長期來看,冷門因子必將給投資者帶來顯著的超額回報,短期來看,冷門因子既可能給投資者帶來超額回報也可能給投資者帶來較大虧損。
因子是投資者與市場之間互動的結晶,也可以看成是投資者對市場的自適應性結果。
因子一旦被發現就會被一直使用,尚未發現長時間被棄而不用的情況。
從使用效果來看,因子始終循高效,低效,失效,高效這個路徑演化,並不斷重複。
熱門因子的高效階段維持時間較短,而在低效和失效這兩個階段維持時間較長。
冷門因子在高效階段維持時間較長,而在其它階段維持時間較短。
如果把熱門和冷門也看成因子,則熱門和冷門也是自適應性結果。
因子的本質是一個信息載體,信息自有其傳承之道,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因子一旦被發現就會被一直使用下去,雖然中途必然會出現短暫擱置。
因子的中途擱置(暫時失效)應視為延續該因子的必要環節,就如生命生老病死的循環,雖然因子無形,但也是大自然的產物之一,因此也必然遵循大自然的法則。
當我們基於某類因子選擇股票時,無法避免被選出的股票也同時具備其它因子,因此當選出的股票數量越多時,裡面可能包含的熱門因子也就越多,更多的熱門因子意味著組合的表現將趨向平庸。
冷門因子的選擇是獲得超額收益的前提條件之一,另一條件是投資者必須等待冷門因子發揮作用。
冷門因子被發現並被追捧而成為熱門因子時,理論上投資者應該尋找新的冷門因子來取而代之,可是通過歷史數據發現該方法從長遠來看並無取得顯著效果。可能的原因是組合中同時存在其它因子,且在冷門因子變為熱門因子的過程中,該些因子碰巧降溫了,成為新的冷門因子。
市場上同時存在多種投資策略,不同投資策略中包含的因子可能部分相同。例如第一策略包含因子AB,第二策略包含因子AC。
當一個因子同時被包含在越多策略之中,這個因子所能帶來的超額回報就越小,而所能帶來的虧損就越大。
長期來看,熱門因子難以給投資者帶來顯著的超額回報,短期來看,熱門因子容易給投資者帶來虧損。
長期來看,冷門因子必將給投資者帶來顯著的超額回報,短期來看,冷門因子既可能給投資者帶來超額回報也可能給投資者帶來較大虧損。
因子是投資者與市場之間互動的結晶,也可以看成是投資者對市場的自適應性結果。
因子一旦被發現就會被一直使用,尚未發現長時間被棄而不用的情況。
從使用效果來看,因子始終循高效,低效,失效,高效這個路徑演化,並不斷重複。
熱門因子的高效階段維持時間較短,而在低效和失效這兩個階段維持時間較長。
冷門因子在高效階段維持時間較長,而在其它階段維持時間較短。
如果把熱門和冷門也看成因子,則熱門和冷門也是自適應性結果。
因子的本質是一個信息載體,信息自有其傳承之道,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因子一旦被發現就會被一直使用下去,雖然中途必然會出現短暫擱置。
因子的中途擱置(暫時失效)應視為延續該因子的必要環節,就如生命生老病死的循環,雖然因子無形,但也是大自然的產物之一,因此也必然遵循大自然的法則。
當我們基於某類因子選擇股票時,無法避免被選出的股票也同時具備其它因子,因此當選出的股票數量越多時,裡面可能包含的熱門因子也就越多,更多的熱門因子意味著組合的表現將趨向平庸。
冷門因子的選擇是獲得超額收益的前提條件之一,另一條件是投資者必須等待冷門因子發揮作用。
冷門因子被發現並被追捧而成為熱門因子時,理論上投資者應該尋找新的冷門因子來取而代之,可是通過歷史數據發現該方法從長遠來看並無取得顯著效果。可能的原因是組合中同時存在其它因子,且在冷門因子變為熱門因子的過程中,該些因子碰巧降溫了,成為新的冷門因子。
2018年4月21日星期六
巴菲特和馬雲談貿易戰
馬雲認為美國雖然在製造業方面對中國是貿易逆差,然而在服務業方面對中國卻是貿易順差,這是第一點。第二點,即使是製造業,其實也有存在計算方面的問題,例如蘋果公司的手機電腦都是在中國代工,生產出來的東西賣給中國人,然後抽走大部分利潤,從會計角度上看錢是沒有回美國的,然而蘋果是美國公司,無論如何錢最終都會回到美國股東手裡。第三點是說明貿易這件事本來是促進人類社會發展的大好事,貿易的本質是大家交換自己最擅長生產的東西,從而達到降低生產成本的終極目的。所以,結論就是堅決反對貿易戰。
似乎馬雲講的沒錯,沒什麼好辯駁的。
然後巴菲特又來發表對貿易戰的看法,不愧是巴菲特,看問題既到點又到面。他認為美國確實需要改變一下貿易上的策略,因為最近幾十年來外國(任何美國以外的國家)確實大量增加了美國債務,債務增長不要緊,要緊的是債務的增長速度加快了,照這個增長速度以後數十年美國人每年都不得不把相當大一部分收入拿來還債了,家底再厚也有掏空的一天。美國人要么勒緊褲腰帶過日子,要么使美元大幅度貶值,然而後者只會使美元失去其地位。總之這兩種結果都對美國人不利,所以今天意識到未來問題的嚴重性了,就應該做出些改變。這些講的是面,即整體,巴菲特不跟你聊具體哪個公司賺的錢回不回美國,也不聊最近十年八年的事,他只跟你說美國的外債大幅度增加了,而且增加的速度越來越快,不管你借的債到底是用到哪去的。
巴菲特接著說有些國家就是覬覦美國的深厚家底,使用一些貿易上的策略來弄走美國的錢。這說的是點。如果把美國整體看成一個全世界最富有的人,那麼其他人想從他身上弄點好處去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弄到一點好處之後就自然想弄多一點,再多一點。。。這就是人之常情。
最後,巴菲特還指出了貿易的本質,貿易應該是等價交換的,比如我擅長製造衣服,你擅長製造鞋子,那我就造衣服出來跟你換鞋子,如果我的衣服賣500元一件,而你的鞋子要賣600元一雙,那我每跟你換一次(貿易),我都要從我的儲蓄裡拿出100元給你,長此以往,不管我的儲蓄有多少錢,都有用完的一天。(這個懂點經濟學的人都知道的道理,我就不信馬雲的團隊不知道。如果知道了還避而不談,那就不太厚道了。)
好了,以上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首先,人們總會找到自己最舒服最喜愛的方式走下去。貿易戰本身也是找出路的其中一環,不用擔心找出路這個環節把出路給堵死了。其次,每隔一段日子,就會出現一個倉庫,倉庫中堆滿炸藥,然後在某一天夜晚,就會有個傢伙拿著火把跑進這個倉庫,在裡面繞上幾圈。如果你恰好在這個倉庫附近,你該做的就是遠遠跑開,而不是猜那個拿火把的傢伙究竟在哪個夜晚的幾點幾分來倉庫串門,或者寄希望於火把點不著炸藥。
似乎馬雲講的沒錯,沒什麼好辯駁的。
然後巴菲特又來發表對貿易戰的看法,不愧是巴菲特,看問題既到點又到面。他認為美國確實需要改變一下貿易上的策略,因為最近幾十年來外國(任何美國以外的國家)確實大量增加了美國債務,債務增長不要緊,要緊的是債務的增長速度加快了,照這個增長速度以後數十年美國人每年都不得不把相當大一部分收入拿來還債了,家底再厚也有掏空的一天。美國人要么勒緊褲腰帶過日子,要么使美元大幅度貶值,然而後者只會使美元失去其地位。總之這兩種結果都對美國人不利,所以今天意識到未來問題的嚴重性了,就應該做出些改變。這些講的是面,即整體,巴菲特不跟你聊具體哪個公司賺的錢回不回美國,也不聊最近十年八年的事,他只跟你說美國的外債大幅度增加了,而且增加的速度越來越快,不管你借的債到底是用到哪去的。
巴菲特接著說有些國家就是覬覦美國的深厚家底,使用一些貿易上的策略來弄走美國的錢。這說的是點。如果把美國整體看成一個全世界最富有的人,那麼其他人想從他身上弄點好處去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弄到一點好處之後就自然想弄多一點,再多一點。。。這就是人之常情。
最後,巴菲特還指出了貿易的本質,貿易應該是等價交換的,比如我擅長製造衣服,你擅長製造鞋子,那我就造衣服出來跟你換鞋子,如果我的衣服賣500元一件,而你的鞋子要賣600元一雙,那我每跟你換一次(貿易),我都要從我的儲蓄裡拿出100元給你,長此以往,不管我的儲蓄有多少錢,都有用完的一天。(這個懂點經濟學的人都知道的道理,我就不信馬雲的團隊不知道。如果知道了還避而不談,那就不太厚道了。)
好了,以上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首先,人們總會找到自己最舒服最喜愛的方式走下去。貿易戰本身也是找出路的其中一環,不用擔心找出路這個環節把出路給堵死了。其次,每隔一段日子,就會出現一個倉庫,倉庫中堆滿炸藥,然後在某一天夜晚,就會有個傢伙拿著火把跑進這個倉庫,在裡面繞上幾圈。如果你恰好在這個倉庫附近,你該做的就是遠遠跑開,而不是猜那個拿火把的傢伙究竟在哪個夜晚的幾點幾分來倉庫串門,或者寄希望於火把點不著炸藥。
2018年4月20日星期五
随機事件
曾經是全世界最大的保險公司AIG在2008年的金融海嘯中市值蒸發了超過95%,若非美國政府及時出手相救,AIG恐怕要破產收場。據說當時李嘉誠特地買了一張AIG的實物股票,並用筆在那張股票下方寫上“以此為鑑,可惕未來”八個字送給他的孫子。
最近中興通訊被美國政府制裁,消息一出第二天立即停牌。中興通訊是在兩地同時上市的藍籌股之一,內地稱之為白馬股。中興通訊在其行業中也算是龍頭,該行業並非夕陽行業,也並非遇到行業低潮期。中興通訊經營及上市都有些年頭了,投資者想要了解它的過去可謂輕而易舉。以上這些條件看起來是不是已經足以令相當一部分人敢於重倉中興通訊了?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可是,這些條件加起來在隨機事件面前也依然不堪一擊。
歷史上有不計其數的無名人士在隨機事件上吃過大虧,只是因為他們無名,所以才不被後來者記住。
投資者的主要威脅就是各種各樣的隨機事件,所以投資者必須時刻提醒自己對未來無數的隨機事件做最大限度的準備,哪怕為此不得不付出一些機會成本,哪怕隨機事件一百年也不出現一回。
這個觀念在我看來很好理解,可在許多人看來卻並非如此,有一次我忍不住問一個不那麼在意隨機事件的投資者,我問:如果你連續買了十年的醫療保險,在這十年中你卻沒有生病,到第十一年時,你會不會覺得很遺憾自己過去十年之中都沒得病,白白浪費了那些保費,然後從第十一年開始你就不再繼續買醫療保險了?我獲得的答案是否定的。可是,為什麼同樣的邏輯放在投資上就搞不明白?
最近中興通訊被美國政府制裁,消息一出第二天立即停牌。中興通訊是在兩地同時上市的藍籌股之一,內地稱之為白馬股。中興通訊在其行業中也算是龍頭,該行業並非夕陽行業,也並非遇到行業低潮期。中興通訊經營及上市都有些年頭了,投資者想要了解它的過去可謂輕而易舉。以上這些條件看起來是不是已經足以令相當一部分人敢於重倉中興通訊了?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可是,這些條件加起來在隨機事件面前也依然不堪一擊。
歷史上有不計其數的無名人士在隨機事件上吃過大虧,只是因為他們無名,所以才不被後來者記住。
投資者的主要威脅就是各種各樣的隨機事件,所以投資者必須時刻提醒自己對未來無數的隨機事件做最大限度的準備,哪怕為此不得不付出一些機會成本,哪怕隨機事件一百年也不出現一回。
這個觀念在我看來很好理解,可在許多人看來卻並非如此,有一次我忍不住問一個不那麼在意隨機事件的投資者,我問:如果你連續買了十年的醫療保險,在這十年中你卻沒有生病,到第十一年時,你會不會覺得很遺憾自己過去十年之中都沒得病,白白浪費了那些保費,然後從第十一年開始你就不再繼續買醫療保險了?我獲得的答案是否定的。可是,為什麼同樣的邏輯放在投資上就搞不明白?
2018年4月17日星期二
股價與公司價值
有一熟人是A股一家上市公司的主要股東,大半年前他問我對於該公司的股價判斷。我的回答比他預期的差了許多,當時我預期的股價大約只有當日股價的40%。作為公司的主要股東,也完全了解公司的運作以及各項資產的質量,他聽完我的回答之後表示大不以為然。
不久之後,這位主要股東的其他朋友開始買進這支股票,因為他們也認為這個公司前景不錯,而且管理團隊比較優秀,再加上還有一些有價值的有形資產背書(例如土地)。這些因素使他們對於這筆投資感到非常安心。
又過了短短幾個月時間,該公司股價跌至我大半年前預期的價格附近,比我預期的價格還要低2%。於是我聯繫那位主要股東,通知他股價正如我當初的預期。他覺得非常納悶,因為公司的實際業務,或者說公司的基本面並沒有什麼變化,所有財務上的指標都沒發生什麼變化,只有股價跌去了60%。那些看好這家公司而買進股票的投資者,賬面虧損35%以上。個結果與他們的預期相差甚遠,他們覺得難以接受。
時至今日,股價有了一些反彈,比最低位處反彈了20%左右,這位股東又來問意見,我的意見依然是尚未見底。他的反應與上一次相同,依然表示不信,理由是公司的生意比大半年前更好了,而且還即將派息。我想應該是這位主要股東的朋友見股價反彈,坐不住了,想問他的意見,而他又不敢給意見,所以才把我的意見搬出來,我猜他會這麼回答他的朋友:“我認為公司前景還是不錯的,業務方面進展也比較順利,還有就是我們今年也會派息,但是我一位從事投資的朋友認為市場還會波動,可能股價方面也有下跌的可能。”
對於這樣的回答,你有什麼看法?我的看法很簡單:一句廢話。連“不知道”也不敢說出口的人真的不在少數。
再回到大半年前他要我判斷股價的時候。當時我給出判斷所用的時間大約2分鐘,在此之前我並無看過該公司的財報或任何通告,我也沒有看k線圖,因為那是一只次新股,當時才上市沒幾個月,沒什麼k線圖好看的。我對該行業可謂完全的門外漢,不清楚其行業地位,更不清楚其行業前景。我對公司管理層的信息為零,只知道他們也是人類。我當時給出的判斷已經盡量照顧對方的面子問題,事實上我心目中的價位比我口頭上說的還要低20%。
那麼這位股東對股價的判斷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我認為最大的問題也是最為普遍存在的問題,犯這個錯誤的投資者十分普遍,這個錯誤就是:以為自己對公司基本面的了解超過市場上其他投資者。顯然,只要實際情況並非如此,那麼股價就已經反映了應有的預期。利用已經反映在股價上的因素去做投資決定,最好的情況僅僅是不虧損而已。
正是因為這些基本面信息已經反映在股價上,因此我才有可能在沒有這些基本面信息的前提下作出比主要股東還要準確得多的股價預期。
曾經有人用非常嚴謹的方法計算過,一個對財務知識有完美認識的人,第一時間拿到最新財務報表,在這種理想狀態下,基於財報研究竟然有高達60%是完全無用的。這個結果還是在A股這樣非專業投資者佔大比例的市場背景中。如果放在美國香港等專業投資者佔較大比例的市場中,恐怕要超過60%是完全無用的(完全無用的意思不僅僅是不起作用,也可能起相反的作用)。
所以,我仰仗的信息並非財報上的信息,更不是財經新聞上的信息。我仰仗的是對其他投資者行為方式的量化信息。
今天,我對那位股東說:根據統計,市場反映公司基本面因素需要的時間平均是3年。如果投資者沒有做好持續投資3年的準備,那麼就請不要以公司基本面來做投資決定。如果你問我為什麼是3年,那我反問一句,為什麼金魚的記憶只能維持數秒?假如金魚的世界也有股市,金魚也買股票,你覺得金魚世界的股價要反映基本面因素需要多久?
不久之後,這位主要股東的其他朋友開始買進這支股票,因為他們也認為這個公司前景不錯,而且管理團隊比較優秀,再加上還有一些有價值的有形資產背書(例如土地)。這些因素使他們對於這筆投資感到非常安心。
又過了短短幾個月時間,該公司股價跌至我大半年前預期的價格附近,比我預期的價格還要低2%。於是我聯繫那位主要股東,通知他股價正如我當初的預期。他覺得非常納悶,因為公司的實際業務,或者說公司的基本面並沒有什麼變化,所有財務上的指標都沒發生什麼變化,只有股價跌去了60%。那些看好這家公司而買進股票的投資者,賬面虧損35%以上。個結果與他們的預期相差甚遠,他們覺得難以接受。
時至今日,股價有了一些反彈,比最低位處反彈了20%左右,這位股東又來問意見,我的意見依然是尚未見底。他的反應與上一次相同,依然表示不信,理由是公司的生意比大半年前更好了,而且還即將派息。我想應該是這位主要股東的朋友見股價反彈,坐不住了,想問他的意見,而他又不敢給意見,所以才把我的意見搬出來,我猜他會這麼回答他的朋友:“我認為公司前景還是不錯的,業務方面進展也比較順利,還有就是我們今年也會派息,但是我一位從事投資的朋友認為市場還會波動,可能股價方面也有下跌的可能。”
對於這樣的回答,你有什麼看法?我的看法很簡單:一句廢話。連“不知道”也不敢說出口的人真的不在少數。
再回到大半年前他要我判斷股價的時候。當時我給出判斷所用的時間大約2分鐘,在此之前我並無看過該公司的財報或任何通告,我也沒有看k線圖,因為那是一只次新股,當時才上市沒幾個月,沒什麼k線圖好看的。我對該行業可謂完全的門外漢,不清楚其行業地位,更不清楚其行業前景。我對公司管理層的信息為零,只知道他們也是人類。我當時給出的判斷已經盡量照顧對方的面子問題,事實上我心目中的價位比我口頭上說的還要低20%。
那麼這位股東對股價的判斷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我認為最大的問題也是最為普遍存在的問題,犯這個錯誤的投資者十分普遍,這個錯誤就是:以為自己對公司基本面的了解超過市場上其他投資者。顯然,只要實際情況並非如此,那麼股價就已經反映了應有的預期。利用已經反映在股價上的因素去做投資決定,最好的情況僅僅是不虧損而已。
正是因為這些基本面信息已經反映在股價上,因此我才有可能在沒有這些基本面信息的前提下作出比主要股東還要準確得多的股價預期。
曾經有人用非常嚴謹的方法計算過,一個對財務知識有完美認識的人,第一時間拿到最新財務報表,在這種理想狀態下,基於財報研究竟然有高達60%是完全無用的。這個結果還是在A股這樣非專業投資者佔大比例的市場背景中。如果放在美國香港等專業投資者佔較大比例的市場中,恐怕要超過60%是完全無用的(完全無用的意思不僅僅是不起作用,也可能起相反的作用)。
所以,我仰仗的信息並非財報上的信息,更不是財經新聞上的信息。我仰仗的是對其他投資者行為方式的量化信息。
今天,我對那位股東說:根據統計,市場反映公司基本面因素需要的時間平均是3年。如果投資者沒有做好持續投資3年的準備,那麼就請不要以公司基本面來做投資決定。如果你問我為什麼是3年,那我反問一句,為什麼金魚的記憶只能維持數秒?假如金魚的世界也有股市,金魚也買股票,你覺得金魚世界的股價要反映基本面因素需要多久?
2018年4月14日星期六
到底投資賺的是什麼錢?
毫無疑問,投資就是為了獲利。沒有人不喜歡從投資中獲利,沒有人不喜歡快速獲利,沒有人不喜歡長期跑贏市場指數,沒有人不喜歡每天每小時每分鐘都跑贏指數,如果有得選擇的話。
可是,到底投資靠什麼獲利?
有人說,靠信息不對稱獲利,於是他們要么尋找不對稱信息,要么製造不對稱信息。2008年,著名的投資銀行倒下了,無數中小金融機構也倒下了。你相信這些倒下的金融機構完全沒有信息上的優勢麼?如果研究更長時間跨度的世界金融史,你會發現還有更多類似的例子曾經發生過。根據數學的反証法原則,只需一個反例就足以証明信息不對稱不足以保証投資的成功。
有人說,靠專業的財務知識獲利,如果真是這樣,請問,你怎麼確定你的財務知識比大多數投資者更好?
有人說,靠運氣和經驗,同樣請問,你怎麼確定你的運氣和經驗比其他人好?
還有人回答得甚是巧妙 - 靠綜合能力。還是老問題,請問你怎麼確定你的綜合能力比多數人強?
如果我沒猜錯,大多數投資者根本不曾仔細思考過這些問題,或者有些人曾經想到過這些問題,但是心理上卻十分抗拒繼續尋找答案,畢竟人們還不太習慣看低自己的能力或潛力。迴避了這些最根本的問題之後,埋頭研究投資標的,例如某個股票的K線圖和技術走勢,例如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例如美國總統又干了什麼傻事,例如股指期貨多空雙方的比例,例如上市公司的年報中報季報等等。
那麼,到底投資靠什麼獲利?答案就是:信仰。
世上缺錢的人不少,缺時間的人也不少,可是缺信仰的人比前兩者加起來還要多。因為對於金錢和時間的概念,我們並不陌生,我們會根據自己的需要去追求它們。相比之下,我們對於信仰的概念就陌生多了,我們了解金錢的作用,了解時間的作用,可是我們不太了解信仰的作用。由於我們不太了解信仰是什麼,以及有什麼作用,所以我們要么忽略了它,要么以為自己已經擁有它。例如許多基督徒就以為自己擁有信仰。你問基督徒,想像一下現在你站在懸崖邊上,上帝出現在你身邊,告訴你只要往下跳,你就馬上在天堂得到永生,你會毫不猶豫的跳下去嗎?你最可能得到的回答有兩種:1.上帝不會這麼做的。2.你瘋了吧?
信仰不等同於相信,信任或自信。信仰比它們強大無數倍。因為信仰是絕對相信某個事物擁有無比強大的力量。這個事物可以是一個神,也可以是一種規律。請問在沒有徹底了解的情況下又怎麼可能做到絕對相信?我們沒辦法拿神來研究,可是我們有辦法拿規律來研究。所以,對於規律這種事物,我們是有可能產生真正信仰的。
從大量的統計研究中我們發現大多數投資者並不缺乏財務知識和市場信息,他們缺乏的是信仰。更具體一點說,他們由於缺乏對投資策略的信仰而經常半途而廢。須知,即使最優秀的投資策略也敵不過半途而廢。
既然投資靠信仰獲利,那麼學習投資的過程就是尋求信仰的過程,而第一步就是尋找獲得信仰的方法。
可是,到底投資靠什麼獲利?
有人說,靠信息不對稱獲利,於是他們要么尋找不對稱信息,要么製造不對稱信息。2008年,著名的投資銀行倒下了,無數中小金融機構也倒下了。你相信這些倒下的金融機構完全沒有信息上的優勢麼?如果研究更長時間跨度的世界金融史,你會發現還有更多類似的例子曾經發生過。根據數學的反証法原則,只需一個反例就足以証明信息不對稱不足以保証投資的成功。
有人說,靠專業的財務知識獲利,如果真是這樣,請問,你怎麼確定你的財務知識比大多數投資者更好?
有人說,靠運氣和經驗,同樣請問,你怎麼確定你的運氣和經驗比其他人好?
還有人回答得甚是巧妙 - 靠綜合能力。還是老問題,請問你怎麼確定你的綜合能力比多數人強?
如果我沒猜錯,大多數投資者根本不曾仔細思考過這些問題,或者有些人曾經想到過這些問題,但是心理上卻十分抗拒繼續尋找答案,畢竟人們還不太習慣看低自己的能力或潛力。迴避了這些最根本的問題之後,埋頭研究投資標的,例如某個股票的K線圖和技術走勢,例如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例如美國總統又干了什麼傻事,例如股指期貨多空雙方的比例,例如上市公司的年報中報季報等等。
那麼,到底投資靠什麼獲利?答案就是:信仰。
世上缺錢的人不少,缺時間的人也不少,可是缺信仰的人比前兩者加起來還要多。因為對於金錢和時間的概念,我們並不陌生,我們會根據自己的需要去追求它們。相比之下,我們對於信仰的概念就陌生多了,我們了解金錢的作用,了解時間的作用,可是我們不太了解信仰的作用。由於我們不太了解信仰是什麼,以及有什麼作用,所以我們要么忽略了它,要么以為自己已經擁有它。例如許多基督徒就以為自己擁有信仰。你問基督徒,想像一下現在你站在懸崖邊上,上帝出現在你身邊,告訴你只要往下跳,你就馬上在天堂得到永生,你會毫不猶豫的跳下去嗎?你最可能得到的回答有兩種:1.上帝不會這麼做的。2.你瘋了吧?
信仰不等同於相信,信任或自信。信仰比它們強大無數倍。因為信仰是絕對相信某個事物擁有無比強大的力量。這個事物可以是一個神,也可以是一種規律。請問在沒有徹底了解的情況下又怎麼可能做到絕對相信?我們沒辦法拿神來研究,可是我們有辦法拿規律來研究。所以,對於規律這種事物,我們是有可能產生真正信仰的。
從大量的統計研究中我們發現大多數投資者並不缺乏財務知識和市場信息,他們缺乏的是信仰。更具體一點說,他們由於缺乏對投資策略的信仰而經常半途而廢。須知,即使最優秀的投資策略也敵不過半途而廢。
既然投資靠信仰獲利,那麼學習投資的過程就是尋求信仰的過程,而第一步就是尋找獲得信仰的方法。
2018年4月12日星期四
組合回測結果已發出
對於這幾天發送電郵給我表示對組合名單感興趣的網友,我已把過去15年的回測結果發送你們。如果沒有收到電郵請盡快告知。謝謝。
所有回測的結果均依賴數據的準確性,我們盡最大努力確保數據的準確性,表現在選用最好的數據供應商,以及重複比對數據的統一性。然而,這其中也有大量需要人工操作的地方,難免沒有疏漏之處,所以如果網友或用家在使用的過程中發現數據有不准確的地方,請及時通過電郵反映給我們。謝謝。
所有回測的結果均依賴數據的準確性,我們盡最大努力確保數據的準確性,表現在選用最好的數據供應商,以及重複比對數據的統一性。然而,這其中也有大量需要人工操作的地方,難免沒有疏漏之處,所以如果網友或用家在使用的過程中發現數據有不准確的地方,請及時通過電郵反映給我們。謝謝。
2018年4月9日星期一
投資組合推送計劃 (加個彩蛋)
計劃背景
本人在國內為一眾合夥人提供證券投資建議服務,近年來隨著投資體系的逐步完善,取得的成績亦有所進步,於是合夥人數量也逐步增加。隨著人數的增加,不同的聲音或意見也同步增加。本來不同的意見是一件好事,畢竟思想之間的碰撞能夠產生新的思想。可惜99%的聲音並非經過深思熟慮而發出,此類聲音我稱之為噪聲,它不僅不會產生新的思想,還浪費時間甚至拖後腿。
在此情況下,有位朋友提出一個建議,建議我用不同的量化模型來構建不同的投資組合,然後將組合以既低廉且固定的價格出售給有需要的人。
這樣做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首先,每一個組合依據固定的量化因子,並按照歷史及最新市場數據而構建,把短期情緒這一影響因素降至最低,我無需再花時間向每一個合夥人詳細解釋甚至辯論某一市場突發事件可能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其次,投資組合只起參考作用,使用者可以拿它來完善自己的策略,也可以參考它來進行投資,他們可以隨自己的喜好隨時調整自己的投資組合,這比交錢給我投資要靈活得多(交給我的資金有不少於3年的封閉期)。
最後,投資者每年僅需支付相對固定且更為低廉的費用,費用不會與投資收益以相同比例提高(如果交給我打理那要收淨收益的20%)。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額外的好處是我可以同時服務於更多的有需要的人。理論上是無限人數,但實際上人數不可能無限,因為不管哪種投資策略都會有其資金容量限制,當使用該策略的資金量到達某一數量之後,該策略效果就會減弱甚至失效。
該建議很快得到採納和實施。很多資金量比較小的投資者都覺得該計劃能夠滿足他們的需要,既能全面掌控自己資金,又節省了費用。
本來我也只打算在國內做這件事,因為國內散戶比例更大。在上一篇文章的留言中與網友互動中偶然提到這件事,其他網友看到留言也紛紛表示感興趣,並給我發來電郵表示希望進一步了解該計劃。截至目前已有二十多位網友對此感興趣,考慮到模型開發成本及收費水平,必須有不少於一百位願意參加本計劃的人數才可開始實行(因需要增加兩位助手以及數據使用費)。
因子,策略以及模型
量化投資是未來的趨勢,它正在以比以往更快的速度普及,這是機構投資者競爭下的產物。理智的投資者做任何投資決定時,都需要一張檢查清單,清單上列明各種各樣的條件,並給每個條件賦予相應的權重,那些符合條件的投資標的會按比例入選,最終形成一個投資組合。這就是量化投資的基本思想。那些清單上的條件我們稱之為因子,因子可以用數字描述也可以用文字描述,例如,年均ROE大於15%就是一個用數字描述的因子,而公司高管一定要碩士學歷以上就是一個用文字描述的因子。不同因子的組合構成投資策略。給策略添加執行的前提條件(比如匯率條件,經濟環境條件等等),就形成投資模型。由此可見,因子的數量可以無限,於是策略的數量也就無限,所以模型的數量也沒有上限。
參加計劃的人需要知道什麼
雖然參加計劃的人無需豐富的投資經驗,也無需專業的投資知識,但是有幾個最基本的概念是必須了解的,如果看完以下內容之後覺得不理解,那就最好不要參與該計劃。首先,必須了解的一個重要概念是:任何一個長期有效的投資策略在短期內的表現都不會太好。因為如果當一個投資策略在短期內表現十分耀眼,那麼就會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資金的青睞,只要資金量超過該策略的上限,該策略的有效性便會減弱甚至消失。因此,一個長期有效的投資策略必定有跑輸市場的年份,有虧損的年份,這樣的表現才有利於把那些急功近利的資金趕走,從而控制使用該策略的資金總量。你可以把一個具體策略看成是一個具體的行業,如果一個行業年年都好賺錢,進來這個行業的人就會劇增,競爭壓力就會劇增,這個行業裡頭的人很快也就完了。
其次,正如我強調的,所有策略都會因為過多資金使用而變得無效,因此如果你覺得你會忍不住跟其他人分享該策略或組合,那就不要參與該計劃,因為這麼做的結果是雙輸而非雙贏。我會提示每一個投資組合適當的資金量,再加上登記的人數,兩者相乘再打個合理的折扣來控制使用該策略的資金總量。如果你更傾向於向別人推薦組合而不是自己使用組合,那最好私下再與我詳談。
最後,一個組合由若干股票組成,具體數量由策略本身決定。投資者必須明白絕對不能以審視個股的標準來評判組合中的每一隻股票。指揮整個軍隊和指揮一個人戰鬥完全不是一碼事。必須學會把一個組合看成一隻股票,就如把一個部隊看成一個整體,而不是盯著部隊中的某個成員。作為指揮官,甫一開戰你就見到兩名士兵倒下了,你會馬上認為要吃敗仗了嗎?如果打了勝仗,你會只犒賞表現最好的那一兩名士兵嗎?如果你會,那麼你不適合當指揮官。同樣也不適合執行量化投資。(有這方面弱點的人不在少數,這或許需要一個適應過程,我在推送組合前會推送組合的歷史回測數據,到時大家通過仔細觀察歷年組合中個股的表現,應可幫助大家適應)。
我會不會買組合中的股票?
這個可以明確回答:不會,不僅我自己不會,連我控制的資金也不會。這樣就可以避免我給你抬轎或你給我抬轎之嫌。在下雖不才,但還不至於不才到要去賺靠抬轎或者押寶重組賣殼併購之類的錢。所以,每推送一個組合,我的選股範圍就縮小了一塊。為此我感到的是令人興奮的挑戰感,能利用的資源越有限,就越能激發我的鬥志。性格使然。我希望大家平時也應該以遵守市場規則為己任,灰色地帶也不要去碰,只有愚蠢的人才會自作聰明去打擦邊球。
除此之外我們還能提供什麼?
我在考慮提供另外兩個增值服務。一個是因子測驗,一個是系統性風險提示。因子測驗就是如果你對某些量化因子感興趣,想了解根據這些因子來選股,在過去一段時間裡(比如十年裡)會取得什麼樣的成果,如果我們的數據庫中有你需要的數據類型,我們就可以按照你的想法把回測結果找出來給你。系統性風險提示就是字面意思,我們會在必要的時候提示你減少倉位或者清倉以迴避各種系統性風險。因子測驗是按因子數量收費,系統性風險提示則是按年收費,相當於你給你的投資增加一層保護的意思。
A股和港股有什麼不同?
A股上市公司的業務基本都在國內,它們以中國會計準則為主。再加上國內薪資較低,因此國內交易所證監會等監管機構有足夠人力對上市公司實行較嚴格監管。港股上市公司的業務遍布世界各地,會計準則有香港本地,有中國,有美國,有新加坡等等若干國家,再加上香港薪資較高,因此香港相關監管機構沒有足夠人力對所有上市公司實行嚴格監管。因此,對於個股集中投資的潛在風險,港股要遠高於A股。所以,投資港股更應該考慮通過組合若干股票來分散個股的風險。A股有數量眾多的指數可以參考,而港股只有恆生指數,恆生H股指數和恆生綜合指數,並且這三個最具代表性的指數的編制方法都比較落後,其參考作用並不大,因此投資港股更考驗構建組合的能力。A股規定上市公司必須披露季報,而港股沒有此項規定,除了兩地上市的公司,其餘的都只披露年報或半年報,因此若散戶沒有深入了解公司,則極難跟得上個別公司的基本面變化,這又進一步增加了集中持股的風險。其它還有很多不同,這裡就不一一展開細說了,總體來看就是港股投資的難度比A股投資要大。
先寫這麼多,有新的內容再作補充,謝謝。
彩蛋。。。。。。。
想到有網友反映看了許多書也沒有什麼進展,我想我把幾本我看過的覺得還值得一讀的書目列出,看是否有幫助(計劃歸計劃,讀書歸讀書,有跟開本blog的網友應該清楚我一向都鼓勵大家學習投資技能的,計劃只是給另一些對於學習投資不感興趣又想要投資賺錢的網友準備的,人各有志,我表示尊重大家各自的選擇,絕不強求。書名排名不分先後,想到的就寫下來)。
1.《非理性繁榮》
2.《金融的邏輯》
3.《約翰聂夫的成功投資》
4.《黑天鵝》
5.《反脆弱》
6.《滾雪球》
7.《投資學》
8.《聰明的投資者》
9.《戰勝華爾街》
10.《投資心理學》
11.《笑傲股市》
12.《投資者的未來》
13.《漫步華爾街》
14.《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資》
15.《股市長線法寶》
16.《鄰家的百萬富翁》
17.《巴菲特與索羅斯的投資習慣》
18.《投資最重要的事》
這些書我記得只買過2,3本,其餘的不是網上找就是向別人或圖書館借來看的。如果上網找書,可以試試 https://www.jiumodiary.com/ 我看的大多數是簡體版,簡體的相對容易找。
對一個平時沒有閱讀習慣的人來說,讓他堅持閱讀5個月都不容易,可是即使讀了5個月書,也不會有太大不同,這個打擊其實不小。我只想說,兩個人,一個堅持讀書,另一個沒有讀書,5年後,兩個人之間將產生巨大的鴻溝。再經過5年,他們之間那條鴻溝便再也無法逾越,這是我的切身體驗。另一個體驗是,讀書不怕雜,讀得越雜越博學,不同領域的書之間才有互補的作用,讀書太精專就容易變成書呆子。總之,凡事過尤不及。讀書跟投資有相像的地方,就是都有複利的作用,你讀1本書,再讀第2本,你的見識不是增加了100%,而是增加了1%,你讀100本書,再讀第101本,你的見識不是增加了1%,而很可能增加了100%,甚至1000%。
本人在國內為一眾合夥人提供證券投資建議服務,近年來隨著投資體系的逐步完善,取得的成績亦有所進步,於是合夥人數量也逐步增加。隨著人數的增加,不同的聲音或意見也同步增加。本來不同的意見是一件好事,畢竟思想之間的碰撞能夠產生新的思想。可惜99%的聲音並非經過深思熟慮而發出,此類聲音我稱之為噪聲,它不僅不會產生新的思想,還浪費時間甚至拖後腿。
在此情況下,有位朋友提出一個建議,建議我用不同的量化模型來構建不同的投資組合,然後將組合以既低廉且固定的價格出售給有需要的人。
這樣做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首先,每一個組合依據固定的量化因子,並按照歷史及最新市場數據而構建,把短期情緒這一影響因素降至最低,我無需再花時間向每一個合夥人詳細解釋甚至辯論某一市場突發事件可能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其次,投資組合只起參考作用,使用者可以拿它來完善自己的策略,也可以參考它來進行投資,他們可以隨自己的喜好隨時調整自己的投資組合,這比交錢給我投資要靈活得多(交給我的資金有不少於3年的封閉期)。
最後,投資者每年僅需支付相對固定且更為低廉的費用,費用不會與投資收益以相同比例提高(如果交給我打理那要收淨收益的20%)。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額外的好處是我可以同時服務於更多的有需要的人。理論上是無限人數,但實際上人數不可能無限,因為不管哪種投資策略都會有其資金容量限制,當使用該策略的資金量到達某一數量之後,該策略效果就會減弱甚至失效。
該建議很快得到採納和實施。很多資金量比較小的投資者都覺得該計劃能夠滿足他們的需要,既能全面掌控自己資金,又節省了費用。
本來我也只打算在國內做這件事,因為國內散戶比例更大。在上一篇文章的留言中與網友互動中偶然提到這件事,其他網友看到留言也紛紛表示感興趣,並給我發來電郵表示希望進一步了解該計劃。截至目前已有二十多位網友對此感興趣,考慮到模型開發成本及收費水平,必須有不少於一百位願意參加本計劃的人數才可開始實行(因需要增加兩位助手以及數據使用費)。
因子,策略以及模型
量化投資是未來的趨勢,它正在以比以往更快的速度普及,這是機構投資者競爭下的產物。理智的投資者做任何投資決定時,都需要一張檢查清單,清單上列明各種各樣的條件,並給每個條件賦予相應的權重,那些符合條件的投資標的會按比例入選,最終形成一個投資組合。這就是量化投資的基本思想。那些清單上的條件我們稱之為因子,因子可以用數字描述也可以用文字描述,例如,年均ROE大於15%就是一個用數字描述的因子,而公司高管一定要碩士學歷以上就是一個用文字描述的因子。不同因子的組合構成投資策略。給策略添加執行的前提條件(比如匯率條件,經濟環境條件等等),就形成投資模型。由此可見,因子的數量可以無限,於是策略的數量也就無限,所以模型的數量也沒有上限。
參加計劃的人需要知道什麼
雖然參加計劃的人無需豐富的投資經驗,也無需專業的投資知識,但是有幾個最基本的概念是必須了解的,如果看完以下內容之後覺得不理解,那就最好不要參與該計劃。首先,必須了解的一個重要概念是:任何一個長期有效的投資策略在短期內的表現都不會太好。因為如果當一個投資策略在短期內表現十分耀眼,那麼就會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資金的青睞,只要資金量超過該策略的上限,該策略的有效性便會減弱甚至消失。因此,一個長期有效的投資策略必定有跑輸市場的年份,有虧損的年份,這樣的表現才有利於把那些急功近利的資金趕走,從而控制使用該策略的資金總量。你可以把一個具體策略看成是一個具體的行業,如果一個行業年年都好賺錢,進來這個行業的人就會劇增,競爭壓力就會劇增,這個行業裡頭的人很快也就完了。
其次,正如我強調的,所有策略都會因為過多資金使用而變得無效,因此如果你覺得你會忍不住跟其他人分享該策略或組合,那就不要參與該計劃,因為這麼做的結果是雙輸而非雙贏。我會提示每一個投資組合適當的資金量,再加上登記的人數,兩者相乘再打個合理的折扣來控制使用該策略的資金總量。如果你更傾向於向別人推薦組合而不是自己使用組合,那最好私下再與我詳談。
最後,一個組合由若干股票組成,具體數量由策略本身決定。投資者必須明白絕對不能以審視個股的標準來評判組合中的每一隻股票。指揮整個軍隊和指揮一個人戰鬥完全不是一碼事。必須學會把一個組合看成一隻股票,就如把一個部隊看成一個整體,而不是盯著部隊中的某個成員。作為指揮官,甫一開戰你就見到兩名士兵倒下了,你會馬上認為要吃敗仗了嗎?如果打了勝仗,你會只犒賞表現最好的那一兩名士兵嗎?如果你會,那麼你不適合當指揮官。同樣也不適合執行量化投資。(有這方面弱點的人不在少數,這或許需要一個適應過程,我在推送組合前會推送組合的歷史回測數據,到時大家通過仔細觀察歷年組合中個股的表現,應可幫助大家適應)。
我會不會買組合中的股票?
這個可以明確回答:不會,不僅我自己不會,連我控制的資金也不會。這樣就可以避免我給你抬轎或你給我抬轎之嫌。在下雖不才,但還不至於不才到要去賺靠抬轎或者押寶重組賣殼併購之類的錢。所以,每推送一個組合,我的選股範圍就縮小了一塊。為此我感到的是令人興奮的挑戰感,能利用的資源越有限,就越能激發我的鬥志。性格使然。我希望大家平時也應該以遵守市場規則為己任,灰色地帶也不要去碰,只有愚蠢的人才會自作聰明去打擦邊球。
除此之外我們還能提供什麼?
我在考慮提供另外兩個增值服務。一個是因子測驗,一個是系統性風險提示。因子測驗就是如果你對某些量化因子感興趣,想了解根據這些因子來選股,在過去一段時間裡(比如十年裡)會取得什麼樣的成果,如果我們的數據庫中有你需要的數據類型,我們就可以按照你的想法把回測結果找出來給你。系統性風險提示就是字面意思,我們會在必要的時候提示你減少倉位或者清倉以迴避各種系統性風險。因子測驗是按因子數量收費,系統性風險提示則是按年收費,相當於你給你的投資增加一層保護的意思。
A股和港股有什麼不同?
A股上市公司的業務基本都在國內,它們以中國會計準則為主。再加上國內薪資較低,因此國內交易所證監會等監管機構有足夠人力對上市公司實行較嚴格監管。港股上市公司的業務遍布世界各地,會計準則有香港本地,有中國,有美國,有新加坡等等若干國家,再加上香港薪資較高,因此香港相關監管機構沒有足夠人力對所有上市公司實行嚴格監管。因此,對於個股集中投資的潛在風險,港股要遠高於A股。所以,投資港股更應該考慮通過組合若干股票來分散個股的風險。A股有數量眾多的指數可以參考,而港股只有恆生指數,恆生H股指數和恆生綜合指數,並且這三個最具代表性的指數的編制方法都比較落後,其參考作用並不大,因此投資港股更考驗構建組合的能力。A股規定上市公司必須披露季報,而港股沒有此項規定,除了兩地上市的公司,其餘的都只披露年報或半年報,因此若散戶沒有深入了解公司,則極難跟得上個別公司的基本面變化,這又進一步增加了集中持股的風險。其它還有很多不同,這裡就不一一展開細說了,總體來看就是港股投資的難度比A股投資要大。
先寫這麼多,有新的內容再作補充,謝謝。
彩蛋。。。。。。。
想到有網友反映看了許多書也沒有什麼進展,我想我把幾本我看過的覺得還值得一讀的書目列出,看是否有幫助(計劃歸計劃,讀書歸讀書,有跟開本blog的網友應該清楚我一向都鼓勵大家學習投資技能的,計劃只是給另一些對於學習投資不感興趣又想要投資賺錢的網友準備的,人各有志,我表示尊重大家各自的選擇,絕不強求。書名排名不分先後,想到的就寫下來)。
1.《非理性繁榮》
2.《金融的邏輯》
3.《約翰聂夫的成功投資》
4.《黑天鵝》
5.《反脆弱》
6.《滾雪球》
7.《投資學》
8.《聰明的投資者》
9.《戰勝華爾街》
10.《投資心理學》
11.《笑傲股市》
12.《投資者的未來》
13.《漫步華爾街》
14.《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資》
15.《股市長線法寶》
16.《鄰家的百萬富翁》
17.《巴菲特與索羅斯的投資習慣》
18.《投資最重要的事》
這些書我記得只買過2,3本,其餘的不是網上找就是向別人或圖書館借來看的。如果上網找書,可以試試 https://www.jiumodiary.com/ 我看的大多數是簡體版,簡體的相對容易找。
對一個平時沒有閱讀習慣的人來說,讓他堅持閱讀5個月都不容易,可是即使讀了5個月書,也不會有太大不同,這個打擊其實不小。我只想說,兩個人,一個堅持讀書,另一個沒有讀書,5年後,兩個人之間將產生巨大的鴻溝。再經過5年,他們之間那條鴻溝便再也無法逾越,這是我的切身體驗。另一個體驗是,讀書不怕雜,讀得越雜越博學,不同領域的書之間才有互補的作用,讀書太精專就容易變成書呆子。總之,凡事過尤不及。讀書跟投資有相像的地方,就是都有複利的作用,你讀1本書,再讀第2本,你的見識不是增加了100%,而是增加了1%,你讀100本書,再讀第101本,你的見識不是增加了1%,而很可能增加了100%,甚至1000%。
2018年4月5日星期四
從另一個角度看待價值投資
性格使然,我向來不滿足於和其他人用相同的角度看待任何問題。即便是我最敬仰最崇拜的人,我也不希望自己最終只能和他們一樣的角度來看問題(如果真是這樣,我會對自己非常失望)。這裡沒有挑戰和自以為是的意思,有的只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衝動。遺憾的是至今我也不清楚這種衝動的源頭包含了哪些因素,只知道好奇心是其中一種因素。我總會問自己:“事情只是這樣嗎?”
很多前輩高人都對價值投資的定義作了極為詳細的敘述,那些耳熟能詳的內容我都十分認同,可是我總希望能夠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價值投資。
每一筆投資都是一種策略的表現(烏龍指除外),不管該種策略是否高明,也不管結果是好還是壞。故此,我認為價值投資也可以被理解為“選擇有價值的投資策略”。並且我認為這種理解比傳統的價值投資的理解更為底層。為什麼?如果我說:“選擇有價值的股票一定能夠取得回報。”你相信嗎?如果我說:“選擇有價值的投資策略,你一定能取得回報。”你又覺得如何?哪一句更正確一些?如果你覺得第二句更加正確,那麼就說明你認可第二句比第一句更基礎,更底層。
我們知道萬丈高樓由地起的道理,於是我們也就知道對於價值投資的理解也應該從更底層開始的重要性。
我們知道投資於有投資價值的資產(包括股票)並非每年都能跑贏市場,那是因為這種投資策略並非每年都是有價值的緣故。人們對於這種現象的解釋通常是價值回歸需要時間。在我看來這樣的解釋充其量只能使人獲得長期持有價值資產的信念,卻無助於使人獲得投資能力的進步。信念應該為了進步而存在,當信念妨礙進步時,信念便失去了意義。
很多前輩高人都對價值投資的定義作了極為詳細的敘述,那些耳熟能詳的內容我都十分認同,可是我總希望能夠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價值投資。
每一筆投資都是一種策略的表現(烏龍指除外),不管該種策略是否高明,也不管結果是好還是壞。故此,我認為價值投資也可以被理解為“選擇有價值的投資策略”。並且我認為這種理解比傳統的價值投資的理解更為底層。為什麼?如果我說:“選擇有價值的股票一定能夠取得回報。”你相信嗎?如果我說:“選擇有價值的投資策略,你一定能取得回報。”你又覺得如何?哪一句更正確一些?如果你覺得第二句更加正確,那麼就說明你認可第二句比第一句更基礎,更底層。
我們知道萬丈高樓由地起的道理,於是我們也就知道對於價值投資的理解也應該從更底層開始的重要性。
我們知道投資於有投資價值的資產(包括股票)並非每年都能跑贏市場,那是因為這種投資策略並非每年都是有價值的緣故。人們對於這種現象的解釋通常是價值回歸需要時間。在我看來這樣的解釋充其量只能使人獲得長期持有價值資產的信念,卻無助於使人獲得投資能力的進步。信念應該為了進步而存在,當信念妨礙進步時,信念便失去了意義。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