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30日星期三

漲跌

又經歷了普跌的一天,到處見到揣揣不安的投資人,到處一片愁雲慘霧。

一天接了數十個電話,都是渴望被撫慰的靈魂,而我的回答永遠只有一個:

漲了開心,因為有空閒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例如找一本好書來讀,順便解解心中之惑。
跌了也歡喜,因為有更多更好的資產被賤賣了,正好順便買點好資產來收藏。

夏日有夏日的活動,冬日有冬日的節目,如果只愛夏不愛冬,或者只愛冬不愛夏,人生豈非丟了一半樂趣?


2018年5月16日星期三

好書推薦

推薦一本書,我剛讀完,獲益良多。

書名叫做【你要做的,只不過是發現生活之美】,作者是朱光潛。

書裡頭提到的,有一大半恰好也是我平日裡的經驗體會,只不過我從來沒有好好的把它們整理記錄下來,既然已經有人做好了,那我也樂得借花獻佛。

朋友問我怎麼看這種書,似乎與投資無關?我說如果你要我找出一本書或做過的任何一件事是完全與投資無關的,我還真找不出來。

人是市場的主體,你不了解人,又怎麼解決在市場中碰到的問題?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你不了解大自然,又怎麼了解人?作為人而不了解人,做起事來又怎麼可能不犯糊塗?

2018年5月14日星期一

為什麼多元化的結果大多是失敗?

如果研究過商業案例,你會發現因多元化經營而導致重大失敗的例子比比皆是。專家學者甚至企業家們總結了不少原因,可在我看來,原因沒那麼複雜。

大多數多元化經營者失敗的原因是他們原來的成功其實只是運氣好。也就是說,他們總會迎來失敗的一天,多元化只是使這一天提前到來罷了。

鑑於十個成功者有九個僅僅只是運氣較好,於是十個多元經營者有九個失敗也就說得通了。

一本生意經,如果真有這本書,也不會超過20頁紙。不管世上有多少門不同的生意,它們成功的基本邏輯不會有不同。因此,如果一個人不是靠運氣,而是靠實力成功了,那麼不管他怎麼多元化經營,都不可能失敗。

人們很難判斷成功有幾成是因為運氣好,同時也很不願意承認成功不是因為實力。因此,自我反省變得非常有價值。

對於我來說,可怕的不是失敗,而是無法判斷過去的成功是因為運氣還是實力。因為,前者是成功之母,而後者則是失敗之母。

2018年5月12日星期六

學以致用

我們不缺乏獲取知識的能力,不缺乏獲取知識的時間,不缺乏獲取知識的耐心,不缺乏獲取知識的衝勁,但我們缺乏學以致用的能力。因為,生活給予我們的壓力以及現代教育給予我們的刻板,嚴重侵蝕了我們的想像力,乃至我們的發散思維能力。

為了解決一個問題,我們往往會翻閱各種參考資料,線上的和線下的。我們甚少停下來想一想,僅根據自己那少得可憐的知識,究竟可以解決哪些問題?

似乎在嚴肅的問題上發揮想像力是大逆不道的事,似乎生活的壓力已經逼得我們連試錯的勇氣也沒有了。

博學是好事,但是為了博學而博學就不是什麼好事。博學只是好奇心驅動的一件十分單純的事,除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其它驅動力驅動的學習都很可能造成截然相反的效果。因為只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所驅動的學習不會抑制一個人的想像力和發散思維能力。

讀再多書而缺乏想像力,就如老虎失去其牙齒。

博學而不敢於試錯,就如老虎困在井底。

若能讀透一本書,再配以想像力和試錯的勇氣,就如虎添翼,做好投資也只是手到擒來之事。

2018年5月11日星期五

對比兩個組合

現在有兩個截然不同的組合,組合甲和組合乙,分別表現如下:

組合甲(字母代表成分股,百分比為期末回報率,+號為正回報,-號為負回報):

A +34%
B +29%
C +36%
D +42%
E +55%

組合乙

a -21%
b -48%
c +92%
d +482%
e -36%

從結果來看,組合乙的成績比組合甲要好,可是一眼望去(未計算最終結果之前),似乎組合甲更有吸引力,至少給人以穩健的感覺,是不是?

那麼到底是否組合甲比組合乙更加穩健?顯然不是。從結果可以看出成分股之間同步性很強,這樣的組合很可能沒有達到分散風險的要求。就算組合甲表現不是不如組合乙,而是比組合乙更好,也不能說明更加穩健。

假如同一組合中,每一個成分股都是按照同一策略選出,那麼當我們看到組合乙中各成分股的表現,很可能認為該策略表現不穩定,甚至可能只是因為運氣好才選到那個回報率高達482%的成分股,從而大幅改善組合整體成績。於是,如果我們必須二選一的話,很可能傾向於選擇構成組合甲的策略,儘管它的整體成績較差。

這種判斷並不正確。成分股的回報率離散度大並不能說明該組合背後的策略有問題。事實可能正好相反,成分股回報率離散度越大往往越意味著該策略有效。

巴菲特說,如果把我們投資成績最好的前三名拿掉,那麼我們的成績將變得平淡無奇。這句話恰恰可以說明問題。

組合甲就好像世界人口只包含幾大金融中心的高級白領,大家表現得都還過得去,差不多,組合乙就好像真實世界中的世界人口,既有高級白領,又有無業人士,既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又有目不識丁的人,我們不難想像,像組合甲的世界裡幾乎不可能出現喬布斯,馬雲之類的人物,而像組合乙的世界裡則幾乎不可能不出現這樣的人物。於是,像組合甲的世界無法像組合乙的世界那般持續進化。最終的結果是後者比前者取得更高的繁榮度。

那麼現在想像一下,上面的英文字母不再代表不同成分股,而是代表5個投資期,是否又能從時間的角度來說明同一邏輯呢?

我們總是依靠直覺或第一印象來判斷事物的發展方向,這種習慣在很多事情上面可能幫我們節省大量時間和精力,可是放在投資問題上,就很容易使我們犯錯而不自知。


2018年5月9日星期三

學習理智

記者問查理說伯克希爾成功的秘訣是什麼,查理不假思索的回答‘是理智’。

根據我多年以來的親身體驗,認為事實確實如查理所言。

學習如何做投資並非僅僅學習各種與投資相關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如何運用知識來塑造一個理智的自己。

為什麼儘管象牙塔中的人早已熟識各種投資知識卻覺得在實戰中難以施展?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正是他們沒有意識到必須運用那些冰冷的知識來塑造理智。

人是情緒化的,而情緒總會抑制理性。人的大腦天生不擅長計算,也不擅長於感知計算結果,而人的行動總是優先依靠直覺,這就使人在做投資實踐的時候經常覺得事與願違。

人的大腦就是一塊懶洋洋的脂肪,它能夠既直觀且具體的告訴你美食,尤其是脂肪含量較高的食物有多美味(脂肪親近脂肪,可以理解),但你別指望它能夠即直觀且具體的告訴你49%和51%之間的差別。它天生不擅長處理概率問題。

如果說優秀的企業具備護城河,那麼優秀的投資者也應該具備護城河。

投資者的護城河就是從知識到理智的轉化率。越高的轉化率意味著越寬的護城河。

情緒化會抑制理性,反過來理性也同樣會抑制情緒化。每當知識轉化成為理智,理性就得到增強,情緒化就得到弱化。只有當理性完全壓過情緒化時,才能夠把所有知識得心應手的運用在投資決策上,否則,再多的知識也只是擺設。

2018年5月8日星期二

飯點

飯點是指吃飯時間。我不喜歡按飯點吃飯,餓了就吃,管它幾點。

同時,我也不喜歡人家問我一年能賺多少(指投資)。很遺憾,我幾乎每天都要聽到這種問題。可以理解,但不能忍受。

當我反問為什麼問一年而不是兩年,三年,五年,十年時,對方基本回答不出個所以然來。

每年我們都要過一次春節,每年都要過一次生日,每年四季都重新來一次,基金經理每年都要評一次業績,上市公司每年都要出一份年報。。。。。。僅此而已,年,不過就像飯點一樣。有機會就投資,機會結束就停止,誰規定一個投資機會持續一年?

用主觀來約束客觀,或者試圖使客觀成為主觀的僕人,最終只會失望。

有些規律是要重視的,有些規則是要遵守的,但不能把所有規定或者約定俗成的規矩當成重要的規律或規則。需要被打破的規則比需要被遵守的規則多。

2018年5月7日星期一

來一個組合

1186.HK 中国铁建
1898.HK 中煤能源
2038.HK 富智康集团
1800.HK 中国交通建设
0390.HK 中国中铁
0358.HK 江西铜业股份
3996.HK 中国能源建设
1133.HK 哈尔滨电气
2727.HK 上海电气
1072.HK 东方电气

* 組合為期12個月,從今天開始
* 組合的對比對象為恆生指數
* 採用等權分配資金方式
* 組合之策略使用中效因子
* 雖本人並未使用該策略,但本人不排除可能持有其中若干成分股(策略之間有重複選股的可能)
* 任何投資策略均無法保證每年跑贏指數,跑輸的年份也是策略的一部分,正如生老病死都是生命的一部分
* 本組合所使用之策略可隨時間推移而產生新組合,新組合之成分股可能部分或全部與舊組合不同
* 以上僅作記錄用途,並未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請自行斟酌,獨立思考

2018年5月5日星期六

策略的選擇

一邊看巴郡股東會直播一邊敲點字。

對兩老佩服的有兩點:一是長壽,二是理智。

理智的問題稍後有機會再寫。長壽比較容易理解,一個人能長壽,離不開持之以恆的保持一些良好的生活習慣,也離不開保持愉悅的心情,這些都不容易辦到,所以,長壽者總是我佩服的對象。

芒格曾說過巴菲特確實錯過了不少投資於科技公司的機會,但也因此免去招人嫉妒的麻煩。

嫉妒人家顯然十分愚蠢,雖然這普遍存在。招人嫉妒也聰明不到哪兒去。

聰明人既不嫉妒人家,也設法避免招人嫉妒。

我把這個道理運用到我的投資策略選擇中來。

我把投資策略分為強效,中效和弱效三大類,強效策略組合平均每年跑贏指數40%,中效平均每年跑贏指數10%至15%,而弱效平均每年跑贏指數5%以內。我不會把超過20%的資金放在強效組合中,其餘資金則全部放在中效組合中。

投資策略是一種客觀存在,未必只有我能發現,當一個投資策略表現得非常強效時,那麼就很可能被其他人發現並過度使用,繼而失效。這種現象可以看成是在策略層面上的招人嫉妒。反之,當一個投資策略表現得還可以,但是三甲不入,那麼即使被發現,也不至於被過度重視和過度使用,其結果很可能是經常有效。

中庸之道在很多地方都是減少摩擦成本或者風險的良策。大家經常講激進策略和保守策略,實則遺漏了中庸,最好的選擇應該是中庸策略,它有助於更多的獲取風險調整後回報,至少從長遠來看就有這個效果。

尋找投資策略時我不採用中庸之道,因為如果不找到最強和最弱的,就無從判斷何謂中庸。


2018年5月3日星期四

搞錯下注對象

相信不少人聽說過一句話:不要跟你的股票談感情。

也同樣相信有不少人仍有意無意的跟股票談感情。

這樣做不好,但可以理解。如果對所持股票沒有任何了解,沒有任何憧憬,還有什麼動機持有它呢?

無論投資者的組合中有1只股票還是100只股票,其下注對象都應該是策略,而非股票。

股票,是用來行使策略的媒介。就好比你想把力氣施加在鐵釘上,你會選擇一把錘子作為媒介,如果你對錘子很有感情,那麼很可能你無法專心敲打鐵釘。

對股票產生感情是極其容易發生的事,雖然是非常顯然的事,但不容易改掉,除非曾經在這一點上吃過大虧。

從個人經驗來說,我認為最好的解決辦法是讓自己對策略本身的重視程度大於對股票的重視程度,了解策略的長期效用,了解策略的優點和缺點,適當分散持股,這些舉措都能很好的幫助解決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