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給投資者最好的建議就是在弄懂個別股票之前先投資於指數。估計很多人,尤其是年紀較輕,資金量較少的投資者會覺得這個建議不中聽或者作用有限。可我不這麼認為,無論何時,我都認為這個建議是所有關於投資的建議之中最好的建議。
事實上這個建議與保守無關,只與客觀有關。因為即使是投資高手,也難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地連續跑贏指數,普通水平的投資者就更加不用指望。投資最難的事情就是無論你在市場中多少年,無論你曾經取得多麼輝煌的成績,都始終保持客觀甚至稍微低估自己的實際水平,沒有一天的例外。也就是說,如果連這最難的事你都能做到做好,那剩下的事對你而言就更加輕而易舉了。
2015年12月14日星期一
2015年12月8日星期二
投資筆記:減持三分之一萬科A,增持鄭煤機,兖州煤业
13年12月買的萬科至目前兩年時間賬面浮盈約200%(連股息,詳情可在當日文章找到),今天減持三分之一以用作增持鄭煤機和兖州煤业。
萬科目前估值並不算高,只是相比之下我覺得其它股票也具備不錯的投資價值,加上萬科本來倉位較重,稍微調整一下也有助於平衡組合。不得不說萬科未來的潛力還是不小的,儘管內地房地產市場不如以前暴利,但萬科在一眾同行中算是少有的兼具前瞻性和執行力,早在數年以前已在調整業務結構,相信未來仍然能夠輕鬆應對市場環境的變化,並發展出更多商機。
萬科目前估值並不算高,只是相比之下我覺得其它股票也具備不錯的投資價值,加上萬科本來倉位較重,稍微調整一下也有助於平衡組合。不得不說萬科未來的潛力還是不小的,儘管內地房地產市場不如以前暴利,但萬科在一眾同行中算是少有的兼具前瞻性和執行力,早在數年以前已在調整業務結構,相信未來仍然能夠輕鬆應對市場環境的變化,並發展出更多商機。
有趣的風險管理課程
曾經有人問起如何看待風險管理,我答了兩點:
1.風險管理足以成為一切投資決策的核心;
2.風險管理的核心是“風險可分為系統性和非系統性,後者可以通過多元化投資管理好,而前者不能”。
風險管理是所有金融類課程的必修課,而任何一本關於風險管理的教科書的開頭章節都會告訴讀者以上第2點引號中的內容。
在我看來,風險管理課程有趣的地方在於,假如一本相關教科書有500頁,其中肯定有一頁有對系統及非系統性風險的基本定義,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那一頁紙撕下來放在枕頭下,每晚睡覺前拿出來玩味一番,剩下那499頁可拿去為下次BBQ做貢獻。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看過另一學科也可以通過弄懂一句話就能學好的。如果你整個學期只學到這句話,那你期末考試時大概能得1分(總分100)。如果你在真正投資前能弄懂這句話,那你的投資成績大概能得99分(總分100)。
1.風險管理足以成為一切投資決策的核心;
2.風險管理的核心是“風險可分為系統性和非系統性,後者可以通過多元化投資管理好,而前者不能”。
風險管理是所有金融類課程的必修課,而任何一本關於風險管理的教科書的開頭章節都會告訴讀者以上第2點引號中的內容。
在我看來,風險管理課程有趣的地方在於,假如一本相關教科書有500頁,其中肯定有一頁有對系統及非系統性風險的基本定義,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那一頁紙撕下來放在枕頭下,每晚睡覺前拿出來玩味一番,剩下那499頁可拿去為下次BBQ做貢獻。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看過另一學科也可以通過弄懂一句話就能學好的。如果你整個學期只學到這句話,那你期末考試時大概能得1分(總分100)。如果你在真正投資前能弄懂這句話,那你的投資成績大概能得99分(總分100)。
2015年12月3日星期四
中港股市的差異根源
從表面上來看,中港股市最大的差異就是估值的大不同,A股市場給予創業板和中小板的估值水平簡直到達了匪夷所思的地步,相比之下港股市場給予中小型股和創業板股的估值簡直到了冰點,這裡不是說具體哪幾隻股票,是說整體。
對於此不同,流行的解釋是由於A股市場是散戶主導的市場,而港股市場則是機構主導的市場,或者說港股市場的投資者比較成熟,更看重股票的內在價值。一直以來我也接受這個說法,只不過是在不自己動腦的基礎上。現在仔細一想,深覺這不是原因。我認為主要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人口年齡結構,一個人口財富結構。
先說人口年齡結構因素,香港人口早已進入老齡化階段,相比之下國內人口年齡結構還是年輕得多。常識告訴我們,一個二十幾歲的人通常比較容易衝動,對未來有無限憧憬,也對自己的實際能力高估很多。一個四十幾歲的人通常已經成立了家庭,無論是生理因素還是家庭責任因素都讓他們不會輕易就衝動起來,對未來也不再有過分的憧憬,他們同樣也可能高估自己的能力,但沒那麼嚴重。因此,如果這兩個人去做股票投資,年紀輕的會懷著更大的熱情(如果事後得到好結果就被稱為冒險精神,反之則被稱為賭性)去投資那些小型股和創業股,而年紀大的就傾向於選擇經營穩健往績良好的公司。於是,國內給中小型股票的估值要比港股市場高得多。這個原因要比散戶多還是機構投資者多的論點可靠得多,不要忘記,機構投資者是提供服務的一方,千千萬萬的個人投資者才是他們的衣食父母,他們的上帝,如果這些上帝全體傾向於投資於中小創業股,你覺得機構們會選擇逆上帝們的意嗎?
至於另一個主要因素,人口財富結構,其實是第一個因素衍生出來的自然結果。年輕人多意味著平均財富少,起步資金少肯定要盡量尋找那些所謂的黑馬股,而成熟的大藍籌幾乎不可能成為黑馬股,這一點相信也是常識。
事情就是這樣。那麼接下來會怎麼樣?接下來,年輕的會變老,老的變得更老,即使出生率控制得很好(我不相信能控制得好到完全阻止人口老齡化)。考慮到自然界的普遍的再平衡現象,即事物總是先向一個極端發展再向另一個極端發展以求取得再平衡的現象,我相信在人口充分老齡化之前就轉向年輕化的可能性幾乎沒有,因此,A股市場的投資偏好會向港股市場的投資偏好靠攏,但是,在少數特別的年份裡,那些習慣炒中小型股的內地投資者會一時改變不了這個習慣而轉戰一回外地,這個外地,可以是香港,也可以是台灣等其它政治條件穩定的小型經濟體。
對於此不同,流行的解釋是由於A股市場是散戶主導的市場,而港股市場則是機構主導的市場,或者說港股市場的投資者比較成熟,更看重股票的內在價值。一直以來我也接受這個說法,只不過是在不自己動腦的基礎上。現在仔細一想,深覺這不是原因。我認為主要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人口年齡結構,一個人口財富結構。
先說人口年齡結構因素,香港人口早已進入老齡化階段,相比之下國內人口年齡結構還是年輕得多。常識告訴我們,一個二十幾歲的人通常比較容易衝動,對未來有無限憧憬,也對自己的實際能力高估很多。一個四十幾歲的人通常已經成立了家庭,無論是生理因素還是家庭責任因素都讓他們不會輕易就衝動起來,對未來也不再有過分的憧憬,他們同樣也可能高估自己的能力,但沒那麼嚴重。因此,如果這兩個人去做股票投資,年紀輕的會懷著更大的熱情(如果事後得到好結果就被稱為冒險精神,反之則被稱為賭性)去投資那些小型股和創業股,而年紀大的就傾向於選擇經營穩健往績良好的公司。於是,國內給中小型股票的估值要比港股市場高得多。這個原因要比散戶多還是機構投資者多的論點可靠得多,不要忘記,機構投資者是提供服務的一方,千千萬萬的個人投資者才是他們的衣食父母,他們的上帝,如果這些上帝全體傾向於投資於中小創業股,你覺得機構們會選擇逆上帝們的意嗎?
至於另一個主要因素,人口財富結構,其實是第一個因素衍生出來的自然結果。年輕人多意味著平均財富少,起步資金少肯定要盡量尋找那些所謂的黑馬股,而成熟的大藍籌幾乎不可能成為黑馬股,這一點相信也是常識。
事情就是這樣。那麼接下來會怎麼樣?接下來,年輕的會變老,老的變得更老,即使出生率控制得很好(我不相信能控制得好到完全阻止人口老齡化)。考慮到自然界的普遍的再平衡現象,即事物總是先向一個極端發展再向另一個極端發展以求取得再平衡的現象,我相信在人口充分老齡化之前就轉向年輕化的可能性幾乎沒有,因此,A股市場的投資偏好會向港股市場的投資偏好靠攏,但是,在少數特別的年份裡,那些習慣炒中小型股的內地投資者會一時改變不了這個習慣而轉戰一回外地,這個外地,可以是香港,也可以是台灣等其它政治條件穩定的小型經濟體。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