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1日星期三

30%

在任何時候買任何股票,我都要假設該股票會繼續下跌30%。這是一個好技巧也是一個好習慣。因為所有人都可能在不知不覺之中高估了自己的判斷。如果我高估了自己50%,那麼這30%的假設就能幫我抵消相當可觀的一部分失誤。

真的這麼去做並且能夠堅持一直這麼去做,其實並不容易,應該說極難。可是通常極難做到的才有去做的價值。不是麼?

對自己的高估,向來都是投資者最大的敵人,為了消滅這個最大的敵人,你願意付出什麼樣的代價?

2019年11月8日星期五

商品期貨交易策略運行一週年

轉眼已經一年過去了。一年前的某一天鄰居問我會不會玩商品期貨,因為她玩了不到4個月已經虧近半,所以想到找我救場。以前我對商品期貨接觸不多,但是以我的性格,新的挑戰怎麼可能錯過?於是乎就答應研究看看。利用空閒時間,過了幾個月就自創了幾個短線交易策略,然後又挑選了其中兩個比較容易執行的開始試水。然後,經過一年的實踐,就有了上面那張圖。

其實上面那張圖應該叫累積收益率,助手粗心少打了累積兩個字,不過看得懂就行了。整年最大浮虧在5%以內,而最高收益在64%。雖說是短線交易,其實頻率也不是太高,不至於產生顯著的交易摩擦成本。從圖中還可以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直到過去了半年,收益還是負的,這個現象對於我來說並不感到意外,但是對於很多不明所以的跟投者來說就很難接受。事實上一開始有8個人跟著策略做,而最終堅持下來的只有1個,你看圖就能猜到那7個放棄的是在什麼時候放棄了。結果,那7個人十分後悔,又回頭來找我了。那個堅持完一年的,對策略的效果更加堅信不疑了,於是又推薦給幾個朋友。

圖中曲線的每個節點,其實就是賬戶中資金的變化,如果你長期持有某些股票,賬戶中的資金也會發生類似的變化,因此我才一直強調,從本質上來說,投資並無長短線之分。只有有原則和沒原則,有紀律和沒紀律,有方法和沒方法之分。

如果這是一隻基金,本年度排名應該在top 10吧?



2019年11月1日星期五

同理心

最近幾個月我都在內地辦事,關於香港的新聞我也是道聽途說(主要是通過各種主流媒體),並未親身經歷。發生這樣的事,社會上的各種評論自然不會少,所以我也看過一些。不少人跑來問我的看法,也有一些人表達了極其悲觀的預期,對此我的回應就是“沒什麼可大驚小怪的”。

問題的根本不在於誰使用暴力,不在於誰看不到希望,不在於誰故意搗亂,不在於誰壟斷了市場。問題的根本在於絕大多數人都缺乏同理心,或者說,絕大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同理心的意義,因此也就沒有刻意培養自己的同理心。

如果你是政府,你無意中發現原來無為而治可以使這個城市蓬勃發展,還獲得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的稱號,你會不會繼續無為而治?

如果你是商人,並且如果你有機會壟斷市場,你會不會放棄這個機會?

如果你是看不到希望的年輕人,你會不會感到焦慮,會不會惱怒?

同理心是比誠實更為珍貴的品質,它是一種極難培養的習慣,有同理心的人少之又少,缺乏同理心是社會矛盾的根原所在。

只要存在矛盾,就有矛盾激化的一天,遲早的事。因此我認為沒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

你不能讓商人放棄壟斷的機會,就如你不能讓獅子看到羚羊時無動於衷。你也不能讓年輕人在看不到希望的時候不感到焦慮,不感到氣餒和惱怒。但是,你能讓政府平衡各方利弊,促使各方妥協甚至團結。

這三者之中政府能夠做的事情是最多的,力量是最大的,因此最大的過錯方就是政府。俗話說得好: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更何況,調和社會矛盾本來也應該是政府的份內事。

雖然獲得同理心非常困難(有天賦的例外),但是它絕對值得你擁有。雖然一開始或許會吃點虧,或許需要一些妥協,但是以後會給你帶來你想像不到的巨大回報。這裡的“你”可以是政府,可以是商人,也可以是其他任何人。

2019年7月10日星期三

一個被大多數人忽略的問題

你有沒有過這種經歷:當你買了一隻股票,接下來股價很快翻了一倍或者更多,然後你發現自己高興不起來甚至感到不爽,因為它只佔了你10%甚至更少的倉位?

從很久之前我就發現我認識的所有人當中,沒有一個不是這種反應的。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如果是我自己遇到這種事情,我的反應是截然不同的。簡單來說,我的反應就是不管那隻股票佔了我多少倉位,我的高興程度是一樣的。

為什麼?

如果一隻股票佔了我100%的倉位,如果翻倍,我賺100%,如果爆雷退市,我虧100%。
如果一隻股票佔了我5%的倉位,如果翻倍,我賺5%,反之,我虧5%。
如果我買了20隻股票,每隻都翻倍,我賺100%,如果其中有一隻退市,我賺90%。

然後你會想:要找1隻翻倍的都不容易了,更何況20隻?

除非你認為你找的那隻股票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都獨一無二,並且,你所有的經驗和知識只能用來研究它,否則,你就有辦法找到更多的股票。

這種極端的例子,我認為是不存在的。我不認為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從數千隻股票中找20隻真正懂的有多難(問題在於是否有別的什麼原因阻止你選擇那些自己最懂的股票)。

更有可能的原因是:你比較懶,你比較沒時間,你比較沒原則(或有原則但不遵守),你比較容易被其他事物影響到自己的判斷。。。。。。

你不用太聰明就能猜到,任意20隻股票最終都翻倍的概率遠高於全部都退市。

如果你對這個判斷沒太大把握,不妨花點時間研究一下數據,自己統計一下。


2019年7月6日星期六

無辜的投資者?

過去一周某股票股價暴跌,原因就是董事長出事了。偏偏這股票是在兩地都上市的,而且過去表現也不錯,無論用什麼標準來看,都算是白馬股,所以重倉該股票的也大有人在。出事後各大媒體都爭相報導,出了這樣的意外,大多報導都傾向於認為投資者太無辜了,簡直就是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當然了,即便媒體不這麼認為,相信大多數重倉該股票的投資者也會以為自己是無辜的受害者。

可是,世上真有無辜的投資者麼?

在我看來,如果投資者認為自己是無辜的,那麼該投資者就絕不無辜。為什麼呢?因為認為自己無辜就表示自己在投資之前並未把可能使自己成為意外事件受害者的可能性考慮進來。既然沒有考慮進來,那就不無辜。

我實在想不出在何種情況下,投資的失利才應被看成是無辜。


2019年6月18日星期二

如何投資才能感受到幸福

有一次去買茶葉,茶葉店老闆強烈建議我品嚐新來的幾款茶葉,我左右無事,就應允了。

品茶確實是一件輕鬆寫意的事,而輕鬆感則讓我有擁有更多觀察身邊人事的機會。

在我進店的時候已經說了大概要買多少茶葉,就數量而言,絕對是散戶的量。儘管如此,老闆還是十分耐心仔細的詢問我對每一口茶的品後感。這讓我感覺到老闆其實是非常專注於客戶體驗,而非專注於其它方面。

開店賣茶葉自然是為了賺錢,可老闆明白他所擅長的並不是賺錢,他所擅長的是聽懂客戶對茶的直觀感受,以及根據該感受幫客戶挑選出最合適的茶葉。

專注於擅長的事未必能賺到最多錢,可是一定能獲得最大的幸福感。這一點完全適用於一切投資行為。有一點點不同的是,在投資行為上如果專注於擅長的事,不僅能輕易獲得幸福感,還能輕易獲得豐厚的回報。

所以,當大多數人思考如何讓回報最大化時,你不妨多想想如何獲得幸福感。如果投資有捷徑,這肯定是其中一條。

2019年6月5日星期三

如何學好。。。?

不管把標題中的省略號替換成什麼,答案都是基礎。

基礎等於正確入門,而入門並不一定等於容易或者簡單。

正確入門等於認識框架,條件或者規則。

為什麼投資難學?那是因為沒有從基礎學起。最大的原因可能是至今尚無出現相關的標準基礎讀物。其它學科大多都配有標準基礎讀物,而投資學卻沒有(大學裡有經濟專業,金融專業,但是沒有投資專業,可能就是因為它缺乏標準基礎讀物。不少人一開始以為金融學和經濟學就是教投資的,最後發現並不是這樣的)。於是大家只能自行摸索。如果靠自己累積經驗可能學得比較慢,如果從不同人身上學經驗可能快一些,但是如果從一開始就有意識的尋找和累積基礎經驗,可能學得最快也最全面。

有位普普通通但從業20多年的交易員回憶說,他在學校的時候學習了技術分析,畢業後第一份工作就是運用技術分析來做交易,一做就做了5年,5年後他覺得技術分析效果不好,很難持續獲利。於是他放棄了技術分析並投入了價值投資的懷抱,又做了5年,結果到2008年的時候,他給客戶虧了不少錢,回過頭一看發現原來那些一起做技術分析的同事僅僅靠劃幾條支撐線就躲過了股災。

於是他開始反思,反思的結果是發現自己必須構築一個完整的投資體系(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投資模型),雖然構築一個體系比較花功夫,但是一旦構築完成,就能一直使用下去。

我簡單的給他做了個總結,我說錘子是有其作用,鍋鏟也是,可是木工拿著鍋鏟沒什麼用,而廚師拿著錘子也做不了菜。一個投資體系的作用,就是讓你能夠認清在做什麼工作時應該使用什麼樣的工具,或者說,它清晰的定義了一系列工具的使用範圍。他對此表示贊同。同時他已經明白投資體系的構築過程就是基礎經驗的累積過程。

就我自己的認識來說,再聰明再幸運的人也不可能掌握所有與投資相關的基礎經驗,但是一部分基礎經驗就已經足以讓人構築一個出色的投資體系。優秀的投資者不一定要具備相同的基礎經驗,但是他們一定明白基礎經驗的重要性,以及經常留意甚至努力尋找各種能夠被發現的基礎經驗(基礎經驗,也有人稱之為有效經驗)。

2019年6月4日星期二

預測就像點火器

如果把投資比喻成賽車,那麼投資中的預測不過就是啟動賽車的點火器而已。

每輛賽車都有點火器,所以車手不會因為點火器而獲得優勢。

預測本身不會帶給投資者優勢,但是投資者擁有隨時認錯的覺悟卻是巨大的優勢。

當我們看到一些投資界大咖對未來進行預測並以預測進行投資決策時,千萬不要因為覺得他是大咖就跟,也不要覺得他的觀點跟你的一致就興奮莫名,普通人和大咖的區別往往在於是否隨時準備認錯,而不在於具體觀點。

產生觀點(或者產生預測)是建立在一個框架之上的,可以理解為一個推理體系。同樣的,發現自己錯誤並立即認錯也是建立在一個框架之上,也是一個推理體系。突發奇想的預測和因為負面情緒而導致的認錯,不在討論範圍內,因為那只是隨機事件。


2019年5月27日星期一

貿易戰與做好投資有關係嗎?

幾日前,一好友問我:看這貿易戰一時半會打不完,你說這股市是不是沒戲了?

我反問:你說高考要考進北大清華,和出什麼樣的考題有關係麼?

好友聽不懂。

我補充:假如說北大清華這一屆招生1000人,按考試成績從高到低的次序錄取,請問你考幾分才會被錄取呢?

他回答說:那不是考幾分的問題,只要考到排名1000人以內就能被錄取了。

然後,過了大約1分鐘,他恍然大悟了。


2019年5月21日星期二

具備什麼特質的人最可能成功?

答案很簡單,就是具備科學家素養的人。

想一想科學家應該具備哪些特點。

好奇,渴望了解事物的本質,忘我,客觀,理性,遠見,冷靜,專注,淡薄名利,不怕失敗,重視理論,重視證據,重視邏輯,不輕易下結論,不狹隘,誠實,謙虛,縝密......也許還有更多,但那不重要。重要的是:1.這些特點之間存在內在聯繫,不可能獨立存在。2.因此,擁有以上特點的可以視為具備科學家素養。

政治家,藝術家,企業家,投資家......你能想到的各種家,只要是他們之中的佼佼者,就一定具備科學家素養。

只要多加留心,就能夠從另一個人的言談中判斷此人是否具備科學家素養。

懂得這些之後,要找到好的管理者,好的領導,好的部下,好的學生,好的導師......就方便得多了。

2019年5月17日星期五

我的新嘗試

前後用了7個月時間大致完成一項新嘗試 - 投資就如生活,沒點新花樣怎麼行?

在第一個月,我構思了好幾個短線交易策略,然後深入思考以及跟別人進行一系列討論,最後在理論層面篩選出一個最佳策略。

在第二個月,我找來許多歷史數據進行策略回測,其中不乏各種壓力測試,結果顯示該策略與理論上的預期效果十分接近。同時在回測過程中發現一些可以改進的地方。月底策略更新至2.0版本。

在第三個月,使用2.0版本進行同樣的流水式回測和各種壓力測試,結果同樣令人滿意。同時在回測過程中又發現一些可以改進的地方,於是策略更新至3.0版本。由於對回測已經有了一些經驗,回測速度加快了,至月底已經完成3.0版本的測試,結果與預期一致。

在第四個月,使用策略3.0進行實盤操作,僅用0.1%的資金進行嘗試和練習,結果非常滿意,而在過程中又發現可以改進的地方,於是4.0版出現了。

在第五個月,使用策略4.0進行實盤操作,依舊用0.1%的資金進行,結果令人興奮不已。

在第六個月,一邊繼續使用4.0進行交易,一邊向所有客戶展示這一嘗試的結果,還一邊探討是否有必要把策略程式化以便今後可以實現自動化交易。

在第七個月(本月),月初進一步微調策略,更新至4.1版本,一眾對此感興趣的客戶的嘗試性資金到位,我自己投入大約8%的資金,開始一段為期3個月的實盤體驗之旅(主要是讓客戶體驗)。從第四個月到第六個月,從3.0到4.0,實盤淨收益為28%,本月至今實盤淨收益率為9%,總收益為37%(已經扣除一切實際交易費用)。

對於這個新嘗試,格外謹慎和理智的客戶必定要問一句:“你怎麼確定該策略在未來12年會表現得像過去12年一樣好呢?”

我的回答是:首先,先假設這個策略持續有效,在這個前提下,在未來12年中可能表現得比過去12年好一些或者差一些,但不會差太遠,因為過去12年中已經經歷了上千次連續交易,並且也經歷了2輪牛熊週期,事實上,對於這種短線策略而言,經歷了不下100輪牛熊週期,只要想像一下你作為一個人類,從這個方向直走3天,你會翻過2座山,可是如果你是一隻螞蟻,走同樣的路線,你要翻過的很可能是2000000座山,就明白我的意思了。其次,假設這個策略以後永遠失效,在這個前提下,市場的短線零和效應不復存在,而這是不可能出現的結果,因此該假設不成立,因此該假設的反面成立。

4.1版肯定不是最終版本,但是這個版本已經足以令我興奮不已,也足以跑贏99.99%的人了。

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只投入8%的資金呢?因為,我其實更希望我只投入1%的資金,如果是這樣,就說明我嘗試成功的投資策略有足足100種了。我的快樂,主要來自於發現和驗證不同的投資策略。


2019年5月15日星期三

過度優化

如果你是企業的大股東,你僱用了一位職業經理人替你管理企業,再假設該經理人有能力把企業經營至8分(滿分10分),再假設你同樣有能力將企業經營至8分,那麼,如果你總是習慣插手經理人的工作,最佳和最壞的長期結果分別是什麼呢?

最佳的情況是其中一方的8分中的2分有效填補了對方的空白,另外6分大家達成理智的共識,於是企業的經營達到最高的10分。

最壞的情況是雙方的8分實際上是重疊的,並且由於在溝通上出現了問題,雙方意見統一不了,最終變成0分。

我把這種重疊優化稱為過度優化。“過度”是要表達不好的意思,因為在現實例子中,由於各種複雜的因素(主要是人的心理因素),這種過度優化的結果往往很少產生互補效果,更多的是變成互相拖後腿。

可以把上面例子中的大股東和經理人替換成基金投資者和基金經理,或者普通股市散戶和上市公司管理者,或者交易者和既定交易策略。顯然,這裡每一對之間的溝通幾乎是零,正因為這個原因,所以過度優化就常常帶來負面的影響。

2019年5月11日星期六

最幸運的一群

要客觀看待各種事物真的很不容易,要了解世界上各種系統如何運作同樣很不容易。

有些人在這上面努過力了,可是往前方一看發現還望不到盡頭,於是感到傷心失望。

有些人往回看,發現自己實實在在的進步了,於是感到欣慰和振奮,然後繼續走在這條路上。

後者,可能是世上最幸運的一群人了。

在學會客觀看待其他事物之前,最好先學會客觀看待自己的各種不完美,並且懂得最快的進步就是每天都在進步。

2019年5月8日星期三

偉大的投資機會到底偉大在哪兒?

芒格曾經說過如果抓住的是平庸的機會,那麼結果也好不到哪兒去。言下之意就是如果抓住的是偉大的機會,那麼結果會變得更好。我的問題是:這裡說的偉大,到底指什麼,或者說,到底偉大在哪兒?

這個問題花了我不少時間去尋找答案 - 雖然芒格是貨真價實的智者,我也十分推崇他的一些觀點或者原則,然而我還是不願意毫不思索的接受他的每一句話。事實上我不願意毫不思索的接受任何人的觀點,因為不經過自己思考領悟的觀點始終是別人的觀點,而別人的觀點難以牢記,也難以在需要的時候派上用場。

起初我以為所謂的偉大的機會是指那些經過比較長時間才出現一次的趨勢性機會,儘管每個人對於趨勢性機會的判斷標準可能有所不同。後來我發現並非如此。我的發現並非僅僅來自自己經歷過的投資案例,而是絕大部分來自對海量數據的分析。

有些交易(或投資)機會出現的頻率低,但是一旦遇到並抓住這些機會就賺的盆滿缽滿。相比之下有些機會出現的頻率高,但是這些機會提供利潤空間不大,抓住100個這樣的小機會可能也不比抓住1個大機會賺的多。這一點相信許多人早有體會。

問題是,在同等時間段內,比方說10年,大機會出現1次,而小機會出現幾百次,抓住幾百次小機會獲得的回報其實比抓住1次大機會所獲得的回報要大,而且很可能要大很多。

既然如此,那麼偉大的投資機會到底偉大在哪裡呢?

其偉大之處在於大大節省了投資者最缺的資源 - 耐心。

假設給你兩個功率不一樣,但容量一樣的電熱壺,A和B,A功率比B大1倍。你在使用A煮開水時每隔5秒看一次煮開了沒有,而你在使用B煮開水時每隔100秒看一次煮開了沒有,雖然A煮開水的時間比B短了50%,但是由於你看它煮水的頻率高了20倍,你很可能感覺A用的時間比B還要長一些。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因為你每次察看電熱壺都在消耗你的耐心。

投資者最缺乏的資源不是資金,不是知識,不是經驗,而是耐心。而偉大的機會之所以偉大,就是最大限度的防止投資者浪費耐心。你可以從別人那裡獲得資金,獲得知識,獲得經驗,耐心卻沒有人可以給你。


2019年4月30日星期二

開始做空納指

如今做空納指竟然有點大逆不道的感覺。

在我看來,納指已經進入泡沫區域,如果現在投資納指,未來十年內的投資回報大概率會十分平庸。因此,我決定開始做空它。

在大多數時候,做空不是必須的。因為經常同時存在可做多和可做空的對象,而且做多比做空要容易一些。我不排斥做空,不排斥加槓桿,也不排斥做做短線交易,只要適當即可。適當對於每個人來說是有區別的,先從少量做起,實踐一段時間之後就能找到適當的真正含義。

在每一年的投資收益中,有些收益是來自多頭倉位,有些則來自空頭倉位,有些來自槓桿性交易倉位,有些來自短線交易倉位,我認為這樣的收益來源十分正常也十分健康,同時還十分有趣 - 畢竟這讓我有機會學習和實踐不同的投資方法和工具。

在一個簡單的系統中,事情總是非黑即白的,因為簡單系統的特點就是變化十分有限。

在一個複雜的系統中,事情永遠不是非黑即白,因為複雜系統的特徵就是擁有數量龐大的變化。

永遠不做空,不加槓桿,不做短線交易,這些讓我有點非黑即白的感覺。


2019年4月24日星期三

探索

探索是人生的全部意義。因為它是一切進步,一切快樂的源泉。

失去探索的人生是什麼樣的人生?失去探索的社會又將發展成什麼樣子?

撇開探索,時間對於人便不再有意義。

世上不存在毫無意義的探索,因為在探索開始之前,一切都是未知的。

人只有在“不知道”的狀態下才可能進行各種各樣的探索。因此知道自己不知道遠比知道自己知道更加重要。

當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價值所在,承認自己“不知道”就不再需要勇氣來幫忙,也不會覺得沒面子,取而代之的是即將開啟一段全新的探索之旅的興奮感,雖然你會發現旁人很難察覺這種興奮感,也幾乎不可能欣賞你知道自己“不知道”。

2019年1月11日星期五

去全球化

最近注意到一些關於去全球化的言論,而且提出該言論的是大名鼎鼎的Ray Dalio,在此之前我從未想過這個問題,不過既然已經被提出來了,那就來想一想吧。

言論認為過去是全球化進程而未來是去全球化進程。對此,我持反對意見。

全球化有三個前提條件(或者基礎),其中兩個是生物條件,一個是物理(或者技術)條件。我們知道,如果一個局面要反轉,那麼造成這個局面的基礎必須首先發生重大改變才行。然而,這三個條件所構成的基礎並未出現反轉的跡象。

讓我們先來看看這三個條件是什麼。

兩個生物條件是:1.人的模仿天性,2.人對高效的追求。要是沒有這兩個條件,我就不知道世界貿易該從何談起了,反之,如果具備這兩個條件,我也想像不出世界貿易該如何結束。這兩個條件關乎人的天性,天性只能通過進化來改變,而進化則緩慢得不可想像。因此,在可見的未來,這兩個條件是不可能發生巨大改變的。

第三個條件,也就是物理條件,是各種科學技術及其產物,比如我們的手機,電視機,互聯網等等。我們每天都透過這些科技成果來獲取全球信息,從中我們看到別人的需求,也產生自己的需求,而需求則是一切商業活動的基礎,有了需求的刺激,商業活動就開始活躍。需求來自全球,所對應的商業活動也就是全球的。這個物理條件只能越來越進步,而不會越來越退步,更不會消失。

既然三個基本條件都不可能(或者看不出有可能)發生大逆轉,那麼去全球化又從何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