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日星期四

中港股市的差異根源

從表面上來看,中港股市最大的差異就是估值的大不同,A股市場給予創業板和中小板的估值水平簡直到達了匪夷所思的地步,相比之下港股市場給予中小型股和創業板股的估值簡直到了冰點,這裡不是說具體哪幾隻股票,是說整體。

對於此不同,流行的解釋是由於A股市場是散戶主導的市場,而港股市場則是機構主導的市場,或者說港股市場的投資者比較成熟,更看重股票的內在價值。一直以來我也接受這個說法,只不過是在不自己動腦的基礎上。現在仔細一想,深覺這不是原因。我認為主要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人口年齡結構,一個人口財富結構。

先說人口年齡結構因素,香港人口早已進入老齡化階段,相比之下國內人口年齡結構還是年輕得多。常識告訴我們,一個二十幾歲的人通常比較容易衝動,對未來有無限憧憬,也對自己的實際能力高估很多。一個四十幾歲的人通常已經成立了家庭,無論是生理因素還是家庭責任因素都讓他們不會輕易就衝動起來,對未來也不再有過分的憧憬,他們同樣也可能高估自己的能力,但沒那麼嚴重。因此,如果這兩個人去做股票投資,年紀輕的會懷著更大的熱情(如果事後得到好結果就被稱為冒險精神,反之則被稱為賭性)去投資那些小型股和創業股,而年紀大的就傾向於選擇經營穩健往績良好的公司。於是,國內給中小型股票的估值要比港股市場高得多。這個原因要比散戶多還是機構投資者多的論點可靠得多,不要忘記,機構投資者是提供服務的一方,千千萬萬的個人投資者才是他們的衣食父母,他們的上帝,如果這些上帝全體傾向於投資於中小創業股,你覺得機構們會選擇逆上帝們的意嗎?

至於另一個主要因素,人口財富結構,其實是第一個因素衍生出來的自然結果。年輕人多意味著平均財富少,起步資金少肯定要盡量尋找那些所謂的黑馬股,而成熟的大藍籌幾乎不可能成為黑馬股,這一點相信也是常識。

事情就是這樣。那麼接下來會怎麼樣?接下來,年輕的會變老,老的變得更老,即使出生率控制得很好(我不相信能控制得好到完全阻止人口老齡化)。考慮到自然界的普遍的再平衡現象,即事物總是先向一個極端發展再向另一個極端發展以求取得再平衡的現象,我相信在人口充分老齡化之前就轉向年輕化的可能性幾乎沒有,因此,A股市場的投資偏好會向港股市場的投資偏好靠攏,但是,在少數特別的年份裡,那些習慣炒中小型股的內地投資者會一時改變不了這個習慣而轉戰一回外地,這個外地,可以是香港,也可以是台灣等其它政治條件穩定的小型經濟體。


8 条评论:

  1. 有道理,從人口財富結構看,國內年青人比香港年青人富有(指社會財富的佔比),更由於過去的急速發展,富起來的會是相對富冒險精神的人,也把這個現象差距擴大。
    只是年齡心態的改變慢慢長路,動輒以十年計,要有非常高的耐性,其間也會經過數個大浪。

    回复删除
    回复
    1. 國內創業板和中小板的估值高可以理解,Jack兄怎樣看為何國內的藍籌巨無霸和公用股A股都比H股高出一百幾十個%那麼多呢?

      删除
    2. 因為國內游資總量對大藍籌流通市值的比率比香港游資總量對大藍籌流通市值的比率高。簡單來說,國內錢多沒處投,香港人可以隨便買美股等國外資產,國內則沒那麼簡單,一來是貨幣因素,二來是監管因素,資金量較少普通投資者不會自找麻煩去海外投,只能留在國內貴買貴賣。

      删除
    3. 滬港通已經開通了一年,在AH股巨大的差價下,無論如何低價的H股都會比高價的A股更有投資價值,一般散戶認識不足和怕麻煩心理不足為奇,但是作為專業的機構投資者(也包括經常在香港傳媒出現的財演),也一樣的捨H股取A股,實在令人費解。

      删除
    4. 正如我在文章裡說的,機構投資者說到底也是為千千萬萬個人投資者打工的,他們最終不能逆整體客戶的意。掙嘴巴錢的財演更不敢逆大眾的意,否則將被視為異類,失去觀眾聽眾。在我看來,認為H股比A股便宜並從中獲利的人只有一種,就是有足夠耐心的人。我相信起初有一大幫人清楚H股比較便宜,但是,他們之中有人在數日後變節,有人在數月後變節,有人在數年後變節,留下的大概只有少數擁有無窮耐心的人。在很久以前,我已經明白耐心這件事勉強不來,對於有些人來說得來全不費功夫,而對一些人來說,簡直難如登天。

      删除
  2. 謝謝Jack兄的分享,但偶然也有例外的情況,好像周顯已年近半百,但他仍像很多年輕人般愛追逐黑馬股,有些人的一生就是喜歡炒炒賣賣呢:)

    回复删除
    回复
    1. 有句話說得好“例外總是有的”。

      删除
  3. 雖然我側重企業,但了解一下投資對手亦不錯。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