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30日星期六

李超人的原則

近日偶然看到李超人講他一生的原則是“不賺最後一個銅板”。細細品味之下發覺與我之前提及的“大巧不工”似有些交集。

很多人,包括我在內,剛開始時總是潛意識裡希望“最低價買,最高價賣”,雖然理性來說大家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任務,但潛意識總會在關鍵時刻拖住理性的後腿,最終影響實際投資操作。

“最低買,最高賣”其實就是希望“賺取最後一個銅板”的一種典型表現。我受到這個潛意識影響而犯過許多次錯誤。我原本以為價值投資只是一味通過計算財報上的數字來預測未來業績表現,這是一種非常幼稚的想法,並且顯而易見是一種錯誤的想法。即使後來我知道這樣做不對,我還是想不出一個解決的辦法。當然笨辦法還是有一些的,其中最簡單的就是強迫自己分段買入(或者賣出),這雖然不是解決方法,但可稍微緩解一下犯錯的嚴重程度。就這樣一邊用笨辦法暫時緩解,一邊努力需求真正的解決方案。當然最後還是從不知哪裡冒出來的“大巧不工”四個字啟發了靈感,明白所謂的估值並非僅用已經存在的數字加減乘除得出另一堆數字,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投資對象的特點(包括生意模式,競爭力強弱,競爭力來源,公司文化,公司所在環境特點以及公司與其環境之間可能產生的一系列互動),知道這些之後自然明白這些只能弄清楚大概而非精確用數字表述,既然無法精確那麼估值也必然無法精確,既然估值無法精確,又何必在意股價是在3.6, 3.9,還是4.1買入(或賣出)呢?

所以按我的理解,“不賺到盡”原則放在投資領域其實就是“重視大的方向,輕視小的差價”,實際操作中,我一般會在認為價格接近貨源歸邊時買入(有些股票能夠較清晰估值有些不能,能清晰估值的當然採用估值,否則才使用貨源歸邊來判斷),並在判斷價格很難在未來5年以內翻一倍的情況下賣出(當然前提條件是有候補投資目標)。

18 条评论:

  1. 買入價和賣出價通常要用技術圖表來估計,通常只適用於比較大流通量的股票,當然也未必準,我覺得中期性的投資技術方法相對能幫到一些。至於貨源歸邊,我完全看不懂,還得多請教jack兄,有沒有什麼明顯的指標來估這問題呢?

    回复删除
    回复
    1. 貨源歸邊的意思是說當下持股的投資者之中願意承受風險的佔大多數,不願意承擔風險的佔少數。這是我自己給的定義,不是看書得來的,不知道別人說的貨源歸邊是什麼意思。依照我自己的定義,很簡單就能看出貨源是否歸邊了。我已經說得這麼白了,距離答案僅一步之遙,一來留點空間給你自己思考答案,二來我不想直接授人予魚。

      删除
    2. 假如一只股票,它本身是發行10億股,而公司大股東擁有60%左右,那就是說約有4億股在散戶身上;但它平均每天成交也就是只有一兩百萬股左右,那按你的定義,這樣的股就算是貨源歸邊嗎? 謝謝!

      删除
    3. 如果是新股 - 大多數不能。因為我無從判斷大股東的實際取態,也許大股東很想出貨,只是條件暫時不允許他這麼做而已。所以一般來說,我不會考慮上市不足兩年的公司,除非我已經對這個公司的一切有很全面的了解,或者這個公司在上市之前已經經營數十年的時間。

      删除
    4. 說到新股,雖然本人從不抽新股,但我非常佩服踴躍抽新股的投資者的勇氣,只是我無論怎麼想都想不明白那些勇氣從何而來。

      删除
    5. 補充一下,千萬不要習慣性認為大股東,大基金,大機構等於願意承擔風險,小散戶等於不願意承擔風險。是否願意承擔風險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該投資者對風險的理解程度,無論這個投資者是大股東,大機構還是小散戶。

      删除
    6. 我再想了一下,按你的定義,那基本上大部分的股票都是屬於貨源歸邊,那這定義不是變成沒意義了嗎?

      删除
    7. 關鍵在於你要運用某些方法,了解目前的持股者中不怕風險的佔多數還是怕風險的佔多數,方法應該不止一個,我有我自己的方法,方法的來源自然是從非金融,非會計,非經濟類的其他書本中獲得的,也正因為如此,我向來強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删除
    8. 謝謝你解釋了對貨源歸邊的看法,很有啟發性。
      只是在當時的市場看貨源歸邊已經不太容易,要像你般可以在股價仍在高位時,預估貨源歸邊的位置,真是……幸而我們不需要有那麼高的功力,也可以在市場找到自己的位置。

      删除
    9. 是的,確實不需要這個也能把投資做得很好,我做這個只是為了驗證自己的某些觀點,如果要說好處,大概就是當自己的觀點通過驗證時的喜悅感和成就感吧。

      删除
  2. 如果係好公司為司要賣?

    回复删除
    回复
    1. 因為我說“前提條件是有候補投資目標”。好公司不多,卻也不是唯一,如果有兩家好公司,一家很貴另一家被嚴重低估,當然會賣掉一家好公司再買另一家好公司。利如下星期我會賣出一家距離目標價還有100%以上升幅的公司股票,買入另一家距離目標價還有600%以上升幅的公司股票。

      删除
    2. 如企業主心態買入,如散戶心態賣出。買入並持有至20年以上的股票很少有,尤其在香港,五隻手指就數得完。美國股市是另一回事,不應該在不同市場應用相同持股策略。

      删除
    3. 如你有這樣的想法,那麼你的大巧不工就不可實踐了

      删除
    4. 仍可實踐一部分,因為大巧不工可運用於不同方面。
      我文章裡也說過我的大巧不工是運用得最不好的,所以還要邊學邊練,努力提高。

      删除
  3. 第一次留言,支持jack 兄新blog,我等香港人總急功近利,要領略jack 兄思考模式,好難...似懂非懂之間,我有4問題想指教一下︰
    1) jack 兄選股是top-down 還是bottom-up?
    2) 你有遇過生意模式,管理層,公司文化等都比較優勝,但因為長期熊市而久久難以上升的股票嗎?
    3) 你多久review 一次portfolio 的表現?
    4) 你會cut loss嗎?

    回复删除
    回复
    1. 急功近利的主要原因只有一個:不了解複利的威力。也許下一篇文章我會舉一個複利的實際例子,讓大家一窺其威力。

      我的思考模式只是通過一系列學習,實踐,思考之後自然而然形成的,不太可能一看就立刻理解,而且理解並不等同於領悟,不領悟就無法發揮其全部威力,例如我說如果要獲利就低買高賣,這句十分容易理解的話做起來的效果卻因人而異,因為各人領悟的程度不同。

      回答你的四個問題:
      1).兩者都有。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你不要把股票看成股票,你把它看成一門生意,假如這個公司不上市,是你一個朋友開的,他邀請你入股,你要怎麼做?
      2).這個很難回答,因為不知道你說的“久久”是指多久,我自己遇到過的最久的超過5年。
      3). 從不review, 因為沒有任何意義。但我每年會看一次公司財報。
      4). 會,當公司發生超出我原先預料的情況時。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