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6日星期日

不知道自己知道

人與人最大的差別是認知,有人這樣描述了認知的4種狀態: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 95% (自以為是的認知狀態)

知道自己不知道 >> 4% (抱有敬畏之心,準備豐富自己的認知)

知道自己知道 >> 0.9% (抓住規律,認知提升)

不知道自己知道 >> 0.1% (保持空杯之心,最高境界)

對此我表示認同,因為這些恰好我自己經歷過,只是從來沒有系統地來總結一下。

後面的百分比數字表示做到這種程度的人數佔總人數的百分比,事實上是不是這個數字,相信說這話的人自己也沒有實際統計過,不過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不用統計也知道能做到最高境界的人極少,還有,了解每一個層次的含義。

當然說這話的人不是針對做投資,只是我覺得放在投資方面也適用,於是就借用了過來。

第一種狀態“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是絕大多數投資者,不管是專業的還是業餘的,無論是機構投資者還是散戶,都屬於這一類,我自己也曾經屬於這一類。這一類人幾乎每天都關心各種媒體上出現的市場信息,既有宏觀也有微觀,然後以這些信息作為投資依據進行押注。這類投資者忘了媒體既沒有義務也沒有可能報導所有信息,如果這些信息只是片面的甚至虛假的,而讀者以為這就是事情的全部,那麼就肯定“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如果你了解第一種狀態的問題出在哪裡,那麼你就可以馬上進入第二種狀態“知道自己不知道”。從態度上來講,“準備豐富自己的認知”是一個很積極的態度。從實用角度來講,它可能沒有表面上看起來那麼積極正面,因為豐富自己的認知必須持之以恆,但凡需要持之以恆的事情都不容易做到,當哪一天你失去耐性的時候,你很可能就會固步自封,並尋求其它捷徑,而最終很可能走入歧途。

如果在第二種狀態的你能夠堅持下來,那麼你很可能順利進入第三種狀態“知道自己知道”。在這種認知狀態下,你已經有能力摸清你自己的能力圈的範圍,無論如何你都不會跑到圈外去找死,你永遠充滿客觀的自信,而這種客觀的自信和第一種狀態下的主觀自信截然不同,表現在主觀自信會在環境突變時突然消失,而客觀自信則永遠不受環境突變的影響。在這種認知狀態下,你已經有足夠能力打造一個長期有效的投資決策模型。

要達到第四種認知狀態,可能需要些機緣或者特殊經歷,並非單憑自己努力就能手到擒來。對於做投資來說,這種認知狀態所能帶來的好處至少有兩個:一個是進一步降低投資風險,一個是進一步降低投資決策的壓力。因為,它是在你摸清自己的能力圈範圍之後,主動縮小其應用範圍。舉例來講,比方說你的能力範圍覆蓋方圓1000米,你知道在方圓1000米內做什麼都能成功,但是你主動捨棄最外層那300米,僅在方圓700米之內做事。為什麼說努力不來呢?因為要主動放棄一個投資機會很難,要主動放棄一個很有把握的投資機會更難,若非曾經偶然吃過虧,就是你悟性奇高才能真正掌握。“不知道自己知道”簡單來說就是“退一步,海闊天空”。能阻礙你退一步的非你的貪婪莫屬。只要貪婪,就難以退這關鍵的一步。這裡的貪婪,指的是主觀上的貪婪,而非客觀上的貪婪。如果你清楚退一步其實賺得更多,你自然會很樂意退一步,這是客觀上的貪婪。我從不盲目壓抑自己的貪婪,只因這是不可能的任務。我只會讓客觀的貪婪去消滅主觀的貪婪。客觀的貪婪要花大力氣去獲得,主觀的貪婪則與生俱來。客觀的貪婪並不比主觀的貪婪高尚或者高明,只是恰好絕大多數投資者被主觀的貪婪支配著,這才使得客觀的貪婪能夠從中漁利。如果不是大量的主觀的貪婪主動製造各種金融動盪和危機,客觀的貪婪又哪裡有機會?




7 条评论:

  1. 回复
    1. 充實需要時間,充電也需要時間。寫東西,尤其是與投資相關的,寧缺勿濫,否則誤了讀者就不好了。

      删除
  2. 要認清楚自己。對於做任何事情都非常重要
    尤其係價值觀已被人生觀嚴重扭曲的人 可惜對於一啲做任何事都心存僥倖的人 或者永遠唔會明白境界與成敗之間兩者嘅分別

    回复删除
    回复
    1. 成敗有運氣成分,境界則無。好運氣是好事,有心依賴運氣是壞事,不知道自己正在依賴運氣是危險的事。境界的養成減少成敗對運氣成分的依賴性,境界最終可自行定義成敗。

      删除
    2. 萬物 先天嘅本能只為求生
      師兄有機缘 願分享 教化 難得

      删除
  3. 章章都是精品。

    次次看完都重新思考

    回复删除
    回复
    1. 我寫得好不好不是重點。重點是重新思考是一個難能可貴的習慣。值得敬佩。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