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大多數投資者都認為分散投資能有效降低風險(非系統性風險),並以此做為投資決策準則之一,對此我表示懷疑。假設有投資者對10個公司的未來經營狀況了然於胸,又假設這10個公司的綜合實力一樣高,再假設目前市場對於這10個公司的定價完全一致,這個時候投資者應該選擇幾個公司來投資呢?我想應該平均投資於這10個公司身上,顯然這有助於降低投資風險。可事實未必如此,主要是因為當投資者以為分散投資便能降低風險的時候,他便容易產生懈怠的情緒,疏於對投資對象進行徹底的調查了解,從而大幅提高失誤率。從統計角度來看,分散投資有助於降低風險,但投資者的心理變化卻又提高了風險,兩者起互相抵消的作用,結果就是分散投資無法有效降低風險。
從另一個角度 - 投資者競爭力 - 來說明分散投資無法有效降低風險。首先假設分散投資能夠有效降低風險,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可以肯定絕大多數投資者會採取這種措施,因為在任何投資領域,除了風險就是收益,降低風險變相提高了總收益。事實上要做到充分分散投資並不難,其中一個最簡單的辦法是投資於指數本身(例如投資指數基金)。既然絕大多數投資者都希望這樣做,而且能夠輕易辦到,那麼這些這麼去做的投資者還有什麼過人的競爭優勢?沒有過人的競爭優勢又如何取得過人的總收益?既然總收益沒有因此而顯著提高,那麼怎麼能說風險被有效降低了呢?(別忘了除了風險就是收益,它們的邏輯關係是當一方減少另一方就相應提高)。
反對者不以為然的主要理由是從自身的投資經驗來看,例如最近那一次(或幾次)投資虧損了,幸好所投入不多,因此損失也不嚴重,僅僅據此來認為分散投資有助於降低風險。對此,我想說的是:如果你從此不再進行投資,那麼你就是對的。還有一種情況下,你是對的,那就是你無論如何都不會親自徹底研究投資對象。很顯然對於習慣於胡亂投資一通的人來說,分散投資有好處。
深信分散投資能夠有效降低風險的人幾乎不可能從過去的失誤中吸取教訓,可以預期每一次失誤之後他們頭腦裡只會想:幸好沒投資太多,或者早知道應該少投一些。諸如此類的念頭能減少未來的失誤嗎?他們通常不會去想其它導致失誤的更重要的原因,例如對投資對象是否已經徹底調查了解,還是只靠垂手可得的公開資料,或者小道消息來決定投資等等。
分散投資有利有弊, 我見好多基金的持股都好分散, 如必需投資在幾個不同的板塊, 但如太分散就好難同時觀察和跟進眾多持股
回复删除聰明的投資者是把雞蛋放在同一個藍子裡面然後好專注去觀察它們, 持股5-8只就可以達到適度專注
但就算股神畢菲特都有錯的時候, 我們又怎樣去完全避免自己出錯?每個人的投資能力都有不同, 難免出錯, 例如有4只股升20%, 有一只股下跌超過50%, 回報都變得平凡了
假如投資者沒有因為分散投資而降低戒心,那麼分散投資是好的。問題是事實上分散投資讓投資者變得更加粗心大意、無所畏懼。增加的粗心大意和無所畏懼事實上增加了投資風險,而增加的那一部分風險往往大於分散投資減弱的風險,所以總體而言是增加了風險。
删除我們不用也不可能避免所有錯誤,只需要避免致命的大錯。
如你般高質素的投資者當然不會犯大錯, 但中初級投資者犯錯的機會更多如牛毛, 投資是要交學費, 當然想盡量交少些 ^^
删除如何避免致命的大錯?
1. 透過適度的止損?用技術分析方法先離場觀察再介入?
2. 透過縱向的分散投資(同隻股的不同價位)?
謝賜教
避免大錯很簡單:
删除1. 不要盲目追高,當然股價高低是以股價對內在價值的比例而言,不是指股價已經上升多少的問題。
2. 不要預測股價走勢和經濟走勢。
3. 不要融資(即槓桿化投資)。
4. 不要沽空。
你能做到以上四點就能少交許多學費。從我開始做投資的第一天開始,我只犯過第二點的錯誤,哪怕只是犯了一點,也交了昂貴的學費。
删除我不會在乎股價的波動,也沒有刻意分散或分注,更加不會中途離場觀察再介入。我會盡量在入場前就做足這些準備,有了足夠信心再進場,哪怕有一絲懷疑,我也拒絕進場。
删除Jack 兄, 以上1,3,4點我都明白, 但第二點我就有點疑惑
回复删除作為投資者怎樣也會對宏觀經濟有點訊知和看法, 不是應該在景氣好時才加重入市嗎?
你意思是否不用技術分析, 而只以基本面以作為入場的依據呢?
另外, 你說曾因第2點犯過錯誤, 能否分享一些例子, 以供借鏡與學習呢?
謝賜教
預測的前提是全知全能,如果你對世界的認識達到極致,預測以及根據預測來制定投資策略就是有效的。如果你認識的只是一些片面的信息,那你的預測就時準時不準,據此預測制定的投資策略也就談不上有效,根據預測做出的投資決定難以達到長期穩健的目的。
删除你說的對宏觀經濟的看法未必是預測。看法包括對目前正在發生的事件的想法,也包括一些推論。例如我上次說的油價大跌,相當於流動性大幅提高,這是推論而非預測,因為油價大跌是正在發生的事件,買油需要的錢少了,用在其它地方的錢自然就可以更多,流動性因而提高,這是毫無疑問的。如果香港樓價下跌一半,那麼香港的流動性也將大大提高,可以推高其它資產價格。
我已說過不用技術分析,因為事實上不存在長期有效的技術分析,做技術分析和鵝頸橋下打小人基本上屬於同一碼事,最多只能帶來心理上的慰藉。
基本面當然是重要的入場依據,長線來看股價表現離不開基本面表現。
有些人喜歡景氣好時加重入市,這樣錢來得快,有立杆見影之效。可是我性格比較保守,不喜歡高追,這種做法不適合我。
至於我犯的錯,那是多不勝數,例如從前年開始就不看好人民幣,結果它繼續升值,從前年開始就不看好本地樓市,結果它也繼續走高,多年前我預測過港交所股價應該跌至30元,結果它沒有,預測中移動升過100,結果長時間趴在80以下。這些只是冰山一角。所以,我逐漸養成不預測的習慣。
因為人有人性,而(大多數人)並不理性,又會高估自的的能力,所以就算分散投資可以降低風險(數學上如此,比較沒有分散投資),也不代大多數人會採用。
回复删除任何投資法在多人採用後(假設都能成功學會,並有效的運用),都會失效,分散投資和價值投資都不能例外。現實上當然不會發生,因為人有多樣性,能力有高低,貪婪與恐懼的人性作用,還有相互競爭等等內在和外在因素,投資場上百花齊放,所以有些投資法可以長時期有效。
分散投資可能對部分人會「容易產生懈怠的情緒,疏於對投資對象進行徹底的調查了解,從而大幅提高失誤率」,「起互相抵消的作用」,但是對另一些人(例如專注也不能對內在價值達到「非常有把握」的情度等),可以降低風險應該沒錯。
可能我和你對風險有不同的看法,你認為降低風險等於提高了收益,我看降低了波幅已經算是降低了風險,收益不一定需要提高。
(希望不要介意,因為覺得這方面有討論價值。)
平時所說的收益指的是風險調整後收益,可見降低風險等於提高了收益。舉個簡單的例子,假設全體市場參與者都冒著10%的風險去獲取30%的潛在收益,而你有個機會 - 只須冒5%的風險就能獲取30%的潛在收益,你會選擇這個機會嗎?如果你會,那就說明你看重的是風險調整後收益,也說明你認為降低風險等於提高了收益。
回复删除波幅本身不是風險,但如果使用槓桿或者財務安排不夠好則波幅加強了風險。
謝謝你的回覆。
删除一般說法是以標準差量度波幅作為風險的指標,如果波幅不算作風險,請問你說的風險具體是指甚麼?如何評估?
不大明白潛在收益的意思,為何不用預期收益?潛在收益比預期收益更容易評估及有效嗎?
很簡單,有一次我買一隻股票,買後很快股價下跌了約50%,由於我大概知道每股基本價值應該是多少,於是我並不在意股價已經下跌50%這個事實,繼續持有。後來股價確實上升到我估算的價格,於是我賣出獲利。我們回過頭來看這個例子,當股價下跌50%時,如果那時我剛好急需用錢,那我就不得不賣出股票,這時候我就損失了50%,這是實實在在的風險,如果當時我用1:2的槓桿來炒股,我也會被斬倉,同樣損失50%,如果當時我不清楚股票的基本價值,被暴跌嚇破膽,糊里糊塗止損離場,同樣損失50%。在上述三種情況下,波幅成為了實實在在的風險,因為確實造成了永久性損失。而實際上,這三種情形都沒有發生在我身上,雖然我也經歷了短暫的股價暴跌50%,但最後還是獲利離場,可見波幅本身不是風險,只有波幅外加投資者自身的錯誤才形成真正的風險。
删除我說的潛在收益和你說的預期收益是一樣的意思,我沒太講究用詞,你把它理解成成最終的絕對收益也是可以的。
謝謝你的解說,明白你指波幅本身不是風險的意思。
删除你說的5%或10%風險是指潛在損失5%或10%嗎?
那麼實際的預期收益應該是獲得30%X機率(潛在收益)扣除損失5%或10%X機率(潛在損失),所以減低了風險是減少潛在損失,實際的預期收益也會上升。
不知這樣理解是否正確。
是這個意思。
删除謝謝
删除jack兄,
回复删除那么股票的每股栗面净值是否等于每股基本价值,其数值比股价大很多是否表示市场低估该股票怩?
這個問題要認真回答估計字數應該要好幾萬,如果你有興趣了解不妨尋找相關書籍來看看。這裡簡單說幾點我自己的看法:
删除第一,賬面淨值是從會計角度計算出來的,假如它真能反映實際價值,那麼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上的投資家應該大多數都是會計師,這與事實相左。
第二,即使賬面淨值能反映真實價值,那最多也是反映過去的真實價值,如果光知道過去就能推導出未來,那未來就是可預測的,這與事實不符。
第三,即使賬面淨值能反映真實價值,並且從過去可推測未來,你也不可能是最先獲得相關數據的那批人,也不可能是數據解讀能力最強的那批人,因此它對你的幫助作用依然不大。
因此,我從不依靠這個數字來判斷基本價值。
jack 兄,
删除有道理,如果单凭计数可知股票价值,会计师都富了。没那么简单。
計數只是一種工具,只有對企業的方方面面有了正確的認識,才能計算出比較接近正確的結果。所用的數字不全是財報中的數字,生意人使用的數據和會計師使用的數據不是同一碼事,生意人使用的是現實中的數據,會計師受限於與會計準則,使用的是處理過的數據,有時與現實相距甚遠。
删除財報裡的數字最多是用來印證投資者的理解,即在你還沒有看到財報之前就已經對某企業的經濟體質(或特徵)有了一定的了解,你心裡已經對財報的數字有一定的估算,然後再來看財報,如果財報的數字和你估算的結果差不多,那你就更加放心,如果差很多,那你就要研究到底錯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