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4日星期六

撿錢遊戲

如果天上有時會掉下錢,而你想要撿錢,怎麼辦?

你會:

- 事先猜測錢會掉在哪塊地面上,然後站在那塊地面上等錢掉下來。

- 找別人商量或者聽別人的意見,畢竟有人玩過這個遊戲,撿到過錢,而且不止一次,有些人可能還是特異功能人士,能預知錢會掉在哪裡。

- 弄清楚大多數人將要往哪兒站,自己也跟過去。

- 什麼事也不做,像傻瓜一樣站在原地,一直等到錢掉下來,並且掉到自己能夠第一時間撿到的地方才去撿。

你會選哪個?還是說你有別的辦法玩這個遊戲?

2014年5月22日星期四

騰訊不該拆股

拆股能夠提高股票流通性,而更好的流通性有助於提升股價。當股價偏低時,提升股價保護股東利益,當股價合理或者偏高時提升股價未必對股東有利,除非公司要發行新股份來融資。

騰訊在其股價明顯偏高時拆股,勢必吸引貪婪的小散戶衝進來大炒特炒,進一步推高股價,股價在瘋狂一段時間之後必然要回歸理性,在此過程中很多小散戶將蒙受損失,當股價調整至新低並延續一段時間,在此期間舊股東的利益也受到影響,因為股價很可能跌至合理價值以下。也就是說,拆股行為帶來一段時間裡的炒作,也帶來一段時間的股價低迷,而在這整個過程當中,無論是新股東還是舊股東作為一個整體都沒獲得什麼實質性的好處,不但沒有好處可能還有壞處 - 如果到時候股價真的深度調整而且公司又突然有需要從資本市場融資,那將給全體股東帶來雙重打擊。

所以在我看來,除非騰訊短時間內要配股融資,否則拆股行為基本上屬於無腦行為。

這裡要提醒後期衝進去的小散戶適可而止,不要為了最後那一點微不足道的利潤冒大風險,否則在未來十年的大部分時間裡你都將體會到什麼是欲哭無淚。

2014年5月21日星期三

恆指有多貴?

我的答案是接近29,000點。這個價格算不算貴?潛在調整幅度有多大?你說呢?
反正火中取栗的遊戲我不會玩。有自信能玩得好的就請繼續,我站旁邊為你搖旗吶喊。

2014年5月19日星期一

是什麼導致投資失利?

投資過程中可出現各種失利,表面看起來原因各有不同,但其實主要原因只有一個:
就是因為投資者以為市場很蠢,至少不比自己聰明。

2014年5月8日星期四

不細閱財報能否長期取得好成績?

經過實踐,我給出的答案是肯定的。回顧自己的投資成績,那些成績最好的投資全部沒看過財報,或者沒有很詳細閱讀財報,相反那些曾經花大量時間仔細研究財報的投資,結果並不太好。為了避免誤會,我應該聲明一下,不細閱財報的意思是選擇那些即使不看財報也能了解其大致未來經營狀況的公司來投資,而不是鼓勵不看財報胡亂投資。

我歸納了四種投資風格,從長期角度而言,依最好到最差的排序是:

1. 專挑那些不看財報也能大致掌握未來發展趨勢的公司來投資。

2. 對公司業務一知半解或者根本是門外漢,但肯下工夫從各種渠道盡量蒐集關於該行業該公司方方面面的資料並加以思考總結,最後再來決定是否投資。

3. 對公司業務一知半解或者完全不懂,但懂得基本會計知識,仔細閱讀財報然後進行投資。

4. 對公司業務一知半解或者完全不懂,不仔細閱讀財報,僅聽他人意見或者靠猜測股價走勢來進行投資。

第1和第2種風格均能長期創造高回報率,第3或第4種風格幾乎不可能長期跑贏市場平均回報率。

現在舉個馬上可以應用的實例,看看冠捷科技(903),相信冠捷的產品很多人都能馬上理解,冠捷在業內屬於龍頭,其產品的定價也比大多數競爭對手低,僅從以上人盡皆知的且不需要看財報就能得知的信息中就可以判斷其市值不應該只有30億港元,按畢菲特的話來說,你一眼就能看出一個人是胖還是瘦,不需要知道其體重是多少。以此就決定投資冠捷的話,可能很多人還是不放心,那麼可以簡單地看一下財報。

依我的看法,財報主要提供給投資人兩種信息,第一種信息是描述該行業的特徵,第二種信息是告訴投資者其目前債務情況是否過分嚴重。看過冠捷的財報發現這個行業的基本特徵是利潤微薄,在2%~4%這個範圍內,這個範圍就是競爭激烈的製造業所能提供的利潤率。這個利潤率已經持續了很長的時間了,哪怕市場再沒有效率,恐怕這個低利潤率的特點也早已經反映在其股價之中了,因此低利潤這個不討人喜歡的信息可以直接無視,但是等等,這只是硬幣的一面,硬幣的另一面是低利潤率的行業在景氣較好的年份裡,只要稍微增長1%的利潤率,其盈利水平就提高25%~33%,這將給股價帶來不小的刺激。在大多數行業裡,利潤率可以很好地描述這個行業的主要特徵,雖然不是所有特徵,但也已夠用(事實上,這一點稍有常識的人不用看財報也能猜出來,顯示器製造商不可能享受高利潤率)。

了解了行業特徵,再來看看其負債情況,從多年來的財報中可以清楚看到冠捷一直很盡職的控制自己負責水平(事實上,這一點也不用看財報,冠捷的產品價格上很有競爭優勢,這證明冠捷已經很努力的在控制生產成本,而要控制好生產成本就必須控制好負債水平,它們之間是前因後果的關係)。另外,從財報裡可以找到非常高的股東權益(約17億美元),如果在經營過程中出現虧損,必須從股東權益裡扣除。2013年冠捷虧損了,根據管理層的描述,這一年真是很不容易,在這樣一個很不容易的年份裡冠捷給股東虧了多少呢?不到5千萬美元。為什麼要看這個數字呢?是為了假設,假如未來連續5年都是艱難困苦的日子,比2013年更加艱難,冠捷平均每年要虧損2013年的兩倍,也就是每年1億美元,總共5億,5年後才能迎來比較好的年份,冠捷是不是能虧得起這筆錢堅持到好景的年份來臨呢?答案是肯定的:17億減掉5億還剩12億美元。5年的假設會不會太短?5年後全球經濟復甦很不可能嗎?或者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以冠捷的行業地位來說,如果連龍頭都活不下去了,其它同業還能活下去嗎?難道全世界都不用顯示器了?這些假設性問題的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因此結論是現在買入冠捷很安全的。安全性夠了,那麼未來收益性又如何呢?過往經驗顯示,如果在行業(尤其是低利潤率行業)的週期底部買入並持有至景氣上升期,其回報率是遠超同期指數收益率,至今還沒發現低於3倍的例子,比方說恆指如果回升50%,這類股票至少上升150%以上。投資人買完之後要做什麼呢?很簡單,遠離市場,去做其它事情,而不是每天擔心市場上升下跌或者每天跑去聽各路專家的建議。同時應該對那些短視的投資人心懷感激,因為如果沒有他們,我們就沒有這種輕鬆的投資機會。



2014年5月7日星期三

緊跟大股東買入能否賺錢?

有人喜歡跟踪大股東的買賣動作,只要大股東一有增持動作就緊跟其後,不管三七二十一也來增持。這和不看交通燈,跟其它行人一起過馬路的邏輯差不多。如果沒有交通燈可看,這種做法或許還說得過去,如果不是,那就純粹是碰運氣而已。在交易所網站中幾乎每天都能看到某某大股東增持自家股票,這是公開信息,並不難獲得,如果跟踪大股東就能獲利(即便是平均而言獲利而非次次獲利),那做股票投資也未免太簡單了。

想跟隨大股東而行動的人應該至少了解幾個問題:

1. 大股東增持的那一部分佔其手中總股份數是多少,假如大股東手中已經持有市值10億的股份,再來增持一兩千萬,這個比例其實小到可以忽略,根本不用放在心上。

2. 對大股東而言,其利益除了未來股票價格上的回報,還有其在董事會上的投票權(甚至控制權)的好處,後者的好處大於前者的好處的情況並不少見。

3. 大股東增持股票的同時可以通過其它投資品種(例如衍生產品)來獲得風險對沖效果,而且大股東不需要像增持股票那樣公佈他自己是否做了對沖。

4. 假如大股東是基於看好業務前景而增持股票,那麼該前景是多長時間之後的前景?一般來說,大股東所看到的前景不會短過一年,看三,五年的前景也是有可能的,如果投資者只追求短期回報,那麼靠跟踪大股東來做決定肯定是不智的。

2014年5月6日星期二

分散投資能否降低風險?

一直以來,大多數投資者都認為分散投資能有效降低風險(非系統性風險),並以此做為投資決策準則之一,對此我表示懷疑。假設有投資者對10個公司的未來經營狀況了然於胸,又假設這10個公司的綜合實力一樣高,再假設目前市場對於這10個公司的定價完全一致,這個時候投資者應該選擇幾個公司來投資呢?我想應該平均投資於這10個公司身上,顯然這有助於降低投資風險。可事實未必如此,主要是因為當投資者以為分散投資便能降低風險的時候,他便容易產生懈怠的情緒,疏於對投資對象進行徹底的調查了解,從而大幅提高失誤率。從統計角度來看,分散投資有助於降低風險,但投資者的心理變化卻又提高了風險,兩者起互相抵消的作用,結果就是分散投資無法有效降低風險。

從另一個角度 - 投資者競爭力 - 來說明分散投資無法有效降低風險。首先假設分散投資能夠有效降低風險,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可以肯定絕大多數投資者會採取這種措施,因為在任何投資領域,除了風險就是收益,降低風險變相提高了總收益。事實上要做到充分分散投資並不難,其中一個最簡單的辦法是投資於指數本身(例如投資指數基金)。既然絕大多數投資者都希望這樣做,而且能夠輕易辦到,那麼這些這麼去做的投資者還有什麼過人的競爭優勢?沒有過人的競爭優勢又如何取得過人的總收益?既然總收益沒有因此而顯著提高,那麼怎麼能說風險被有效降低了呢?(別忘了除了風險就是收益,它們的邏輯關係是當一方減少另一方就相應提高)。

反對者不以為然的主要理由是從自身的投資經驗來看,例如最近那一次(或幾次)投資虧損了,幸好所投入不多,因此損失也不嚴重,僅僅據此來認為分散投資有助於降低風險。對此,我想說的是:如果你從此不再進行投資,那麼你就是對的。還有一種情況下,你是對的,那就是你無論如何都不會親自徹底研究投資對象。很顯然對於習慣於胡亂投資一通的人來說,分散投資有好處。

深信分散投資能夠有效降低風險的人幾乎不可能從過去的失誤中吸取教訓,可以預期每一次失誤之後他們頭腦裡只會想:幸好沒投資太多,或者早知道應該少投一些。諸如此類的念頭能減少未來的失誤嗎?他們通常不會去想其它導致失誤的更重要的原因,例如對投資對象是否已經徹底調查了解,還是只靠垂手可得的公開資料,或者小道消息來決定投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