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8日星期五

商品期貨交易策略運行一週年

轉眼已經一年過去了。一年前的某一天鄰居問我會不會玩商品期貨,因為她玩了不到4個月已經虧近半,所以想到找我救場。以前我對商品期貨接觸不多,但是以我的性格,新的挑戰怎麼可能錯過?於是乎就答應研究看看。利用空閒時間,過了幾個月就自創了幾個短線交易策略,然後又挑選了其中兩個比較容易執行的開始試水。然後,經過一年的實踐,就有了上面那張圖。

其實上面那張圖應該叫累積收益率,助手粗心少打了累積兩個字,不過看得懂就行了。整年最大浮虧在5%以內,而最高收益在64%。雖說是短線交易,其實頻率也不是太高,不至於產生顯著的交易摩擦成本。從圖中還可以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直到過去了半年,收益還是負的,這個現象對於我來說並不感到意外,但是對於很多不明所以的跟投者來說就很難接受。事實上一開始有8個人跟著策略做,而最終堅持下來的只有1個,你看圖就能猜到那7個放棄的是在什麼時候放棄了。結果,那7個人十分後悔,又回頭來找我了。那個堅持完一年的,對策略的效果更加堅信不疑了,於是又推薦給幾個朋友。

圖中曲線的每個節點,其實就是賬戶中資金的變化,如果你長期持有某些股票,賬戶中的資金也會發生類似的變化,因此我才一直強調,從本質上來說,投資並無長短線之分。只有有原則和沒原則,有紀律和沒紀律,有方法和沒方法之分。

如果這是一隻基金,本年度排名應該在top 10吧?



6 条评论:

  1. 我對策略內容没有興趣,但想知Jack兄的研究思路。

    回复删除
    回复
    1. 以前我看過關於James Simons和他的MEDALLION FUND的一些報導,感覺很神秘很有吸引力(吸引力是指他的策略而不是賺了多少錢的問題),據說他聘請了數百名來自各大名校的數理教授來作量化分析,這陣勢給人的感覺豈是筆墨所能形容?但是我總覺得好像哪裡不對勁,又說不出問題所在。後來我發現,不管誰用什麼樣的策略來進行交易(你要說成投資或者投機或者對沖也沒問題),都不能保證組成策略的因子不和另一個人的另一個策略的因子不互相重疊。一旦因子重疊到達一個臨界點,該因子就會失去正面的作用。所以他和他的數理專家團隊再優秀也難以保證長期的超額收益。既然如此,還請那麼多專家來幹嘛?既然他們做到了如此出色的成績,那就意味着他們並沒有採用已被世人挖掘到的因子來形成交易策略。想像一下你讓1萬名基金經理來選出最優秀的股票,每人只能選1只,我相信一定有某只股票出現在超過一名基金經理的選項中。如果你讓1萬名基金經理投資同一只股票(由他們自行決定買賣時機),他們在該股票上的收益一定不會出現一模一樣的情形。因此我認為,因子可分為外部因子和內部因子,僅通過外部因子來決定交易不可能長期取得驚人的成績,因為外部因子是共享的,沒有人能夠長期獨占外部因子,所以要想取得這樣的成績,就必須從研究內部因子入手。問題是內部因子很難通過一個人完全傳遞給另一個人,因為不完全了解自己的人很普遍,所以就難以把自己的內部因子傳遞給別人。既然傳遞不了,請問那個專家團隊的成員之間要如何互相說服?面對傳遞不了的信息,要如何互相信服和合作?至此,我相信:1.他們的成功有賴於對內部因子的掌握;2.他們所掌握的內部因子並不復雜,應該說十分簡單,只有足夠簡單的內部因子才可能從一個人傳遞給另一個人;3.專家團隊的存在很可能只是煙霧彈的作用,為了防止外人看到一些簡單但價值連城的商業秘密。

      删除
  2. 我的理解是所有合乎人類邏輯的因子應該差不多給發掘殆盡,沒有太多獲利空間。James Simon 可能是在交易那些沒啥邏輯但統計顯著的事情。

    回复删除
    回复
    1. 差不多,他和他的團隊能做的事情並非非常複雜,更非無法複製,只要把內部因子也解決了就沒問題。

      删除
  3. 期貨我試過一年400%但第二年便輸光,期貨最重要的還是止損機制,最好機械化

    回复删除
    回复
    1. 機械化,也可以理解為既有原則也有足夠的執行力。

      删除